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僧
如果你經常被人糾纏,無理取鬧,又無法擺脫,這時,也許需要覺察一下對方和自己的起心動念,可能你會驚訝地發現,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無理取鬧
一次,我在寺廟的禪堂禪坐。每次禪坐需要一個小時,而當時我的右腿膝蓋有傷,因此我會在坐到半個小時的時候輕輕地變換姿勢,以緩解給膝蓋帶來的壓力。想不到,這個小小的動作惹來了麻煩。我右邊坐了兩個老年婦女,第一次禪坐結束的時候,其中的一個便拍拍我,說“你打坐的時候怎么還動啊?”
“哦,我的膝蓋有傷……”我解釋。
“但是你這樣會影響別人啊!”
我馬上點頭致歉,“哦,對不起啊,我下次注意點。”
休息的時候,我問坐在我左邊的女孩,“我聲音很大嗎?”
“沒有啊,我沒有聽到。”她說。
她的話,讓我馬上意識到問題所在了,她們大概是初學禪坐,心里很緊張,內心安靜不下來,焦躁不安,這時當聽到什么聲音,即使是非常細小的聲音,也會覺得是這個聲音打擾了自己,這是一種投射。而那些真正內心安寧的人,即使身處鬧市,也不會被干擾。
第二次禪坐結束,右邊的老女人又來了,“腿疼要忍著,不能動。”
“打坐,姿勢不是最重要的,心才最重要。”我笑道。
“那你影響別人……”她還要繼續爭辯。
我示意小聲一點,“大姐,我們還是出去說吧!”然后,我走出禪堂,但是等了很久,她沒有來,另一個女人來了。
“你不能在這里坐了!”她開口就是這句話。
“大姐,首先,因為我的腿傷必須要調整姿勢,打擾到你我很抱歉,我會好好努力,盡量減小聲音。不過,來之前,我的情況跟執法僧說明過,他認為沒有問題……”
她馬上轉移了話題,說“是你衣服的問題,你的衣服太響了。”
“這么多人同時在禪堂打坐,會遇到各種各樣問題,大家需要彼此包容,不是嗎?如果互相抵觸和嫌惡,反而會攪擾了內心的安寧……”
她沒等我把話說完,轉身走了,并且扔下一句話:“你應該去換一件衣服!”
簡直是無理取鬧,我被這兩個老女人的做派激怒了。
被欺負的小孩
“如果我做得不好,也應該由執法僧來說,輪不到你們指手畫腳!”“你們應該好好反省自己!”我在心里這樣憤憤不平地說。
接下來的禪坐,我開始從觀呼吸,轉為觀照自己的憤怒。如果明白是別人無理取鬧,一笑了之就好了,我為什么會如此憤怒呢?因為我感覺自己被欺負了,這才是我憤怒的真正來源!我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那個蜷縮著的被欺負的小孩!
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的故事。這位朋友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教授,畢業于哈佛,當他的專業研究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之后,他發現他仍然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問題。“我不夠好”,這個內在的聲音一直跟著他,讓他難以享受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快樂。后來,他去了印度的合一大學參加靜坐靈修,幾年后,他終于安撫了內心那個“不夠好”的小孩,找到了寧靜和喜悅。他曾經很形象地說,如果內心總有一個不夠好的小孩,行為上就會表現出來,就像自己總舉著一塊“我不夠好”的牌子,別人走過的時候就會讀一遍,別人讀一遍則印證一次。
其實,類似老女人無理取鬧的事情,也不止一次地發生在我身上。也正是因為我內心有一個被欺負的小孩,它通過潛意識彌散在自己周圍的氣場中,才會吸引到別人真的來欺負你!如果那天,我走進禪堂的時候,不是表現出怯生生地不知所措,而是帶著從容的自信,甚至有幾分霸氣,那兩個老女人一定會換一種方式來跟我說話。
如果下一次,再遇到有人來指責我影響了她,我不會道歉,也不會生氣,而是禮貌地告訴他,“沒有人規定不許動!”
心理界限
為了把問題說得更清楚,需要引入一個心理學的術語,叫做心理界限,意思是心理所能承受外界力的界限。學會劃定恰當的心理界限,對融洽的人際關系非常重要。總是讓別人踏進自己的界限,則會有被侵犯的感覺;相反,踏進別人的心理界限,則會讓對方不舒服。這兩種狀況都會讓人際關系不能持久,或者心生怨氣。
我曾經接待過這樣的一位女性求助者,她看上去是人們常說的那種女強人,但在人際關系中,卻總是不能拒絕別人,總覺得自己應該滿足對方的要求。
在多次的訪談中,我漸漸了解她的困擾。她童年曾經有過被性侵犯的經歷,那是在她記憶還不清晰的時候,她記得有一個男性在摸她的下體,她很害怕,但是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訴父母。她說記得那個男性是她的親戚,但是想不起他的臉。(根據我的判斷,她應該記得那個人的臉,但是因為她害怕去面對那段經歷,所以潛意識記不起他的臉了。)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很多女性都有過被侵犯,但不敢反抗的經歷,尤其亞洲的女性最為嚴重,因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亞洲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即使現在,這種卑微的內心仍然以集體無意識,遺留在現代女性的性格中。
這段經歷的模式一直延續到這位女士成年之后,她無法拒絕男性的要求,即使她并不愛對方。
此外,在工作中,她也扮演著樂善好施者的角色,有些求助者為了得到她的幫助,甚至闖進她的辦公室和家里,擾亂她的生活。這種狀況看上去,已經不再是施舍,而是被勒索。
我用了很長的時間,讓她看到自己的心理界限被侵犯的模式。然后,鼓勵她把那些侵犯自己的人,驅逐出圈外。注意,這種驅逐,應該是一種巧妙的方式,不是爭斗,也不讓彼此怨恨,而是讓對方明白:你這樣做,侵犯了我,請退回去!
后來,她打電話告訴我,她努力試著去表達自己的界限,比如在乘公交車的時候,如果有異性把大腿叉得很開,緊緊挨著她的腿,她會提醒對方,“請把你的腿收回去!”她說自己說出這句話,經過很多回合的思想斗爭,想象著接下來會發生的不愉快,但是,當她說出口,對方乖乖地照做了。她沒有碰到過一次,對方會反駁!還有,她乘出租車時,如果出租車司機吸煙,以前雖然她很討厭煙味,但是她會忍著不說,但是現在她會告訴司機,請不要吸煙。這些雖然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當她把這些事情講給我聽的時候,內心充滿了喜悅。
這些,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小事,但是對她來說卻是非常大的一個坎兒。就像那位教授心里不夠好的小孩,和我心里被欺負的小孩,每個人心里都有受傷的小孩,需要自己去保護和安撫。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所謂的心理界限,并不是讓每個人成為斤斤計較的人。它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規則,而是視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一個內心很強大的人可能不會太在意別人的偶然踏入,但是對于內心敏感脆弱的人,保護好自己的界限就非常重要。
如果你想用宗教中的最高標準要求自己,讓別人可以隨意侵犯你的界限,而沒有憤怒怨恨,你肯定做不到,因為你不是上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