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勝
(中鐵二院成都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610081)
新建鐵路林歹至織金(新店)線工程(簡稱林織線)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境內,連接貴陽市與畢節地區(圖1),按新建和既有線改建分成兩個部分,其中湖林支線(湖潮至林歹南段)既有線改建31.562 km,新建林歹南至新店段28.218 km、林歹南至新店68.808 km。

圖1 林織鐵路地理位置
本線北端接在建設中的黃織鐵路,遠期于織金與規劃建設的水城—納雍—織金鐵路相銜接、于新店與規劃建設的新店—黔西—金沙鐵路相銜接,分別可達六盤水、畢節及川南等地區;南端分別經滬昆鐵路和貴陽環城鐵路可達貴陽地區及中南、華南等廣大地區。隨著區域內相關新建和改建鐵路的建成、區域鐵路網的不斷完善,本線建成后,在鐵路網上可起聯絡和輔助作用。
因畢節地區與貴陽地區的客貨交流主要依靠公路完成,運輸能力受限、運輸成本較高,雖然兩地區間有在建隆黃鐵路和既有貴昆線連接,但從區域內的工業布局、煤礦分布及貨物來源地和消失地來看,經在建黃織線和既有貴昆線運輸繞行距離大,是不經濟的。本線建設后,可改善區域交通現狀,為畢節地區特別是織金、大方、黔西等地區的資源和物資的外運提供一條便捷通道,對于改善區域交通現狀、完善鐵路網結構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本線吸引范圍經過貴陽市和畢節地區,2007年吸引范圍土地面積3.5×104km2;總人口1 12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4萬人;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 029×104萬元,人均GDP達9 188元。
沿線經侵蝕、溶蝕淺丘、中低山等地貌,地質條件極其復雜,主要不良地質為人為坑洞、有害氣體、巖溶、危巖落石、順層、軟質巖變形、斷層破碎帶、巖堆。
湖林支線在滬昆鐵路湖潮車站接軌,經清鎮、山林邊、條子場、堰塘坎(林歹南)至林歹,全長36.481 km。支線于1958年9月開工,1960年12月鋪軌至林歹,1965年無償移交貴陽分局。因線路損壞嚴重,經過整治后,1975年全線正式運營,其中湖潮—清鎮段允許速度50 km/h,清鎮—林歹段允許速度40 km/h。
既有鐵路主要技術標準為:
(1)鐵路等級:湖潮—條子場段:國鐵II級;條子場—林歹段:工企I級。
(2)正線數目:單線。
(3)限制坡度:湖潮—條子場段:12‰;條子場—林歹段:20‰。
(4)最小曲線半徑:300 m。
(5)牽引種類:內燃。
(6)機車類型:DF7C。
(7)牽引質量:湖潮—條子場段(2 100 t/1 750 t);條子場—林歹段(1 450 t/1 000 t)。
(8)到發線有效長度:550 m。
(9)閉塞類型:湖潮—條子場段:繼電半自動;條子場—林歹段:電氣路簽。
根據運量預測近遠期本線織金—林歹南段貨流密度分別為944×104t、1 244×104t,客車對數分別為4對和7對;近遠期新店—林歹南段貨流密度844×104t、314×104t,客車對數分別為2對和3對;近遠期林歹南—清鎮段貨流密度465×104t、1 494×104t,客車對數分別為6對和10對。同時本線與黃織線連通后,在路網中起聯絡、輔助作用,因此本線鐵路等級應為國鐵Ⅱ級。
根據功能定位和建設方案研究,本線遠期區段最大貨流密度為1 494×104t,客車10對,單線能力已經能夠滿足運量需求,故推薦本線正線數目為單線。
根據接軌方案研究,本線南端接入貴陽環城快速鐵路西環線和滬昆線,西端與黃織線的織金站相接。根據運量預測,貨流主要為織金站以北流入本線,貴陽環城快速鐵西環線限制坡度為13 ‰,貴昆線貴陽至六盤水段限制坡度為6 ‰加力12 ‰,黃織線限制坡度為13 ‰。本次結合相鄰線限坡情況及充分利用既有線的原則,對既有線改建段與新建段分開研究,線路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林織鐵路工程段落示意
(1)林歹南至織金(新店)段。結合本線地形因素,林歹南至織金(新店)段地勢起伏較大,橋隧總長達54.422 km,占線路長度的56.09 %。而本線定位為一條以貨運為主、客運為輔,在路網中起輔助作用的鐵路。13 ‰限坡方案各項經濟技術指標較好,適應地形能力較強。從相鄰路網的角度看,13 ‰限坡方案與相鄰銜接線路限坡系統、牽引質量相協調,運輸組織順暢,故本段推薦限制坡度為13 ‰。
(2)湖潮至林歹南段。由于該段為既有線改建段,為充分利用既有線,并考慮與相鄰線路相匹配,故推薦與新建鐵路坡度一致,為13 ‰。
結合本項目的功能定位、運輸需求以及本線地形、地貌及地質條件,既有線改造段研究比選了既有線現狀電化方案、電化提速80 km/h、120 km/h三個速度目標值方案,織金方向新建線路研究比選了120 km/h、120 km/h預留160 km/h、200 km/h三個速度目標值方案,新店方向新建線路比選了120 km/h、120 km/h預留160 km/h、160 km/h三個速度目標值方案。
2.4.1 湖潮至林歹南段既有線速度目標值方案
本段研究既有線改造研究比選了既有線現狀電化方案、電化提速80 km/h、120 km/h三個速度目標值方案。湖潮—林歹南段速度目標值方案的既有線利用率比較表見表1。

