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瀾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611756)
甘孜州、阿壩州構成了四川藏區的主體,也是后文探討所指的“四川藏區”。四川藏區是西藏地區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往來的主要通道。四川藏區“內地化”的過程實質是高勢能文化向低勢能文化輸送與融合的過程。這種輸送與融合包括兩方面:少數民族地區被動接受內地主流統治文化、少數民族地區主動學習以適應現代化進程。本文結合西部大開發的藏區城鎮化的背景,試圖探索一種符合當地地域性的民居發展方向。
帳篷是游牧民族最常使用的居住形式。這種牛毛帳篷雖然簡單,但用牛絨捻紡,質地粗厚、耐磨,不怕風雨大雪,滴雨不漏,也便于隨時支拆馱運。今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仍然使用這這種古老而實用的居住方式。游牧者一般會搭建兩頂帳篷,一頂作為廚房、客廳與儲物之用,一頂作為臥室,如果人口多的會加建幾頂臥室帳篷(圖1、圖2)。

圖1 生活起居所用帳篷

圖2 臥室帳篷
杉板房或石板房是以杉板(由長度大于1.5 m,厚約0.5 cm,寬約10 cm的木材拼接為薄板而成)或石板做屋面材料,木構架作為支撐外敷夯土墻、柳條墻、磚墻、木板墻等作為圍護結構的建筑形式。由于加工麻煩而面臨著被現代彩鋼瓦所取代的命運(圖3、圖4)。

圖3 杉板房

圖4 石板房
藏區的氣候條件是日照多、輻射強、大風多、溫差大,氣候較為寒冷、干燥。這樣的氣候條件決定了藏區建筑特定的形式,表現為:堅固、安全、防寒的碉房。碉房大多數為三層或更高的建筑。碉房各層功能劃分為:一層用于圈養牲畜;二層用于居住;三層用于儲藏或少量起居,空氣流動較大,日光充足,形成最佳的曬糧、儲糧場所。這是適合藏族生活方式的建筑模式(圖5、圖6)。

圖5 碉房剖面

圖6 碉房分層
解放后,穿斗式木結構的瓦房開始采用藏式的石塊墻、土坯墻,這標志著漢藏兩族文化在建筑上的融合。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逐漸在晾曬平臺上加建陽光棚。部分旅游線上的民居將底層的牲口棚改建成客房發展民宿業(圖7、圖8)。

圖7 穿斗式木構瓦房

圖8 穿斗式木構瓦房
伴隨著城鎮化,傳統的民居建造方法遭到工業化建造的沖擊。對于自主性修建的民居來說,在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下,他們鮮有意識到對于傳統建筑文化的保留,大部分鋼筋混凝土住宅已經不能體現出四川藏區的地區特色,僅小部分在窗檐、窗框等外墻裝飾上有藏式風格的體現。內陸地區的主流文化正在蠶食著藏區建筑文化。
民居模式的轉變是由于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四川藏區未來的發展著重點是特色旅游業,由此可見對于四川藏區傳統建筑模式的保護與適應性調整的重要性。依附在傳統建筑之上的傳統生活方式、社區關系、城鎮格局、意境已經慢慢地被大一統的經濟主導的消費文化所蠶食。在此,作者嘗試探索適合藏區民居的適應性調整。
在內地文化與藏區文化交融日益頻繁的當下,探討藏區地域性建筑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的創新是當務之急。通過現代技術手段詮釋建筑的現代品質以塑造時代精神并引發基于地域性的情感共鳴正成為時代的主題,這是時代精神與人文關懷的結合——新鄉土主義。新鄉土主義主要觀念如下:
(1)要維持和延續原有的傳統地域性觀點,又要通過現代文明與技術實現創新;
(2)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而不是相互隔絕;
(3)文化自覺應該建立在對本族文化的自信與對外來文化的借鑒當中。
新鄉土主義代表著一種文化的自信與包容,是吸納外來信息的有益之處,做出適合自己的改變。這種適應性的改變可以從以下要素展開:材料、構造、形體組織、空間意境。下面就四川藏區民居建筑的這幾點元素展開分析:
(1)在材料上,由于靠山近水,石材、木材豐富,建筑多采用磚石、木材。而現代建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材料上可以采用置換或者挖掘石材的工業化加工可能性。在馬爾康縣城就發現了方石場。傳統的石砌碉樓是居民自行到山上進行采集,石塊尺寸不一,加工困難。現代化的石廠加工出來的方石雖然大小不一,但是厚度相同。在保留了石砌本身的自然隨機感的同時又提高了修建速度,還能就地取材,不失為一種兼顧效率與感情的解決良方;
(2)杉板房與石板房之所以適宜當地的環境,第一是因 為取材方便,第二是因為當地風大,普通瓦面或者彩鋼瓦會被吹飛或者噪聲過大。出于保護地域特色,這些建造手法需要傳承下來,可以通過模數化加工杉板和石板使之像小青瓦一樣方便搭建;
(3)在形體組織上,由于藏區建筑注重防御與防寒,建筑形象是內向的,為了適應當下的生產方式與生活要求。碉樓的小窗戶是源于最初的防御保溫原因,在現代生活中這樣的小窗戶已經不能滿足采光和通風的要求,可以考慮適當地擴大;
(4)在空間意境上更多的需要考慮的是聚落的層面,延續藏區依山而建,與自然巧妙穿插的模式,這對于發展四川藏區特色旅游線路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將穿斗式民居底層改建成為客房也是民居功能適應性轉變的方法。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尤其在民族地區,更需要關注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延續。地域性不是靜止的地域,是根據現實條件不斷生長與發展。就好像四川藏區的內地化過程源自主動學習和被動的改變,偏遠民族地區的地域性在面對城鎮化的過程當中也應該像有機體一樣做出適應性的調整。讓地域的特色材料、構造技藝、裝飾特色、空間意境在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活力。
[1] 王及宏,張興國.康巴藏區木框架承重式碉房的類型研究[J]. 重慶建筑大學學報, 2008,(6)
[2] 楊斌.藏式建筑特色及其他[J]. 小城鎮建設, 2005,(1)
[3] 楊環.嘉絨古碉文化溯源[J]. 中華文化論壇,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