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星亮 李 轉
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群眾工作的當代啟示
文∕梁星亮 李 轉
根據地成為愛國教育基地
甘肅會寧根據地舊址
土地革命時期,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所以成為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關鍵就是做好群眾工作,并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于我們在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做好黨的群眾工作,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時代啟示。
首先,執政為民,為群眾謀利益辦實事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首要前提。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正是在執政為民的原則下,在政治上賦予人民群眾普遍的民主權利,在經濟上給予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在文化上保障人民群眾的教育權利,因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使蘇維埃政權獲得了力量之源和執政之基。
其次,實事求是,相信和依靠群眾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環節。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初期,由于沒能結合實際,從而導致以寺村塬和照金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相繼丟失。后來,以劉志丹為代表的陜甘邊根據地創始人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與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緊緊依靠和相信人民群眾,在根據地建設方面提出“狡兔三窟”論,在武裝建設方面提出“三色”論等,從而使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得以生存和壯大,成為土地革命后期全國僅存的根據地。
最后,以身作則,保持良好的公仆形象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方式。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始終保持著大公無私、廉潔奉公的工作作風和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風,從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極大信任和擁護,被公認為“群眾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