表1 湖潮—林歹南段速度目標值方案的既有線利用率
由于該段既有線小半徑曲線多,且小半徑曲線連續設置,曲線間夾直線較短。既有線電化方案若只延長其到發線有效長、調整20‰坡度地段時,由表1可知既有線利用率為75.6 %,利用率較高。但既有線現狀技術條件較差,最高速度僅能達到50 km/h,不利于旅客出行需要和未來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既有線電化方案不予推薦。80 km/h方案較120 km/h方案既有線利用長度長12.418 km,增幅37.6 %,可見120 km/h方案工程優勢不明顯。而考慮本線近遠期運行6對、10對客車,為提高旅客出行質量、保證運輸組織順暢,故推薦湖潮—林歹南段既有線按80 km/h速度目標值進行改建。
2.4.2 新建線路目標值方案
(1)林歹南至織金。
研究了120 km/h、120 km/h預留160 km/h、200 km/h三個方案,工程比選表見表2。

表2 林歹南—織金不同速度目標值方案的運行時分及工程投資表
注:200 km/h方案考慮向六盤水方向延伸條件,從織金站南側引入,其余方案從北側引入。
據表可知,采用120 km/h方案較200 km/h方案減少投資176 495萬元,節省額高達61.7 %,可見200 km/h工程投資偏大,200 km/h速度目標值方案是不適合的,因此不予推薦。
采用120 km/h較120 km/h預留160 km/h方案減少投資11 661萬元,方案投資減少額4.08 %,本線是以貨運為主的資源開發性鐵路,120 km/h速度能適應需要。因此,本段推薦120 km/h速度目標值。
(2)林歹南至新店。
研究了120 km/h、120 km/h預留160 km/h、160 km/h三個方案,工程比選表見表3。

表3 林歹南—新店不同速度目標值方案工程投資
據表可知,采用120 km/h方案較160 km/h方案減少投資8 638萬元,考慮本線以資源開發貨運為主,故推薦120 km/h速度目標值。
2.4.3 速度目標值研究結論
湖潮至林歹南段既有線改造速度目標值80 km/h;林歹南至織金、林歹南至新店段速度目標值為120 km/h。
根據旅客列車設計行車速度,湖潮至林歹南既有線改建段500m,林歹南至織金、林歹南至新店段為800 m。
關于本線電力牽引與內燃牽引方案的比選,由于本線地處西南片區,地形復雜、坡陡彎急,橋隧相連,工程較大。電力牽引與內燃牽引相比,具有牽引力大,計算速度高,起動加速快,特別是在高海拔、長隧道多的特殊環境下更能體現其優勢,因此,本線宜采用電力牽引。
從路網上看,整個西南片區普遍采用電力牽引,本線采用電力牽引與相鄰路網相協調,因此,本線牽引種類宜采用電力牽引一次建成。
2.7.1 貨運機車選擇
目前我國鐵路主要的貨運機車有:SS3、、SS4、SS7等機車,其主要技術參數見表4。

