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蘭+徐寶鈞
大家都稱呼白求恩為“白大夫”。對比白求恩同志,因為柯棣華臉色黑,大家就親切地叫他“黑媽媽”。為此,葛公村有位老先生還寫了一副對聯:“華佗轉世白醫生,葛洪重現黑大夫”。“黑媽媽”這個雅號,既反映了晉察冀邊區軍民對柯棣華大夫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敬,也是對柯棣華大夫最高的獎賞,也是柯棣華大夫真心實意為廣大傷病員服務的真實寫照。原九分區衛生部長王恩厚同志在一篇回憶文章《憶柯棣華老師》中是這樣說的:開始我們想,柯棣華教員是醫科大學畢業生,又是外國來的,會不會盛氣凌人?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他非但沒有派頭,而且脾氣非常好。穿著一身八路軍軍裝,腿上打著繃帶,不管對誰說話都笑瞇瞇的,不管問他什么問題他都不厭其煩。所以只要有機會,我們都喜歡和他說點兒什么,逗逗趣。他也喜歡接近學生,每天早上起床號一響,天邊剛剛泛出魚肚白,他就和我們一起出操、跑步,一邊跑一邊用半生不熟的中國話喊:“一、二、三……”一切行動和裝束儼然是個八路軍戰士。
1941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鞏固其占領區的后方,消除后顧之憂,對堅持敵后抗戰的八路軍根據地采取蠶食和封鎖政策,強迫占領區群眾挖掘又寬又深的封鎖溝,構筑星羅棋布的碉堡,修建密如蛛網的公路,一塊一塊向解放區推進,企圖圍困、最后消滅抗日軍隊,以利于以戰養戰,向南方擴大戰果。我軍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為了粉碎敵人這一陰謀,針鋒相對地實行了填溝破路攻碉堡、打入敵后方的策略。當時,張懷禮同志擔任晉察冀軍區教導團的通訊參謀,12月8日這一天,奉命隨一營攻打河北省唐縣的一個碉堡,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左側胸部,血流不止。部隊領導為了挽救他的生命,很快用擔架將他送往阜平城南莊附近的后方醫院。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不見好轉,且有繼續惡化的趨勢,只得將他轉到當時晉察冀根據地唯一高級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說是高級醫院,但醫院設在農村,環境條件不好,加之敵人嚴密的封鎖,醫療設備簡陋,藥物匱乏,他的傷繼續惡化。醫院很快決定給張懷禮做了手術,做手術時,柯棣華大夫因事不在醫院,手術是別人做的。手術后不但未見好轉,反而發展成膿胸惡癥,每次排膿多的時候達兩膿盤,身體非常虛弱。這時正值初夏炎熱季節,膿液臭味四溢,蒼蠅圍身飛舞,為了避免蒼蠅下蛆,只得系緊領帶、腰帶、袖口,但仍無濟于事,腐爛的傷口還是長了蛆,幾天工夫,就長得像黃豆一樣大,看來生命危在旦夕。醫院有的同志考慮到他的傷勢難以好轉,為了減小同病房傷病員的恐懼心理,將他安排到另一單人病房,一方面繼續治療,一方面為他后事做準備(做棺材),這是他事后出院時護士告訴他的。正在這危急時刻,柯院長和幾個國際友人由中國大夫陪同來查看病房,得知他的病情后,立即詳細詢問了他的治療情況,并且當場拍板進行第二次手術,手術由柯院長親自動手。
第二天上午9時許,張懷禮被抬到平房手術室,不一會兒,柯院長穿著潔白的衣帽,戴著口罩和膠皮手套,來到他的床前,用他那不太流利的中國話對他說:“現在感覺如何,不要害怕,動了手術,你的病很快會好的。”他感激地點了點頭,頓時消除了緊張心理,接著護士將麻醉藥放在他鼻下聞著,讓他數一、二、三、四……很快他失去了知覺。柯棣華大夫以他精湛的技術,認真細致的操作,完成了手術,手術做得非常成功。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柯院長幾乎每天都到他的床前問他感覺怎么樣,親切地安慰他,勸他不要著急,病一定會慢慢好的。每次細心察看傷口的變化,親自嗅聞膿液的氣味,并向陪同的助手、護士囑咐用什么藥、怎樣護理、注意什么問題,甚至連飲食要加什么營養、吃什么、吃多少等都一一交代明白,并督促檢查是否落實。為了及時排除膿血,防止再次感染,柯大夫又讓人專為他做了一床厚達20公分的墊褥,在他躺下時胸口流膿處開了一個洞,還特意從敵占區天津買來了15公分長的膠皮排膿管。
