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怡安

對于異鄉,打工者就算打工多年依然找不到歸屬感和親切感;而在故鄉,當青壯年都紛紛出去打拼后,留下的卻是孤獨的老人和孩子。
作為勞務輸出大市的眉山,約有110萬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打工,對一個350萬人口的城市來講,這個數字顯得過高。眉山市青神縣的外出務工人員高達3.5萬人,其中常年在外務工的約為1.7萬人,占全縣勞動力的17%。青壯年的出走,造成了“留守”問題的出現,且越來越嚴峻。
在外掙錢還是回到家鄉和親人在一起,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為了老人久違的笑顏
已滿51歲的施桂君去年才從江蘇的張家港回到眉山,和她一起回來的還有她的丈夫。2005年,42歲的施桂君和丈夫商量趁著還有點兒體力,到外面去多掙點錢。于是,當年他們就一起到江蘇張家港一家紡織廠打工,每月工資3000~4000元不等。
然而在眉山的老家他們還有一對80多歲的父母,一輩子住在偏遠的農村。老人住的依然是幾十年前的老屋,屋子已顯破舊,下雨天,雨水還可能飄到屋里,淋濕家中的家具。但是由于年紀大了,老人也沒有辦法去補救,只能將就著度日。
離鄉8年的時間里,老家的父母儼然成為旁人眼中的留守老人,施桂君夫婦倆只有在春節時才能回到老家看望父母。施桂君說:“父母沒有向我們抱怨過。”但是她心里清楚哪里有不愿意兒女在身邊的父母。
2013年,施桂君和丈夫決定回到眉山,一來是因為自己的年齡也大了,不適合再在外面打工,二來他們也懂得年齡越來越大的老人對子女的依賴。這時他們聽說眉山為了吸引當地勞動力回鄉就業并解決留守老人的問題,特意舉辦了好幾次大型招聘會,并給出了不錯的支持政策。
在青神縣就業局2013年舉辦的招聘會上,施桂君找到了一份制造橡塑的手藝活兒。每天8點鐘上班,中午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下午6點下班。遇到訂單多的時候,就偶爾加加班。雖然2000多元的月工資不能和外出打工相比,但對于自己的選擇,施桂君一點也不后悔,因為從父母臉上她看到了久違的笑容。
為了孩子期盼的眼神
2014年3月,30歲的李玲在青神縣老家找到了一份在玩具廠做布偶玩具的工作,而在這之前的十年時間里,她幾乎全部時間都待在廣東打工。2003年,李玲和同鄉七八個小姐妹一起去了廣東那個充滿了誘惑力的地方,她們想在那里掙很多錢,變成有錢人。十年的時間里,她在電子機械廠做過小時工,在餐館里當過服務員,十年過去了,李玲發現自己對于這些城市來講僅僅是個外來者,而此時的她已與同在廣東打工的一名同鄉男青年結婚生子。
當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李玲更加發現自己還是沒有辦法真正融入這個城市,不只是外來打工者孩子上學貴,連找到一所好的學校都成了一個大難題。如果選擇私立學校,每個月幾千元錢的費用又讓李玲發愁。萬般無奈下,他們決定將孩子送回老家上幼兒園。
而讓李玲始料未及的是,孩子的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活潑外向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就連和在外打工的父母通電話,也不肯多說一句話。此時,學校的老師也給李玲打來了電話,說孩子性格很內向,常常一個人在操場的一角發愣,也不愿意和老師、小朋友交流。聽了老師的話,李玲著實被嚇了一大跳,在失眠了幾個夜晚后,她和丈夫商量,還是回老家吧,要不然孩子的前途就會毀了。
在她回來后不久,縣委、縣政府就為春節期間如候鳥般“遷徙”的農民工舉辦了幾場現場招聘會。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李玲去了招聘會。憑借著在廣東10年的打工經驗,她找到了一家為國外生產布偶玩具的工作,按照計件量算工資,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資。
李玲感到慶幸的是,待在家的這幾個月,孩子和她的關系越來越親密了,晚上,孩子也常常跑到她的房間里要和媽媽擠在一起,說很多話才睡覺。對于孩子的變化和現有的工作,李玲很滿意:“還是回家好,在外掙錢再多,也不及回家和家人待在一起好。”(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