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峰,崔 娌
(1.四川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四川成都610081;2.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經濟園區化、產業集群化已成為當今工業經濟發展的趨勢,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則充分證明了工業集中區對經濟發展推動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西部產業集群化、推進西部新型工業化無疑成為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我國西部地區自然生態條件相對惡劣、脆弱,且多數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因此在推動工業集群化發展過程中,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工業區建設與地域民族特色之間的關系,成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工業區規劃設計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以西藏昌都地區八宿縣工業區為例,探討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如何解決這一關鍵問題。
八宿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中南部,縣域整體呈狹長狀南北向分布,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氣候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型,干旱、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頻繁。
規劃區位于八宿縣縣城旁半坡地上,北側緊鄰麥曲河,南側為318國道。規劃用地高程在3 240~3 300之間,現狀用地大部分為草地,少部分林地。用地坡度多數在25 %以內,坡度超過25 %的用地基本保留為林地。規劃區建設用地規模為12.60 hm2。
(1)獨特、重要的區位條件是確定八宿縣工業集中區功能定位的前提。
昌都地區素有“藏東明珠”之美稱,東接四川、北臨青海、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自古便處于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八宿縣位于昌都地區中南部,除有318國道、214國道縱橫于縣境內之外,還有往返于成都—昌都的邦達機場,具有公路、航空兩大交通優勢。因此,八宿縣工業區的定位應當具有前瞻性,可考慮到立足八宿、服務昌都、輻射周邊地區(圖1)。

圖1 八宿縣在昌都地區的區位
(2)符合當地自然資源條件、地域特色的工業類型和產業構成是本次規劃進行功能定位的主要依據。
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和長期的地域文化影響,西藏的現代工業基本形成了以優勢礦產業、民族手工業、藏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高原特色生物和綠色食(飲)品業、水電能源等為主的極具西藏特色的產業構成體系。八宿縣境內及其周邊水能、礦產、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并形成了以蕎麥種植、特色養殖、蔬菜基地、河谷果業和邦達畜產為主的五大特色農牧產業。因此,八宿縣工業區的產業類型和產業構成不能簡單參照現代工業物流園區的固定模式,必須充分考慮藏區特有的產業構成體系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兩方面問題,開辟一條既具備新型現代化特征、又繼承地域民族傳統工業特色的產業發展道路。
(3)工業區自身用地條件是其功能定位的基礎。
八宿縣工業區現狀用地大部分為草地,便于開發建設。但用地范圍內高差50~60 m,部分用地坡度超過25 %,且整體呈帶狀布局,規劃布局受到一定制約。因此,功能定位應當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大型專業性物流產業園區,它應充分發揮現狀條件、考慮用地稀缺的特點。
綜合以上分析,本次規劃對八宿縣工業集中區的功能定位為:集加工、交易、運輸、倉儲、配送、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工業核心,為八宿縣及周邊地區提供多種倉儲、配送、中轉分撥的物流服務中心,以釀酒、畜牧養殖及加工等企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本次規劃根據建設實際和開發要求,提出了“兩軸、一心、三節點,六片區”的布局結構(圖2)。

圖2 功能結構分析圖
“兩軸”:結合工業倉儲生態防護林帶,形成的主要干道防護軸和一條園區主要景觀軸;
“一心”:濕地公園景觀核心;
“三節點”:生活服務節點、商業節點和主要景觀節點;
“六片區”:兩個產品加工區、一個堆場及倉儲區、一個管理辦公區、一個生活服務區和一個濕地公園景觀區。
基于功能定位、布局原則,規劃八宿縣工業集中區主要由兩大功能明確、優勢互補的區域組成,包括位于規劃區東北部的配套生活服務區和西南部的工業集中區。其中配套生活服務區由一個管理辦公區、一個生活服務區組成,工業集中區由兩個產品加工區、一個倉儲及堆場區和一個濕地公園景觀區組成(圖3)。