經過柯院長那次成功的手術和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張懷禮的病一天天地好轉,很快就封了口。經過柯院長三四個月的治療,他基本上恢復了健康,重新回到了主力部隊,繼續打鬼子,直到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張懷禮在紀念柯棣華大夫的一篇文章中說:“柯棣華大夫不辭辛苦,不畏艱險,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當我們紀念這位中國人民忠誠的朋友的時候,我要學習他那種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的精神,并且祝愿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如同長江、恒河一樣源遠流長,像喜馬拉雅山一樣萬古長存。”
有一次,一位老鄉剛從莊稼地里干活回來,滿身泥土,到柯棣華家里找他看病。柯棣華就讓這位穿著臟衣服、腳上滿是泥巴的老鄉躺到剛換上干凈床單的床上,給這位農民檢查看病。
江一真校長接受白求恩犧牲的教訓,對柯棣華的健康非常關心,派警衛員時刻跟隨他。江校長還把一條毛巾剪成兩半,放在自己衣袋里,一旦柯大夫有病情就把半塊毛巾塞到他嘴里,防止咬斷舌頭。一次他們二人同臺做完手術后,柯棣華沒到食堂吃飯,江校長得知后,便派人到處找他,結果在另一間病房找到了他,原來他出了手術室,掛記一位傷員,又進了另一間病室。柯大夫說:“你們不必大驚小怪,我晚一點兒吃飯沒什么關系。”
一個老鄉得了闌尾炎,痛得在炕上打滾,臉色煞白,豆粒大的汗珠從臉上滾落下來,眼看就要沒命了。柯大夫得知后,小跑趕到這位老鄉家里,做了緊急手術,老鄉的病情化險為夷,絕處逢生。老鄉的家屬激動地拉著柯大夫的手說:“柯大夫是一位醫德高尚的活菩薩,是柯大夫救了我們一家,這個救命之恩我們一輩子也報答不盡啊!”
1942年4月13日,活躍在敵后的一支抗敵劇社小分隊,在山西崞縣敵占區對敵人進行政治攻勢時遭到日本鬼子的襲擊。在突圍中,演員胡朋同志的左腳受了重傷,一顆子彈從腳后跟穿過,貼著大腳趾穿出。經過治療,傷口雖然愈合,但走起路來總是一瘸一拐的。如果她的腳治不好,就不能再演戲了,大家為她惋惜,她自己心里更著急。領導馬上把胡朋送到醫院,柯棣華為她做了認真細致的檢查。治療開始后,柯院長每天下午都端來一盆用中草藥熬成的藥湯,給她熱敷,并按摩每塊腳骨的關節,一直揉到藥湯涼下來為止。他為病人細心地治療,又細致地指導病人鍛煉,使她的腳終于恢復了正常。胡朋見人就激動地說:“是柯大夫的精心治療,使我重返舞臺!”
1942年的一天,柯棣華從軍區司令部回醫院,路過離葛公村不遠的一個小村莊,想弄點兒吃的,因為日本鬼子即將來“掃蕩”,村子里空無一人,他好不容易買到幾根油條,正要吃時,忽然從一間破屋里傳出婦女的呻吟聲,他急忙循聲找去,只見一個難產的婦女因失血過多危在旦夕。村干部要抬她進山,她覺得自己生命無望,不想再拖累大家了,執意不肯走。柯棣華不顧隨時可能碰到日寇的危險,決心搶救這位產婦,于是他順著進山的小路,說服幾個埋伏在那里的游擊隊員,用擔架把她抬到葛公村醫院。柯棣華先回到醫院,這時許多人奉命“堅壁清野”,柯棣華堅持要等那位產婦,領導最后決定派人同他一起留下來。不多時,那位婦女被抬到醫院,柯棣華立即給她做了剖腹產手術,大人和嬰兒得救了,這位婦女感動得淚如雨下。這件事在老鄉中傳開后,大家都說:“柯大夫真是一位功德無量的好大夫!”
還有一次,從前線抬回來一個腿部受傷的傷員,柯棣華對他進行護理,看他還穿一條浸血的褲子,便回去拿來一條干凈褲子,讓護理員給傷員換褲子,傷員感動得不知說啥好。柯棣華大夫就是這樣處處體貼傷員的。“黑媽媽”大夫柯棣華是當之無愧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