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怡安


大醫院,排隊的人多、看病的人多、拿藥的人多,雖然許多患者怨聲不斷,但還是擋不住他們到大醫院看病的熱情;社區醫院,離家近、看病方便、藥價比大醫院低,但是除了看常見病外,患者還是不會選擇在社區醫院看大病。
新醫改要解決的是老百姓最關心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如何解決好,似乎并不是一件易事。
走訪一 社區醫院
4月16日上午9:40成都市金牛區花牌坊社區醫院
跟往常一樣,73歲的賴素蓉8點鐘步行到附近菜市場買完菜后,拿上她的病例報告再次出門了。這時已是上午的9:30,步行6分鐘,再穿過一個人行橫道,賴素蓉在9:40來到了社區醫院。
一樓的掛號處已經排了五六個人,但賴素蓉沒有表現出一點著急的樣子。果不其然,大概過了5分鐘,就排到了她。掛號用時大概1分鐘,掛號后,賴素蓉來到二樓看病室,當天上班的醫生熱情地和她打了招呼。賴素蓉說,幾乎每個月她都會來這里復查拿藥,所以醫生對她都比較熟悉了。在詢問了老人近段時間的身體情況和飲食情況后,醫生給她做了常規的診斷,并開出了6種醫治高血壓和糖尿病的藥。醫生診治時間大概為15分鐘。
隨后賴素蓉來到一樓大廳拿藥。從她到社區醫院掛號到拿完藥大約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6種藥的花費為300元左右。按照每個月來一次的頻率,賴素蓉一個季度在看病上消費1000元左右,她說以前在大醫院看病要花2000元甚至更多,現在節省了不少開銷。
而兩年前從南門玉林搬家過來的夏桂珍,今天和老伴兒帶著孫子來社區醫院看中醫,治療咳嗽。對于她來講,社區醫院就是治療一些小病的地方。去年她心臟突然不舒服,雖然社區醫院就幾步路,但家人還是選擇把她送到省醫院去就診。“到大醫院放心。”夏桂珍說。
走訪二 中心城區三甲醫院
4月17日上午9:20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
家住成都市新都區的謝鳳由于常年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因此每半個月都會來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醫。
當天,63歲的謝鳳早晨6:30就起床,因為在7:15前她必須出門坐上車,才能在9點左右趕到醫院,掛上專家門診。9點過幾分,謝鳳已經等在了醫院大廳,此時的醫院大廳已經“很熱鬧”了。掛號處已經排8個人,謝鳳一邊排著隊一邊張望著前面的情況。大約20分鐘,謝鳳掛到了當日的專家門診號。等來到位于醫院四樓的心內科專家門診處時,她發現前面的病人已經排到了40號。
因為等候的病人眾多,謝鳳沒有找到可以就坐的椅子,于是她決定不讓時間白白過去,掛個眼科的號去看看眼疾。
一個多小時后,當謝鳳回到心內科室,號也差不多排到她了。醫生詢問了她近段時間的吃藥情況,并為她測了血壓,叮囑了一些尋常事項后,開出了6種藥品,這次診斷時間大致為5分鐘。隨后謝鳳再次返回一樓大廳,劃價、取藥,6種藥的價錢大致為600元。
當謝鳳拿到藥時,時間差不多到中午12點。她決定立刻坐車返回新都區的家里。
百姓說困惑
13000余字的新醫改方案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而對于老百姓來講,生病了可以選擇到藥房直接買藥,可以到社區醫院去看病,還可以選擇到三甲醫院去就診。多種就醫方式似乎從形式上正在緩解集中就醫難的境況。
成都市在2010年已經在各個區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社區醫院”。而隨著社區醫院的普及和宣傳,不少老百姓開始接納家門口的醫院。方便、人少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價錢便宜也同樣成為了老百姓選擇它的原因。
雖然這里的起付費比三甲醫院低了很多,但對于像賴素蓉這樣患有特殊疾病的老人來講也有不小的疑問。“為什么有很多進口藥不能在社區醫院拿到,而必須去三甲醫院開?”治療高血壓的進口藥幾年前還可以在社區醫院買到,但在今年已經買不到了。這對于為了方便而選擇社區醫院的老人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麻煩,因為再去三甲醫院開藥,不但路上花費的時間多了,藥要貴一些,而且還要重新交門檻費。
除了在社區醫院不能買到進口藥,老百姓對社區醫院的信任度不高,也影響了社區醫院的發展。夏桂珍告訴記者,如果自己得了比較嚴重的疾病,肯定會選擇到大醫院救治,她認為社區醫院的醫療設備和醫師資質都比不過大醫院。
