李靜



基層黨員干部是黨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全省涌現出了一批黨性堅強、作風優良、群眾信任的基層黨員干部先進典型。他們心系人民群眾、扎根基層建設、引領基層發展,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值得每一名黨員干部學習。
【鄉鎮、社區干部】
他們,用行動描繪為民形象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工作生活在社區、鄉鎮,他們用行動描繪基層干部的為民形象。
楊幫武,57歲,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華山村聯合黨支部書記,先后4次手術,在左腎切除、右腎積水的情況下依然忘我工作,帶領干部群眾謀發展、找出路、奔富裕。為村民爭取發展項目,帶領村民參與通電工程建設,用自家房屋作抵押貸款修路……他的言與行,彰顯了一位基層黨員干部的勤政為民情懷,被稱為舍“腎”忘死的“鐵支書”。
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黨支部書記楊彬,2003年10月,因為一場交通事故,幾乎失去了整條左腿。但是他拄著拐杖,丈量枇杷村的每一道溝溝坎坎,帶領鄉親們修公路、興產業、建新居,被人們稱贊為“獨腿村支書”、用拐杖走出的“高、富、率”。
成都市成華區跳蹬河街道黨工委書記孫紅、崇州市榿泉鎮黨委書記王成龍、仁壽縣方家鎮黨委書記吳光文、富順縣兜山鎮寶峰村原黨支部書記申吉榮……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串踐行群眾路線、一心為民解憂的感人故事。
今年28歲的張雪梅是巴中市恩陽區尹家鄉大埡口村黨支部副書記。2009年9月,張雪梅放棄在廣州的高薪工作回鄉,競聘為大埡口村村主任助理,當上大學生村官。隨后,她爭取村道路硬化工程項目,帶領村民整治病害堰塘,改建學校……
2012年4月,張雪梅被確診為乳腺癌。但是她忍著病痛,依然戰斗在抗洪搶險前線;家境貧寒的她,對困難群眾卻常常傾囊幫扶;在治療乳腺癌期間,她還資助尿毒癥患者李俊灼,幫助其增強生活的信心。幾年來,大埡口村大部分村組道路得到硬化,村小學校舍、村衛生站等維修一新,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2009年的3451元提高到2013年底的6701元。
像張雪梅一樣在基層擁抱青春,譜寫青春之歌的大學生村官還有很多。
楊宏林是岳池縣西板鄉宋家溝村黨支部書記。2008年8月,經過全省統一考試,他被選聘為大學生村干部。2010年5月,他組織了30多戶有種植意向的農戶,整合土地50畝,根據岳池、廣安、重慶等地的市場需求種植蔬菜,形成訂單農業,成立了西板鄉第一家蔬菜合作社“岳池紅陽蔬菜專業合作社”。為了帶動更多村民致富,他和村“兩委”走組串戶,動員群眾自行發展特色產業,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如今,早市嫩糯玉米、辣椒、蜜本南瓜等已成為村里的主打農產品。宋家溝村人均純收入從不足3000元提高到了8000元。“群眾利益無小事,我是村支書,就要盡心盡力做好群眾的每一件事。”這是楊宏林經常說的話。
【災后重建干部】
他們,危難時刻顯身手
2013年4月20日,蘆山遭遇7.0級地震。在抗震救災過程中,一批先進基層人物涌現出來,他們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踐行群眾路線的贊歌。
成功安置受災群眾5000余人,最大限度地確保救災物資發放公開、公正,她探索的一套災區群眾工作方法,受到中央領導“干得好、有創新”的肯定。她就是蘆山縣紀委干部武靜。
今年56歲的武靜剛退休,現返聘在蘆山重建辦災后重建項目推進組任副組長。2013年10月中旬,蘆山縣啟動了特困群眾保障房建設的項目。這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要在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實現特困群眾搬新家、過新年的目標任務。隨后,武靜“跑到點、督到位”,率隊開展了兩個月的不間斷督促檢查。11月下旬的一天,武靜和組上的同志去飛仙關鎮一個特困戶保障房施工工地檢查,發現施工企業未按照設計標準使用建筑材料。她立刻找來項目經理要求立即停止施工進行整改,并要求企業保證時間完成工程。就這樣,在武靜的帶領下,全縣213戶特困戶保障房工程建設如期保質保量順利完成任務。