圖3 功能布局分析圖
2.3.1 產品加工區
八宿縣工業集中區內共布置兩大產品加工區,主要承擔八宿縣的農副產品以及工業原材料的初步加工等業務,依托工業區大力拓展第二產業業務,有利于迅速打開八宿縣以及周圍的市場,短期內提升工業區品牌。現狀確定進駐工業區的企業有酒廠和畜牧加工廠。
在園區的建設過程中,要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快推進民族工業集中區建設,吸引企業落戶集中區,實現產業集聚發展。透過掛牌招標的方式,盡快引進企業進駐工業區,其中引進的企業不得包括對居住和公共環境有嚴重干擾、污染和安全隱患的企業類型。
2.3.2 倉儲和堆場區
主要處理園區內集裝箱業務,包括吊箱、落箱等集裝箱轉運服務和拆箱、清洗、包裝、貼標簽、配送等簡易附加服務,滿足客戶個性化、多樣化的物流需求,實現物品的附加價值,提高八宿縣工業集中區的物流服務水平。
2.3.3 管理辦公區
主要為八宿縣工業集中區管理機構提供辦公場所,為八宿縣工業集中區的入駐企業提供辦公場所及便捷的商務服務。
管理辦公區應與工業集中區的整體功能定位相結合,并且經濟實用。
2.3.4 生活服務區
綜合服務區主要用于對員工、入駐企業辦公人員以及外部客戶提供綜合性的日常服務,提供住宿、餐飲、休閑及娛樂場所,服務區內可提供針對八宿休閑商業市場的服務,并配備相應的配套設施。
2.3.5 濕地公園景觀區
利用現有濕地及自然景觀資源,打造成為工業集中區的景觀中心,提升工業集中區的生態效應,同時成為工業區集中區和配套生活服務區的隔離帶。
不同地域、自然條件、交通基礎下的經濟發展特征將導致工業園區在項目選擇、用地安排等方面存在區別。尤其是像西藏這樣具有獨特自然環境條件、人文歷史脈絡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域,其經濟發展道路、產業構成體系具備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因此規劃前期進行了全面的的民族地域性背景與項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從中了解八宿縣工業區所在昌都地區,乃至整個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產業構成體系、自然資源條件、民族傳統生產方式等信息,從而為規劃確定工業區的功能定位、構成布局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增加規劃的針對性與實踐操作性。
在八宿縣工業集中區的景觀綠地系統規劃中,充分利用現狀自然條件,強調工業區對綠地的可達性和親密性,注重開敞空間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有意識的建立防護生態景觀廊道,構建以防護綠地為基礎、工業綠化帶為主軸、道路系統為骨架、公園及街頭綠地為節點的集公園綠地、生態綠地、生產防護綠地為一體,點、線、面相結合,多層次、立體化、富有活力的工業綠地景觀系統(圖4)。

圖4 綠地景觀結構分析圖
工業集中區的建設,道路交通體系與交通流線組織是重中之重。八宿縣工業集中區對外交通主要依托318國道,而內部道路系統以半環狀的主干路為依托,根據功能區域布局和作業流程,充分發揮工業集中區內部主干道的疏導作用,并利用次干路將各作業區域與主干道連接起來,進而保證工業集中區的交通順暢,提高物流作業效率(圖5)。

圖5 道路交通規劃圖
在流線組織上,重點處理的是內部交通與外部交通體系的銜接問題。因此,規劃就園區出入口安排進行了研究,依托園區主干道,與318國道有兩個出入口相連接,與園區外部道路一起形成疏密有致、等級分明、功能明確的交通網絡,考慮滿足工業集中區未來的發展要求。同時,規劃社會停車場2個,一個位于東南角的靠近主干道主入口附近,一個位于倉儲堆場區內部,在各自的服務半徑內,滿足社會車輛和工業區內部車輛的停車需求。
考慮到城市開發中諸多不可預測因素,為使本規劃具有適應性、持續性和操作性,規劃按建設項目與地塊規劃用途“兼容”(允許設置)、有條件兼容(有條件允許設置)和“沖突”(不允許設置)三種情況作出規定,以便在規劃實施中在不影響整體功能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要操作執行。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亟待發展,同時又面臨著工業經濟發展與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地域民族特征之間的矛盾。在加快工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新型工業園區現代化與民族傳統產業基礎的統一,把工業區建設成為規劃合理、集約用地、生態平衡、資源綜合利用、具備地域特色的重要增長極,使其成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核心。
[1] 李萬娟,廖敏. 烏魯木齊市甘泉堡工業區規劃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性研究[J]. 價值工程,2011,(10)
[2] 周宇. 西寧市青海朝陽物流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J]. 理想空間,2007,(11)
[3] 楊培峰,姜文超,胡上春,等. 彈性理念下的生態工業區規劃實踐探索——以廣州鎮龍生態工業區概念規劃為例[J]. 城市規劃學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