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浩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成都610097)
府南河又稱錦江,作為成都市的母親河,是巴蜀文化的搖籃,哺育和滋潤著成都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自開明帝憋靈治水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創造了基本條件,到先秦李冰完成了舉世矚目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成都文化開始繁盛,“兩江雙流”的格局初見雛形。到晚唐西川節度使高駢為拱衛成都,改“兩江雙流”為“兩江抱城”,給成都留下了千年不變的獨特城市景觀。
最初,城市濱河而建,因河而興,因水而美。后來,河道為城市建設讓路。在城市建設中,人們一度對保護河道認識不足,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現代工業的興起和城市人口的猛增,府南河逐漸失去了它昔日的風采。1993年成都市政府決定用5年時間,投入27億元人民幣徹底整治府南河。1997年,府南河城區段的整治工作基本結束。
府南河是成都城市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忽視對河道的保護與修復。除了建設清水河道,打造城市開放空間,讓河流休養生息,人們還加大了對城市河流的保護力度,修復河流生態系統,沿河兩岸開辟綠地25 ha,種草植樹,形成13個開放性園林,為市民提供休閑健身場地。
府南河集中了城市歷史文化的精髓,是形成“兩江抱城”城市風貌的載體,項目在對舊城進行改造的同時,對歷史文化古跡實施有效保護,在設計上也注意文化歷史內涵,串聯望江樓、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勝古跡,形成一條文化風景線。自1997年至今,府南河綜合治理工程先后獲得三項聯合國大獎即:“人居獎”、“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國際獎”、“地方首創獎”,兩項國際組織獎即:“國際環保設計獎”和“第十二屆國際水岸設計最高分獎”。
設計理念:
第一條是以根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要求,強調綜合整治,以治水為核心,帶動城市基礎建設。
第二條以建設生態城市為方向,改善兩河及沿岸的生態環境;
第三條挖掘兩河文化傳統,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是歷史文化傳統,一方面是地方特色。
首先在沿河布置了24個景點景區(圖1),如思蜀園、綺霞園、活水公園等,為市民創造了豐富的室外活動空間,在府河段形成了以活水公園為中心的綠化景觀走廊。在南河段由于綠化帶狹窄,大部分為硬質步行空間,利用狹小空間靈活創造了不少趣味空間。

圖1 規劃結構分析
對于以前的老公園,如百花潭公園進行重新的設計、改造。另外在整個空間中加入大型城市雕塑、噴泉、雕塑小品以及工藝路燈、長椅裝飾用石塊等,把這條綠化帶妝扮得極具巴蜀韻味。綠護水、水護城市的格局標志著成都正走向生態城市。
最后在府南河整個流域細部設計中加入不少四川傳統文化符號,尤其是在思蜀園、臥龍園等地段,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傳統,融入到設計中去,讓景觀繼承了傳統文化的沉淀。經過多年的治理形成如今我們在景觀規劃結構圖中所見:彎曲的府河與南河形成兩條線性綠化帶,將城市中心區域包圍的局面。各個節點鑲嵌在這個綠帶上面,形成大大小小的開放空間。
府南河承載著燦爛的巴蜀文化,記錄了成都各個階段的發展進程,這些特殊的記憶,構成了場所的基本精神。整個濱河空間是大眾群體休閑的活動空間,也是精神體驗的場所。
2.2.1 結合場地肌理營造景觀環境
府南河在景觀空間的構成上,由于府南河歷史原因,河流紅線范圍比較小,因此景觀空間相對比較局促(圖2)。府河段內側濱水帶變化較大,有的綠化帶僅4~5 m,有的地方寬達30 m。在景觀營造過程中充分結合場地肌理,把各個節點分散到濱水空間中,利用變化的空間營造各種趣味空間,從而在景觀序列上起伏跌宕。如映艷園,利用寬敞的濱水帶種植貼梗海棠、垂絲海棠,供大眾觀賞游玩,并且在適當的地方布置硬質廣場,供群體娛樂休息,因此在河流內側綠地使得到充分的利用,活動項目豐富。然而外側綠化帶則寬度變化不大,一般寬度3~6 m,因此僅僅作為生態綠化帶,大眾參與性較低,功能單一,以通行人流為主,少量布置椅子,利用地形營造私密空間,供不同人群使用。

圖2 府南河景觀空間構成
2.2.2 結合行為特征營造景觀特征
依據行為科學的理論,對待建地進行環境行為學考察,評估人們在特定環境中所產生的內在心理傾向和外在行為,以作為景觀空間營造的基本依據。在府南河節點選址上,每隔150~200 m都有一個擴大了的“場”空間,而形成高潮迭起的空間序列,從而保護游客持續的吸引力。由于用地紅線的限制,在各個節點內部形成的活動廣場規模也比較狹小,多保持在10 m左右,和周邊樹木形成良好的尺度感。在圖2中,各個部分有的依據行為習慣,又得依據城市肌理進行合理安排布局,形成合理的功能區。
開放空間一直都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客體。20世紀90年代成都府南河改造工程開始實施,把污染嚴重的濱水空間改造成為供大眾群體活動游憩的公共開放空間,形成了大大小小近30個園林,極大的滿足了市民生活需求(圖3)。

圖3 府南河空間序列分析
景觀如同書畫一般,講究序列分成、起程開合,而實際上四個部分又相互包含,相輔相成。有時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起承合一;有時即起即承,即承即轉,有時起之又起,承之又承,并且在一個大的開合之下包含有多個局部的“起承轉合”的變化。承載人們游憩行為的園路如同一系列序列的載體,大的序列又由子序列構成。實施精心組織的、有個性的空間序列,才能獲得藝術格調高雅而又富于創造性的景觀整體環境。精通序列組織的多樣性和微妙性,可以幫助建立精妙的設計思維模式。
府南河改造工程中的生態設計主要包含兩方面的涵義,一是從保護環境角度考慮,減少資源消耗,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二是從商業角度考慮,降低成本,減少潛在的責任風險,以提高競爭能力。
(1)府南河改造工程一開始就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為方向,改善兩河及沿岸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改善了成都市的居住環境。其次為了凈化城區850 ha水面,植樹栽草,新增綠地25 ha,形成濱河綠色環帶,綠色環帶中點綴各具特色的小景園。如今府南河像一條綠色翡翠將市中心區域包圍起來。
(2)特色活水公園的建設。活水公園是府南河最大的一個水景園,被稱為世界第一座城市綜合性環境教育公園,該園以水環境和水污染的生態化處理為主題,將水受到污染及污染生態處理的過程用形象的、藝術的形式展示出來,并且形成園林景觀。在植物配置、景觀的處理、造園材料的選擇上均打破了傳統造園手法。在大眾欣賞園林景觀的同時,也被公園提倡的節水護水的理念所感染。
目前濱水區規劃是許多城市建設的重點,景觀特色的塑造是否成功、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關鍵在于能不能充分的挖掘地域特色。府南河承載著成都市2 300年歷史,因此無論在景觀設計還是改造過程中,就應當注重以景觀塑造來表現、演繹豐富的文化特色,強化景觀的文化內涵,賦予景觀生命力。
[1] 俞孔堅.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3] 杜汝儉,李恩山,劉管平.園林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4] 徐雷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5] 成玉寧.現代景觀設計理論與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