武靜常說:“我愿意在重建的戰場,為群眾再做點事,為重建工作再出點力。”作為一名退休紀檢監察干部,武靜始終堅持原則,用行動續寫了黨和人民魚水情深的篇章。
“我是鎮黨委書記,我不沖在前面,誰會跟在我的后面?把我的骨灰埋在中里鎮,我要在這里見證群眾重建美好家園,實現致富奔小康夢想。不要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不要給組織添麻煩,不要收受任何禮金。”原雅安市雨城區中里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王加林的話讓人震撼。地震發生后,他是第一個趕到救援現場的鎮干部,即便幾天后查出患上急性胰腺炎,仍堅持工作;震后65天里,他一直戰斗在抗震救災一線,無暇顧及妻兒及身患癌癥的老母親;災后重建啟動,王加林被確診為急性白血病。在治療期間,他關心鎮上災后重建的工作和產業發展,盼著老百姓早日建好房、搬進新居。第一次化療后,王加林偷偷回到工作崗位,不幸感冒導致病情惡化,于2013年11月因醫治無效逝世,終年49歲。王加林走了,這位農民兒子一心為民的身影、無私奉獻的付出,將永遠印刻在全省干部群眾心上……
落改村黨員楊福榮、蘆陽鎮先鋒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卓卉等,他們都在災后重建中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典范。
【民族地區干部】
他們,為民族地區發展盡心盡力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生活、工作在民族地區,他們如何開展群眾工作?
彭斌,藏族,馬爾康縣白灣鄉黨委書記,“要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他的座右銘。2010年以來,他帶領班子成員成功化解矛盾糾紛51件,突破地域限制發展中藥材、露地蔬菜、養殖業等產業,全鄉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4280元提高到2013年的8045元。
他狠抓干部培訓,增強隊伍素質。他積極探索建立健全集中加分散、課堂加實踐、輔導加交流的學習機制,運用遠教課堂、網絡課堂、理論課堂等載體,定期不定期開展以干部職責、黨風廉政等為主題的村干部培訓班。不僅如此,他還要村組干部定期完成“作業”,對工作學習情況進行“考試”。正是因為他敢較真,短短兩年時間,白灣鄉就從綜合考評等級中下級轉化為中上級。
羌族干部,朱澤云,2010年6月擔任阿壩州汶川縣威州鎮陽光社區黨支部書記,在4年的社區干部工作中,他始終視居民為親人。
朱澤云知道只有用心工作才會得到群眾的認可,干部對群眾應該多一點關心、多一點耐心、多一點解釋、多一點責任心。在朱澤云的帶領下,社區率先建立了特難家庭必訪、困難黨員必訪、下崗失業人員必訪、孤寡老人必訪、留守兒童必訪的“五個必訪”機制,注重對困難群體在醫療健康、生活衛生、信訪訴求、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矛盾化解等方面的幫扶。看到群眾的問題解決了,日子好過了,朱澤云說,這才是工作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阿爾猛杰,喜德縣冕山鎮黨委書記,彝族。“群眾就是我的親人,做群眾工作,就是要貼近民心,他們反應的訴求要耐心聽完,不能急躁。”這是他在基層工作總結出來的經驗。他在冕山鎮工作有六七年了,發展烤煙、核桃、畜牧等產業,全鎮農民人均收入從2010年的3250元增加到2013年的4360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學習先進典型,學習身邊榜樣。在巴蜀大地,這樣一大批基層黨員干部先進典型,為我們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行動的示范、追趕的標桿。(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