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重慶400030)
首先,土地公有制使建筑的保存顯得很不確定,這樣的土地制度賦予了行政干預城市生長的過大權利。我們的城市規劃實質是建立在把城市當作功能性器物的基礎上,注重的是經濟增長在土地上的投射,而建筑更新則一直被當作是城市發展的手段。因此,建筑往往面臨著位置的尷尬,其自身價值顯得異常單薄。一個規劃的確定,在沒有土地私權的影響下,一切與發展不符的建筑都會被輕易地推倒重建。這是建筑生命周期較短的深層次原因。
其次,一般民用建筑50年的建筑使用年限過于保守和武斷,往往難以準確判斷建筑真正的使用壽命,這也使建筑變成一種消費品而被不斷地摧毀更新的幫兇。目前,“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也是建立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上,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1]”,但基于目前的法規和政策以及技術策略,一般建筑很難獲得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在面對建筑長效性的各方原因中,設計者只有力求在設計與技術的范圍內尋找合適地解決方法。
建筑設計的國際主義與現代性在全球蔓延,傳統文化與地方性的緩慢缺失,也是建筑師面臨的問題之一。現代主義在西方的興起是由于工業革命的開始,其特點是實用性、功能性以及產品性,它摒棄了裝飾與地方技術的限制,將建筑變成了產品,新技術使得現代建筑在全球任何地方復制,從而出現世界范圍內的城市高速發展。而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技術根源的進步史觀和消費化形成的利益鏈條推動了設計上“有計劃的廢止制度”,盲目且浮躁的社會使得現代化變成了工具,建筑快速生產、快速銷毀并再生產,導致中國市場建筑的生命周期普遍較短。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大量的建設趨勢將漸漸放緩。人們對建筑的需求將更多的從人性化、文化內涵、綠色生態、節能可持續性、建筑安全等方面考慮,因此,建筑的長效性也是未來中國乃至世界建筑的一個整體發展方向。
本文以重慶南山高屋某私人酒店方案設計為例分析,通過設計之初對建筑預期的把握、綠色節能的設計策略、尊重地形的布置、植根地域文化的建筑形象等方面的考慮,實現建筑的長效性。
該方案用地位于重慶南岸黃桷埡鎮桃子林社、老房子社、南山森林風景區內。基地為一山坡地,地形的起伏變化較大,用地形狀也非常不規則,兩端大,中間比較狹窄,總長將近230 m(圖1~圖3)。

圖1 場地現狀

圖2 場地縱剖面

圖3 場地總平面圖
建筑充分結合地形的吊層錯落式格局,滿足了高差巨大的要求,同時也形成了建筑層層退臺的關系。通過這種設計手法,第一,減少了整體土方量的開挖,最小化了場地整治中資源的消耗,為整個項目節約成本。第二,減少了項目對環境的影響,減少了水土破壞。第三,減少了高保坎,深開挖的災害隱患。整體做到了對環境充分尊重和和諧。
能耗問題已日漸成為我國建筑運行的一個重大問題,而重慶地區建筑能耗主要體現在潮熱季節的空調使用上。重慶傳統建筑方式和當代建筑實驗都表明,有效的通風組織可以明顯改善。能合理利用建筑自身日照條件,外部環境,以及自然通風是節約能源同時改善室內環境的重要手段。該方案內部廊道通過頂部開敞和兩端開敞,使內廊道有良好采光,同時拔風效果使建筑排風排煙效果更佳(圖4)。在廊道上引入綠色植物提升了整體公共環境的品質,對每個房間而言,更是增大了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接觸的面積,同時也提高了內部空間的使用品質。對于酒店單間內非空調的廚衛而言,與通風部接觸對節能也十分有利。

圖4 樓棟通風示意
2.2.1 可變空間
通過高層高的可變夾層設計為內部空間的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加建的條件下可變為兩層空間,使其能夠適應建筑使用周期內對功能變化的一些要求(圖5)。可變空間的設計實質上是高強度的利用土地資源的一種手段,通過夾層可變的設計也最大化的利用的場地資源。

