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鄒 松新德里是動物的樂園,據聯合國不久前的一份統計,新德里以約460種動物成為世界第二大“動物首都”,第一名是超過600種動物的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動物愿意在新德里安家,主要是因為這兒的居民能夠“容忍”它們在這兒“撒野”,不過出于宗教傳統等方面原因,不同動物在新德里的境遇卻大不相同。印度動物分三六九等,最高級的當屬“供奉派”的牛與猴。作為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坐騎,印度牛被認為是神的化身,所以牛在印度的地位高過人是理所當然的。來過印度的人都會發現,無論是市井街巷還是鄉村院落,牛自由地行走坐臥,四處覓食,不但不會有被當“肉食”的風險,甚至被驅趕都極為少見。據統計新德里每天有3.8萬只牛上街,飼養者把城市當成了牧場,借助“神的恩賜”讓牛在這里生長并貢獻出牛奶,要不印度怎么能成世界第一大奶制品生產國?如果說印度人恭敬牛實現了精神與物質雙豐收,那崇拜猴則純屬“歷史遺留問題”。印度猴神哈努曼展神威、盜仙草的“事跡”是印度經典《羅摩衍那》的重要篇章之一,以至供奉神猴的神廟遍布印度。印度人敬猴愛猴,卻也不勝其擾。新德里幾乎每天都有因“猴亂”引發的事件。政府沒少費周章在機關單位增設防護窗“敬而遠之”,并一再敬告外國游客小心猴患。“流浪派”的則有豬與狗。豬在印度絕對是不招人待見的物種,不但占印度11%人口的穆斯林視其為污穢之物,占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徒也對它避之不急。這反倒給了豬更自由的生長空間。由于印度豬的生存環境極差,身體健康都無法保證,繁殖力又極強,為了減少疾病傳播隱患,政府曾采取過“允許捕殺”政策,但多數印度人信奉不殺生,或羞于對此污穢之物動手,造成至今“野豬”難絕。印度的狗應該稱為“流浪者”,其境遇同樣是“沒人管”,但做派卻頗有“小資范兒”。印度“流浪狗”大多屬于國內常見的“大黃狗”,性格格外溫順,見人不叫不追。印度“流浪狗”最多見的狀態是目光呆滯地立于路邊或睡眼惺忪地臥在道上,一副常住居民的慵懶氣質。“逍遙派”的動物有魚與象。印度內陸地區的人很少吃魚,特別是河魚,主要是因為在印度教徒心中,河魚不僅是生靈,更在河中負責虔誠教徒的生死輪回,以河葬之人尸體為食的魚怎么能隨便吃?在這種心理“顧忌”下,食客在印度點餐時都會問是否是海魚,而商家提供河魚時也務必會標明是“養殖魚”才行。如今大象在印度的城市里已不常見,它們更多的用于節慶表演更非交通工具。這些大象時常會被畫上通體彩繪,“上下班”的路上總會成為路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保護從數十萬頭銳減至兩萬頭的印度象,印度政府已設立“大象保護法”,從“用工”時間到定期體檢都有明文規定,目的是讓這種具有印度象征意義的動物生活得更快樂。▲
環球時報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