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



紀念勝利和成功,給人以信心和勇氣;銘記失敗和恥辱,給人以警示和啟悟。120年前的那場中日甲午戰爭,既是民族之痛,也是民族覺醒的一劑苦藥。透過濃濃的歷史硝煙,我們看到的應該是那場戰爭從一開始到結尾都輸得干干凈凈的原因。
日本蓄謀已久
19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選擇了明治維新,清朝政府選擇了洋務運動,兩個民族的命運就此拉開了差距。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建立了現代國家制度,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險,國力日漸強盛。由于國內市場狹小,日本急需對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日本參謀部隨后制定了侵略周邊地區和國家的計劃,并逐步形成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1872年,日本侵略中國的附屬國琉球,到1879年,日本完全吞并了琉球王國,并將其改設為沖繩縣。1876年,日本又以武力打開了中國另一個附屬國——朝鮮的國門,清政府步步退讓,使日本逐步取得了在朝鮮駐兵、出兵,與中國在朝鮮共同行動的權利。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國的《清國征討方略》。
日本前后8次實施《擴軍備案》,大力發展軍事力量。1890年,日本出現經濟危機,為了轉嫁危機,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與之對照,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只注重科學技術上的借用,大量采購西方軍工設備,絲毫沒有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國家治理模式。清政府于1888年組建了北洋海軍,戰艦總噸位位于亞洲首位,使清政府出現了一股“中興”的假象,清政府也陷入了自欺欺人的陶醉中。但是,由于帝國體制落后,軍隊具有濃厚的私屬性和嚴重的派系,北洋艦隊淪為內部明爭暗斗的一個籌碼。整個艦隊從建立至甲午戰爭期間沒有添置任何艦只,到1891年后,艦隊連槍炮彈藥也停止購買了。海軍紀律和作風也日趨廢弛,日常演習演變成為預設標靶、預設航線和預設距離的人為“高命中率”的演戲。
與日本天皇相反,清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從1891年起,將海軍建設費用擠出來用于頤和園的建設,以迎接自己60歲的慶典。清政府還盲目自大,認為日本綽爾小國不足慮,將國家安全系于從國外購回的數只技術不算先進的炮艦上,并寄希望于歐美帝國主義國家在中日開戰后能從中調停。
清軍慘遭失敗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清政府統一出兵援助,這恰好給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帶來了一個借口。日本按照之前取得在朝鮮出兵和共同行動的權利,于1894年6月2日決議出兵朝鮮,到6月28日,侵朝日軍達到8000余人。
由于起義很快平息了,清政府多次要求日本撤兵,但日本拒不撤兵,并于6月22日和7月14日,兩次向清政府發出了“絕交書”。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豐島海戰爆發。8月1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
從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是戰爭的第一階段,重點是平壤戰役和黃海海戰。平壤戰役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駐守平壤的清軍有15000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16000多人。9月15日,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由于清軍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致使清軍迅速潰敗,平壤失陷。9月17日,護送入朝援軍的北洋艦隊返航行至鴨綠江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附近,遭到日本聯合艦隊的阻截,黃海海戰由此爆發。整個海戰持續5個多小時,日本聯合艦隊首先撤出戰斗,北洋艦隊損失5艘軍艦,死傷官兵1000多人,日本也有5艘軍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多人。黃海一戰后,李鴻章下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衛,不得巡海迎敵,將黃海制海權白白送給日本。
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是甲午戰爭的第二階段,以陸戰為主。10月24日,雙方打響了鴨綠江江防之戰。清軍約28000人布防于鴨綠江北岸,日本侵略軍約30000人進攻清軍防線。由于清軍指揮官貪生怕死,清軍第二日就丟失了虎山重地,其他清軍均不戰而逃,鴨綠江防線崩潰。第二階段的另一個重要戰役是金旅之戰,日軍第二軍25000人于11月6日占領了金州(今大連市)。18日,日軍進犯旅順,由于旅順守將逃跑,導致駐守旅順的13000清兵潰敗。日軍隨即在旅順展開屠殺,4天內殺害全城20000余人,只留下了36名搬運尸體的旅順人。
1894年11月23日至1895年4月17日為甲午戰爭的第三階段。這一階段中重要的戰役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2月3日,日軍占領威海城。拒降的清軍守將丁汝昌、劉步蟾和楊用霖相繼自殺,主降派官員與日軍簽訂了《威海降約》,將威海衛和劉公島所有戰艦及軍械物資交給日本,北洋艦隊自此成為日本的戰利品。
《馬關條約》影響深遠
甲午戰爭進入到1895年初,清政府首先示弱,著手求和,答應日本提出的一系列苛刻要求。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清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依據《馬關條約》,朝鮮脫離中國附屬國地位,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白銀兩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臣民可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隨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其產品免征一切雜稅;日本軍隊暫行占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占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
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后一共勒索了中國兩億三千萬兩巨額白銀,相當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財政收入的4.5倍!侵略的屢次成功進一步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膨脹,日本以賭徒的方式在危害和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甲午戰爭的教訓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在談到中印領土爭端時說“不能做李鴻章”。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不愿把香港歸還中國,鄧小平說:“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