表4 主要貨運機車技術參數
注:分母為B型車參數。
從表4可以看出,對機車自重來說,除SS4為2×92 t,其余均為138 t;對機車持續功率來說,SS4型機車最大(6400kW),其次是SS7(4800 kW)、SS3(4320kW);對機車持續牽引力來說,SS4型機車最大(431 kN),其次是SS7(351 kN)、SS3(318 kN);對于計算牽引力來說,SS4型機車最高(51.5 km/h),其次是SS3(48 km/h)、SS7(44 km/h); 對其價格來說,SS3價格最低、SS7次之、SS4最貴。并且以上機車都能滿足在13‰坡道上雙機牽引3 800t的要求。綜合以上因素,結合西南片區綜合路網技術標準,與相鄰路網匹配、便于機車整備、檢修和維護作業,可推薦采用SS3型電力機車。隨著將來和諧系列機車大量生產,今后可采用和諧系列機車。
2.7.2 客運機車選擇
能夠滿足本線速度目標值120 km/h要求的機型主要有SS8、SS7、SS9型機車。因SS8型機車不適宜山區鐵路,故SS9、SS7機車對本線的動力適應性明顯優于SS8型機車,采用SS9、SS7機車均可滿足需要。從機車持續速度方面比較,SS9為99 km/h,SS7為96 km/h,兩機型比選結果相差不大,并結合周邊路網考慮和黃織線保持一致,本線的客車機型選擇SS7。隨著將來和諧系列機車大量生產,今后可采用和諧系列機車。
根據本線與相鄰路網主要技術標準及運輸組織協調性分析,本線應保持和相鄰黃織線、株六線3 800 t牽引質量一致,以減少本線貨物列車在接軌站的作業,提高運輸效率。
本線的牽引質量為3 800 t,與之配套的到發線有效長為850 m,因此本線車站到發線有效長推薦采用850 m,雙機880 m。
根據《鐵路主要技術政策》,本線為單線鐵路,推薦采用繼電半自動閉塞。
(1)鐵路等級:國鐵Ⅱ級。
(2)正線數目:單線。
(3)設計行車速度:湖潮至林歹南80 km/h;林歹南至織金、新店段速度目標值為120 km/h。
(4)最小曲線半徑:湖潮至林歹南段500 m。
林歹南至織金、新店段最小曲線半徑800 m。
(5)限制坡度:13 ‰。
(6)牽引種類:電力。
(7)機車類型:貨機SS3、客機SS7。
(8)牽引質量:3 800 t。
(9)到發線有效長度: 850 m,雙機880 m。
(10)閉塞類型:繼電半自動閉塞。
鐵路建設是百年大計,建設標準的選擇不僅要能夠適應當前的運輸需求,而且要著眼于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有效利用。隨著機車車輛、列車控制、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鐵路的建設應做好前瞻性規劃,適當預留條件,才能不斷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因此,鐵路主要技術標準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結合國家、地區的鐵路網規劃,充分分析鐵路沿線人口、資源分布、客貨運量特點,正確把握項目的功能定位,使得建設的鐵路真正兼顧沿線地方旅游、能源、經濟的發展。
(2)既有線的改建標準,應合理分析運量需求,在滿足運輸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既有的設施設備,避免大段的改建工程,減少線路工程對生態景觀的切割和生態破碎化的影響,節約用地,節省工程投資。
(3)充分論證方案的可行性,對遠期預留的工程有合理的預見性,對特定的特殊橋梁結構跨越地帶是否需要預留橋位,應有前瞻性,避免遠期工程無可行的跨越通道。
[1] GB 50090-2006 鐵路線路設計規范[S]
[2] 郝瀛.鐵道工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3] 趙清為.鐵路工程技術手冊·線路[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
[4] 周孝文,李建新.關于鐵路建設項目主要技術標準選擇的思考[J].鐵道經濟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