相較于社區醫院的便利和快捷,成都市的三甲醫院幾乎天天都呈現出超負荷的運轉態勢。有關數字顯示,2013年,四川的華西醫院和省醫院的總診療量突破了千萬,對于8000萬人口的四川省來講,這個數字顯得過于龐大。而其他的三甲醫院,總診療量也遠遠高于其他類型醫院。白天的患者人數已經達到了峰值,但是晚上患者人數依然很多。午夜零點,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依然燈火通明,患有膽結石的王先生必須如白天一樣排隊掛號、看病、劃價,然后到2樓輸液。作為三醫院的“常客”,王先生對三醫院感情復雜,一方面醫院能及時解決自己的病痛,另一方面晚上看病的人還是很多,有時候甚至還找不到床位輸液。“如果醫院真的能做到分流,讓社區醫院也能承擔起半夜急診的作用,患者會感到更方便。”王先生說。
而同樣是看高血壓等病,社區醫院看病時間全部加起來也就30分鐘,而三甲醫院卻需要花費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有時候排了很久的隊,看病卻只需要幾分鐘。”一早就來到三醫院看病的市民馮靚說。而有馮靚這樣想法的人不少,醫生給病人真正診治的時間越來越短,問幾句就開藥的情況讓他們通常有一種被醫生忽悠的感覺。
另外讓看病者關注的還有治療費用和藥價,到醫院看一個感冒花費200元似乎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如果去外面的藥房買藥,可能最多花費30元。再遇上需要住院治療的,那么花費就更大了。王先生在一年前因為膽結石發作到醫院住院8天,每天輸幾大瓶液體,到第8天結算時,整整花掉8000元,也就是一天1000元。這個數字,讓王先生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看病貴”。
醫生開“處方”
新醫改說了很多,但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不外乎如何真正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
成都市三醫院心研所門診部主任吳鏡告訴記者,從早晨8點到接近下午1點都是她們的查房時間,最多的時候一個上午要查40多個房間,而每個星期有三天她還要繼續坐診,從下午2點到6:30幾乎不能挪動一步,因為要接待差不多60~80名患者。患者數量眾多,難免會有一些糾紛出現。吳鏡認為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是最重要的,醫生只有和患者進行了充分溝通后,才可以最準確地給出醫囑說明。
然而就像記者在采訪中看到的,花費一個上午的時間看幾分鐘的病依然不能阻擋患者到大醫院就醫的熱情,患者人數的眾多和醫患充分溝通上似乎存在著隱型的矛盾。
三醫院的門診部主任丁衛東對于三甲醫院醫生有時候出現的態度冷淡或者看病只有幾分鐘的現象給出了她的看法:在一小部分醫生當中,確實存在態度上的問題,一是由于醫生個人原因;二是由于患者人數眾多,醫生也會有疲勞,無暇顧及到語氣方面的問題;三是因為一些醫生,特別是專家醫師,更希望以簡潔明了的話語告訴病人該怎么做。針對這三方面的原因,成都市三醫院召集所有醫生開會,面對面探討了此類問題。隨后還在網上設立了對醫生行醫過程的監督平臺,建立病人投訴渠道,對醫生從開藥、態度等各方面進行全程監督。一旦發現醫生有過度醫療或者冷漠行醫情況的,會給予處分。
政府給措施
2013年的《四川省衛生廳關于規范分級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里明確要求了不同類別級別的醫療機構開展不同層級的診療技術,要在充分尊重患者自主選擇權的基礎上,科學使用雙向轉診指南,選擇最適合的診療方式開展醫治。
老百姓大病不愿意選擇社區醫院,原因就在于擔心治不好病,浪費時間和精力。而硬件設備的不足和醫師資質的欠缺是制約社區醫院發揮更大作用的原因。2013年,四川省衛生廳明確規定了要加大對基層社區醫院的資金投入、設備投入和人才培養。而早在2009年,成都市就已經開始了三甲醫院和社區醫院“雙向對接”的工作。特殊疾病在三甲醫院進行申請認定診斷后,就可以由患者自己選擇繼續留在三甲醫院治療或是轉到其他層級的醫院治療。每個層級的醫院門檻費和醫療治療費用都會有所區分,這完全由患者自行考慮治療過程。
而《四川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度主要工作安排》明確了政府對于基層衛生醫療組織的扶持和支持,不僅在人才培養上給予了全力幫助,還在設備、資金上進行了幫助。對于公立醫院更是從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藥品供應、價格機制等方面綜合改革。
對于老百姓普遍反映的“看病貴”問題,政府將提高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達到每人每年240元,同時還將更加嚴格地監管藥品從制藥到出廠再到醫院各個環節的價格。(責編: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