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竇 琨(本刊記者)
潼關強力推進城鄉統籌
文/竇 琨(本刊記者)
縣財政每年拿出1億元,每個村平均投入不少于200萬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引領農民發展產業,潼關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城鄉統籌發展路子。
“村道硬化了,有了排水渠,街道的垃圾有專門的環衛工打掃,縣上為村民免費安裝了數字電視,孩子上學放學都有免費校車接送……”11月6日,在潼關縣代字營鎮下汾井村,村主任呂云峰向《當代陜西》記者細數村里一年來的變化。
同一天,從外地打工回家的城關鎮居民王爭光驚訝地發現,從火車站到自家門口竟然有了公交車,更驚訝的是乘坐公交車還免費。這讓以往從火車站回家需要花幾十元的王爭光感慨“幸福來得太突然”。
自去年底,潼關縣立足縣情實際,以建設“美麗鄉村·美好家園”為切入點,鎮區建設同步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產業發展科學化,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縮小城鄉差距,初步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從潼關縣城驅車沿310國道往東南十幾公里,就進入下汾井村。只見水泥路面干凈整潔,沒有一點雜物阻礙視線;兩邊房屋一字排開,各家門前干凈整齊;墻面上繪制的倡導文明、宣傳公益的漂亮圖畫、詩歌格外養眼。
“以前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垃圾隨處亂堆,因為沒有排水渠,為了圖方便,一些村民一出門就將污水倒在門口,四處橫流。”村支書周海軍說,“多年沒人管,村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
潼關縣縣長樊正學說:“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工作中存在兩大問題,農民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與城里人差別大,收入差別大,所以我們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作為切入點,實施‘創建美麗鄉村、建設美好家園',推動全縣城鄉統籌發展。”
2013年12月4日,潼關縣“創建美麗鄉村、建設美好家園”的攻堅戰正式打響,并很快形成以縣域整體規劃為龍頭,村莊布局規劃、鎮區建設規劃、中心村建設規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四項專項規劃為基礎的“1+4”縣域建設規劃體系。
縣“雙美”辦主任、農工部長張明亮介紹說,從2014年起,縣財政每年拿出一億元,對每村平均投入不少于200萬元,在全縣6個鎮83個村中篩選出29個重點村和15個示范村作為第一年“雙美”創建的開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示范引領,點線結合,利用3—5年時間在全縣延伸拓展,徹底改善農村環境,提升農民素質,打造新型農村。
潼關縣委、縣政府按照“四美三宜”(即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宜居、宜業、宜游)的要求,提出“把鎮區當景區打造,突出鎮域特色,形成一鎮一景;把公路沿線村莊和新農村示范村當景點打造,形成一村一景;把公路沿線當美麗長廊打造,凸顯綠色長廊,建成連接美麗鄉村的風景線”,堅持“凈化先行,六化(綠化、硬化、亮化、美化、產業優化、文化提升)跟進”,實現“村新、業興、景美、人和”的創建目標,從優良的生態環境、合理的空間布局、完善的配套服務、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諧的社會風尚,五個方面框定創建內容。
污水排放一直是農村環境改造的一大難題。為徹底解決這一“頑疾”,潼關除了在鎮區建設污水處理廠,還利用境內溝多壑深的地理優勢,把農村污水通過排水渠排到溝里進行生態化處理,基本解決了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問題。
“規劃最大的亮點,就是注重沿路、沿山、沿河、沿景區布局。結合‘美麗鄉村·美好家園’建設精品村的連片布點和打造,形成重點建設示范區和別具一格的景觀帶。”張明亮說。
為使環境整治成果得以延續,潼關出臺了《環境衛生督察考核辦法》,實行三級負責,定期督察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進行周檢查、月考核、季排名、年度評比;在每個鎮成立環境衛生管理所,所長由一名鎮領導擔任,副所長和工作人員從鎮干部中抽調選配。同時,在每個村成立環境衛生管理站,站長與副站長分別由村支書和村主任擔任,并按照鎮區和村子面積配備保潔隊伍。初步形成“戶清掃、村收集、鎮村統一轉運填埋”長效機制。
縣政府辦副主任董利濤介紹說,鎮區建設也是潼關在統籌城鄉過程中的重點部署,鎮區基礎設施的完善解決了移民搬遷中群眾生產生活分離的局面,讓群眾就地城鎮化。
9月1日,對于潼關縣四知學校的160余名教師和2000多名學生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不僅是新學期開學的日子,也是這所學校正式投入啟用的日子。
踏著黑色瀝青路面進入學校,只見紅白相間的現代化辦公樓和教學樓在綠色的林蔭景觀之中典雅質樸,莊重大氣。校園的庭院景觀設置引用“夸父逐日,棄杖成林”的典故,建設有樹人廣場和弘志廣場。除此之外,標準化食堂、整潔的宿舍、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等一應俱全。
