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迎兵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分析
施迎兵
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 為臨床準確預測及積極預防腦梗死疾病發生情況給予可靠依據,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方法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完成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查工作, 記錄檢查結果, 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結果 研究組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為82.11%, 顯著高于對照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18.70%,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醫師根據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情況, 給予積極的穩定斑塊或消除斑塊措施, 降低腦梗死發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腦梗死;相關性
本文將對開封市通許縣人民醫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123例腦梗死患者給予臨床研究, 從而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梗死相關性, 為臨床準確預測及積極預防腦梗死疾病發生情況給予可靠依據,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3例腦梗死患者(研究組)中男性77例、女性46例, 年齡42~89歲, 平均年齡(63.28±2.17)歲;另選取本時期內前來本院進行體檢的123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性80例、女性43例, 年齡40~90歲, 平均年齡(63.58±2.21)歲。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例數等)具有臨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指定1~2名具有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臨床超聲影像檢查人員, 采用美國通用(GE)公司提供的型號為VIVID 3 EXPERT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儀完成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查工作。指導患者取平臥位, 墊高頸部,頭部與待檢一側相對, 將頸部充分暴露于檢查視野下。儀器探頭變頻, 頻率在7.5~10.0MHz范圍內, 檢測頸內動脈起始段1 cm后壁內中膜厚度(即IMT, 檢測三次取平均值), 若IMT≥1.2 mm則表示患者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記錄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情況, 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 對于計量資料用()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腦梗死患者與對照組健康人群經超聲檢查后, 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情況對比分析, 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情況對比分析
由表1可知, 研究組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為82.11%, 顯著高于對照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18.70%,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 其特點為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 且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近年來, 由于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改變,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顯著上升, 腦梗死發病率也隨之增加,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
研究表明[1],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機體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可為預測腦梗死疾病提供重要參考指標。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誘發腦梗死途徑分析[2]:①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致使頸動脈發生嚴重狹窄, 對正常腦供血情況產生顯著影響(減少);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形態學改變, 產生微栓子對腦血管進行栓塞。
本文研究可知, 研究組腦梗死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高達82.11%, 對照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僅為18.70%, 因此提示若患者發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則其繼發腦梗死疾病危險性較高, 即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與腦梗死發病率具有正相關性, 與鄭凱[3]等人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 臨床醫師根據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情況, 給予積極的穩定斑塊或消除斑塊措施, 降低腦梗死發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4]。
[1] 熊莉,鄧又斌,畢小軍,等.超聲造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顯影程度與急性腦血管病的關系.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1, 10(24):1583-1585.
[2] 張映琦,周華東,陳曼娥,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3,17(6):182.
[3] 鄭凱,張蘇明.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研究.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1,16(23):3586-3590.
[4] 易興陽,潘光強,余昌明,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復發的關系探討.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2, 35(2):68-70.
452210 開封市通許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二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