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霞
一、改一句“問題”,激起思維漣漪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發展,而教學問題的設計與思維訓練直接相關。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提問隨意性大,問題提得多、細、碎,缺少思考價值,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例如,北師大版五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當學生已將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后,教師提出了以下的問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寬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么關系?”“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一系列的提問,學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這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還有的問題指向性不明確,讓學生無從入手。例如,不少教師在出示主題圖后,總習慣性地問:“你發現了什么?”因為問題缺乏指向性,學生被主題圖的畫面吸引,充分表述自己看到的人和事,數學課成了看圖說話課。
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首先,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難易適度,要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與身心發展規律,要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例如,前面提到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可以這樣提問:“仔細觀察,拼成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發現其中的奧妙。因為有一定的難度和思考性,學生在回答后有很強的成就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其次,課堂提問指向性要明確,語言表述要準確、精練,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教學人教版一上《9加幾》,出示主題圖后,可以直接問:“根據這幅圖呈現的信息,你能提出用9加幾來解決的問題嗎?”這樣的問題清楚、明了,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就會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數學問題的設計,要考慮思考性、簡潔性、指向性和一定的開放性,這樣才能提高教學實效。
二、換一種“做法”,親歷探究過程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并指出“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新課程理念下強調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動手操作。雖然提法不同,但都十分重視“做”在教學中的作用。
例如,《圓錐的體積》教學,怎樣“做”更有利于圓錐公式的推導,理解其意義?不同的做法其效果也不同。有的教學,只運用多媒體演示,先說明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關系,然后演示把圓錐的水倒入圓柱,三次正好倒滿。這樣不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一知識點,也不能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因為倒水的過程用多媒體演示,圓錐的體積不多不少,正好等于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而實際操作中,它們的“三分之一”關系無法精確表現,有時候水會多一些,有時候會少一些。而這一細節,恰恰是多媒體所不能取代。其實演示過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就很好了,只要讓每個學生準備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各1個,以及一些干的細沙。上課時,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圓柱和圓錐的關系,當出現誤差時,讓學生找原因繼續操作,直至得到正確答案。這樣,學生不但興趣高漲,還培養了動手操作的能力,使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學生勇于探究的精神也逐漸生長。
三、變一下“評價”,催生認知內需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用得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地提高教學實效。 隨著賞識教育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類似“很好”“非常棒”等評價語言經常掛在教師的嘴邊。而這類簡單、廉價、淺層次的評價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很難認同。我們在課堂中的評價應具有創新性,要能夠通過評價語言對學習內容及方法進行有效引導。
例如,《軸對稱圖形》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們,你們今天高興嗎?響亮的聲音給了老師不少的信心。可是,老師心里有點擔心,你們猜猜老師擔心什么?
師:老師就直說了吧。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一個字。老師擔心的是你們 不會“玩”。
生大聲齊說:會。
師:真的嗎?老師這里有一張白紙,你會怎么玩?
生1:折飛機。
生2:折小船。
……
教師一一作出評價。
師:真巧的手!看來小朋友們還真會玩。現在請同學們看老師是怎么玩這張紙的。
教師先把紙對折,在有折痕的地方隨意撕下一塊,然后展開讓學生觀察圖案。
師:好玩嗎?大家都有機會。請同學們拿出桌上的那張白紙,像老師這樣試著玩一玩。
學生開始撕紙 ,教師邊巡視邊提示:撕的時候要認真,一定要沿著折痕。
師評價:你們撕得很認真,而且一個比一個小巧精致。這是小橋流水嗎?行。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們的精彩作品吧!
投影展示形狀不同的學生作品。
師:現在,看哪位小朋友的眼睛最亮,仔細比較一下,這些圖案有什么特點?
生1:大小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
生2:他們的左右兩邊一樣的。
……
師:有點感覺了吧,真善于觀察!請坐!誰還想深入地說一說?
生3:對,他們的左右兩邊都相同。
師歸納:左右兩邊都相同的圖形我們把它叫作軸對稱圖形。
師板書:軸對稱圖形。
這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入豐富的評價,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了適當的引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四、添一點“趣味”,呈現生動情境
現行教材十分重視情境創設。教材中結合教學內容,配有大量的精美插圖,有趣的卡通形象等,可謂圖文并茂。但是,同一情境很難滿足個性化的教學需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個體,對情境的需求自然不同。要立足學情,注重個性化需求,用好素材,巧添情趣。
例如,在教學《平行與相交》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增設教學情境,引導語:“早晨,班級里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桌子被碰,兩支筆從桌上落了下來,一支落在椅子上,一支落在了地上。”此時,應讓學生感受到兩支筆落到了不同的平面上。接著,教師引導:“如果椅子上的筆繼續滾動,請同學們想一想,可能會怎么樣?”當學生說出兩支筆都落在地面上了,教師追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第二支筆落地后,這兩支筆可能會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下面,讓我們用兩條直線代替這兩支筆,把你的猜想畫在點子紙上。”這樣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優化數學教學過程,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主動喚起已有的知識積累去積極思考與想象,使學習活動更加高效。
數學教學過程應是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數學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更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要真正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恰當地把握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注意教學細節問題,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城關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