校長樊西萍介紹說,四知學校是潼關縣委、縣政府為緩解城區學校教育壓力,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讓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而建立的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學校占地120畝,總投資1.2億元,目前近2000名學生里一半以上是農村學生。
為解決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和城鄉配置不均衡等影響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年來,潼關縣采取先建后撤、逐年實施的方式,組織實施全縣教育布局調整改革,四知學校就是改革中的一大工程。
“四知學校的建成,不僅讓農村學生和城里學生一樣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并且讓在外打工的學生家長不再擔心孩子的生活和安全問題,更鍛煉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樊西萍說。
為解決教育資源整合后形成的農村小學生上學路途較遠、安全隱患多的問題,9月1日,潼關縣投資700余萬元購置的低碳、環保、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21輛免費校車正式運營。校車都配備有GPS定位系統、防遺漏識別系統及安全帶、逃生錘、干粉滅火器等安全設施。每輛校車聘用1名持A1駕照且具備校車準駕資格專業駕駛員,同時安排2名中年教師隨車照管,確保學生乘車安全。
“以前娃娃上學放學都是同學間結伴同行,但因為年齡小,路途遠,大人又不能每天接送,所以對娃娃的安全問題很擔心。有了免費校車,我們家長每天只要在接送點接送就行了,再不用操心了。”南歇馬村村民黃建設說。
除了“免費校車”,今年以來,潼關還開通了“城區免費公交”,實施了“農村免費數字電視”等民生項目,通過加大財政向民生領域的投入,讓群眾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務。
3月12日,按照“政府買單、政府運營、公司化管理、群眾受益”的方式,由潼關縣政府投入500余萬元購買的16輛低碳環保天然氣公交車正式開通,結束了潼關沒有公交車的歷史,也成為我省首個實現城區公交全免費的縣城。
10月17日,“政府購買服務推進農村有線電視戶戶通”新聞發布會在潼關縣舉行,標志著政府購買有線電視服務這一“企業讓利、政府買單、群眾受益”的“信息惠民”工程結束試點正式邁入實施階段,潼關也成為全國第一個為農民群眾購買數字電視服務的縣城。
“城鄉統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嬗變的過程。必須從群眾最急需、農村最薄弱的地方入手。我們下一步要將免費公交延伸到村鎮,實現免費公交全覆蓋。除此之外,還將實現村部建設全覆蓋、農村文化廣場全覆蓋、農村衛生室全覆蓋、視頻監控全覆蓋、幸福互助院全覆蓋,用‘9個全覆蓋'由外而內打通幸福潼關的‘斷頭路'。”樊正學說。
近日,在第21屆中國楊凌農高會上,潼關縣重點推出的軟籽石榴受到了眾多參觀者及客商的青睞。展臺前,軟籽石榴以鮮紅飽滿的籽粒讓前來咨詢和品嘗的客商贊不絕口。
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真正富起來,就必須突破傳統觀念束縛,大膽創新實踐。潼關縣把特色農業發展作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在發展核桃和花椒的基礎上,又引進軟籽石榴和油用牡丹兩個新品種促進傳統農業改造升級。
為帶動和鼓勵群眾發展軟籽石榴,潼關縣出臺了扶持政策,對企業累計連片發展1000畝以上、村組或合作社累計連片發展100畝以上、單戶或聯戶累計連片發展10畝以上且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的連續三年每畝補助1000元。
和軟籽石榴一樣,對種植油用牡丹的農戶給予每畝1000元的補貼,并出資600萬元為全縣的機井全面完成配套,解決了群眾的灌溉問題。除了四大產業的引領,潼關為發展養殖業也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產業的發展格局。
潼關,歷史上聞名遐邇的雄關重鎮,以古關、古渡、古戰場,盛產黃金聞名于世,素有“秦地東大門,西北咽喉道”之稱。近年來,潼關以“融入華山、發展大旅游、促進大轉型”為目標,計劃用10年時間,投資44.63億元,著力打造陜西東大門旅游生態長廊。
在省級重點鎮——秦東鎮,總投資3.5億元的三河口濕地公園項目已初具雛形,南門廣場、黃河十八彎景點、畫舫、生態游泳池等項目已經封頂,古城景區建設也正在緊張施工當中。
秦東鎮鎮長陳永迪介紹說,秦東鎮旅游景區的全面建成,將帶動全鎮近3萬人發展致富,景區將統一建設具有明清風格的住宅區安置群眾,讓群眾回遷在自家門口生產生活。
“餓死餓活,也不給窯上熬(干)活;爬坡過河,不是人擔就是驢馱。”這首民謠,是過去太要鎮窯上村的真實寫照。
自從潼關鼓勵支持發展旅游產業,窯上村在村干部的帶領下依靠村里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起了秦王寨馬趵泉景區、秦王寨城墻、城樓及秦王觀陣臺。
“村上成立了公司,以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群眾人均純收入現在已達到12000元,僅景區每年為群眾帶來300多萬元收入。”村主任車敏亮欣喜地說,“近期我們正在加快區域服務軟硬件設施建設,學習其他旅游村的經驗,挖掘關中特色,建設陜西飲食文化一條街,形成景區吃、住、行、游、購、娛同步發展,實現景區全面升級。”
在潼關,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的不止窯上村,保留村鎮原有特色,“以旅促農、以旅哺農”,成為潼關城鄉統籌的重要發展路徑,由此許多農民就地實現生活方式和經濟方式的轉型。

潼關投資700萬元為農村小學開通免費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