圖5 酒店樓層變化示意
2.2.2 室外生活
酒店建筑層層退臺,形成了露臺層層退疊的空間,使得每戶都擁有獨家的露臺或陽臺空間,與室外保持良好的接觸。同時,屋頂陽臺以及吊層平臺都形成了豐富的室外空間,這些建筑手法使得室內外空間的相互滲透與交融,提高了建筑的生活品質。
現代主義建筑至今有著深刻的影響。以功能為主導的建筑形式,將建筑作為一種居住的機器而與地域特色、文化內涵產生了深深的鴻溝。可是現代主義也有其局限性,過分強調功能與去裝飾化在當時是順應工業發展的美學需求,而單純將建筑作為了一種產品來看待,與人內心對建筑對庇護空間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因此,現代主義在人文主義回歸的今天是需要被再次審視的。建筑裝飾曾經被現代主義妖魔化。但是傳統建筑的裝飾卻來源于當地文化的承托,人們對美的理解和期待都以不同形式和內涵反映在各地建筑的裝飾上,而現代主義的去裝飾化,千城一面的做法是對文化內涵的一種拋棄和忽略。中國各地的地域意識隨著經濟的漸強而覺醒是一種必然,人們需要一種自身文化的認同和訴求。建筑裝飾應該基于當地文化和地域邏輯基礎之上與建筑結構、空間、風俗息息相關的美學表達。而地域性則更是一種因地制宜的手段,一個地方的建筑是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改善而形成的最具智慧的方式。因此,回歸裝飾性與地域性是建筑文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需求。
川渝地區建筑文化的特點以其順應山地、靈活多變的同時,吸收外來文化并將其與自身的實用性相結合產生新的建筑語匯。山地建筑的發展又沿著垂直等高線的階梯形成主軸、次軸的街道沿水平的等高線發展,建筑形式自由靈活,多采用吊、挑、退、臺、錯等方式,形成豐富的建筑形式以及靈活可用的空間效果。從開埠時期再到抗戰“陪都”時期,重慶作為峽江門戶和“陪都”,經濟文化得以發展,隨著西方建筑師的進入,再結合本土文化和地域符號創作出一系列詞匯雜糅、手法折衷、中西結合的建筑,其結構主要是磚混和磚木結構,建筑風格活潑,特別是用青磚作出豐富而有細節的線腳尤為突出(圖6)。疊澀、拱券等豐富的作法,層次鮮明,而門窗多以木結構為主,線條形式簡明優美。抗戰時期的大型建筑主要多豎向線條,建筑挺拔有氣勢,石材或磚混為實,豎向玻璃窗為虛,虛實結合,多用線腳和凹凸的體塊表現建筑美感,形式莊重和諧。

圖6 重慶美商大來公司商號
通過對地方性的理解與地域文化的研究,在南山私人高屋酒店的方案設計中,通過建筑順應等高線變化,道路形成垂直等高線發展的階梯,格局類似川渝傳統街區。同時,通過對傳統建筑造型與文化理解,結合新的酒店會所等部分的功能要求,運用磚石建筑的水平線腳作為母題元素,蘊含重慶文化的隱喻,同時為了滿足現代建筑的大開窗、大空間等功能要求,強調整體建筑的豎向線條,石材與玻璃的凹凸關系,比例協調,鋼結構的窗框形式簡潔線條挺拔,在呼應“抗戰”時期建筑形式美感的同時,用傳統建筑整體的造型關系來組織現代建筑的構造和傳統元素的關系。兩者的有機融合使建筑具有一種重慶本土的特色(圖7~圖9)。從而用耐看的建筑形象來提升了建筑的文化價值,也滿足了現代商業及酒店對建筑的要求。通過對地域氣候和文化的理解,多方面多角度地在設計中體現可持續與耐久性的特點,才是建筑設計者能在建筑長效性上切實可操作的新途徑。

圖7 酒店會所正立面

圖8 酒店樓棟正立面

圖9 整體透視
現代性建筑在當今發展中的消費屬性,以及擺脫文化與地域的國際主義,使得許多現代建筑不可持續,用技術的生態策略,結合場地地勢地形等特點布置,同時依據當地氣候條件設計,通過滿足高溢價的標準來擺脫建筑的消費屬性,分析裝飾與地域文化的特點,以靈活創新的方式呼應地域文化,同時以地域結合現代的形象來提升建筑的文化價值,形成耐久性的審美形象。通過尋求技術策略和文化策略,最終達到建筑長效性的使用。
[1] GB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2] 王凱.現代主義之后與當代重慶建筑[J].重慶建筑,2012,(10)
[3] 王凱,舒鶯.重慶建筑特色淺探[J].重慶建筑,2012,(10)
[4] 賈倍思,王擎.鮑姆施拉格和埃伯勒長效建筑實踐[J].新建筑,2012,(4)
[5] 屈仰.重慶抗戰時期建筑研究[D]. 重慶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