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曉莉
重癥顱腦損傷者氣管切開管理及分析
雷曉莉
目的 觀察與分析重癥顱腦損傷者氣管切開管理措施。方法 隨機選取56例重癥顱腦損傷者且給予綜合性管理措施(常規管理、氣道管理、套管管理和體外管理), 同時對其管理效果及滿意度加以觀察與數據的統計學處理分析。結果 56例重癥顱腦損傷氣管切開管理者肺部感染發生率5.36%,拔管后刺激性咳嗽發生率3.57%, 套管留置平均時間(18.00±2.00)d, 平均住院(29.00±3.00)d;護理滿意度高于不滿意度, P<0.05。結論 加強重癥顱腦損傷氣管切開管理, 能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使患者平穩渡過危險期, 值得推廣。
重癥顱腦損傷;氣管切開;管理
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及建筑事故的多發, 重癥顱腦損傷發生率逐年升高, 該病具有病情重、變化快、預后差等特點[1],尤其是該病常合并缺氧、呼吸衰竭致死亡率高達50%~85%[2],而氣管切開能有效解除急性呼吸道阻塞、支持呼吸、改善通氣等, 成為生命支持的基本保障, 但氣管切開往往會誘發細菌感染等而影響治療效果, 作者本次試圖對56例重癥顱腦損傷者氣管切開加以綜合管理, 其效果滿意,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1年4月~2012年5月, 在本院隨機收集56例重癥顱腦損傷者, 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及頭顱CT或MRI檢查結果得以明確;56例重癥顱腦損傷者男32例、女24例, 年齡21~58歲、平均(36.00±2.00)歲, 顱腦損傷分類:腦挫裂傷合并硬膜下血腫20例、腦挫裂傷合并腦內血腫16例、顱內多發性血腫9例、多發性腦挫裂傷6例、腦干損傷5例;Glasgow評分:3~5分者18例、6~8分者38例;氣管切開時間1~3 d。所有患者均簽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剔除標準 ①心、肝、腎及肺等重要器官存在嚴重疾患;②血液系統存在病變;③認知功能障礙或語言障礙或精神疾?。虎苣X疝晚期(雙側瞳孔散大);⑤未按照本次研究規定執行。
1.3 護理方法 56例重癥顱腦損傷者采取綜合性氣管切開管理措施, 包括:①常規管理, 對病房環境嚴格消毒、加強管理, 其中每日利用消毒液對地面進行消毒兩次、定時進行紫外線照射(2次/d、30 min/次)、室內溫度保持在18~22℃、濕度在60%~70%且定期進行空氣培養。加強口腔管理, 可利用生理鹽水2~3次/d對口腔進行擦拭、在吸痰時先對口咽部分泌物加以清除。②氣道管理, 及時對下呼吸分泌物加以清除、吸痰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且動作應輕柔、插管深度在10~20 cm、邊吸痰邊旋轉(每次吸痰時間<15 s、間隔時間>3~5 min), 在吸痰時加強患者呼吸、血壓、心率及脈搏、神志觀察, 一旦出現心律失?;蚴茄躏柡投鹊陀?0%時需及時停止吸痰操作、告知醫生處理;其次定時變換患者體位、每2 h對其翻身、叩背一次;同時在氣道管理上應注意加強氣管套管巡視, 包括管腔內有無出血或扭曲、脫落等;另外予以氣道濕化管理, 包括經氣管套管口利用霧化液進行霧化處理(30 min/次、q6h)、氣管內滴藥處理(即在患者吸氣時順著套管內壁滴入、6滴/min)。③氣管套管管理,對氣管切口加以密切觀察, 對于出現滲血等現象時及時更換紗布、保證切口干燥, 一旦出血量增加應及時告知醫生查找原因予以止血處理;同時加強切口周圍皮膚觀察與護理, 例如有無皮下氣腫形成等;另外加強套管固定巡視, 如松緊度是否得當, 而應以伸入一指為宜;套管外口予以2~4層無菌濕紗布加以覆蓋、每4~8 h更換一次、對內套管消毒一次;對氣囊的管理包括氣囊是否存在漏氣, 應每4 h對氣囊放氣一次、5~10 min/次、放氣后15 min再次充氣, 其壓力保持在10~42 cmH2O。④體位管理, 氣管切開后1~2 d給予患者平臥位、頭部略低, 昏迷者伴嘔吐者應以側臥位為主, 之后根據患者病情可將床頭適當抬高, 在生命體征穩定后應時常變換體位。
1.4 評價標準
1.4.1 肺部感染診斷標準:患者氣管切開48~72 h后出現發熱、膿性痰、啰音等臨床癥狀, 且存在肺炎表現;患者痰培養結果顯示陽性且X線檢查顯示為陽性表現;痰培養陽性、X線檢查陽性且無確切病因的患者以及肺炎尚未治愈時, 痰中篩查出新的病原體。
1.4.2 拔管指征:①引起上呼吸道梗阻的因素已去除;②氣道保護性反射恢復;呼吸道具有清潔能力;④呼吸道無感染。
1.4.3 護理滿意度:參考《維多利亞州住院患者滿意度監測方法學》, 包括五個方面內容:護士服務態度、技術操作、健康教育和基礎護理及巡視病房。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 其中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的比較采取配對t檢驗, 分類資料比較采用配對卡方檢驗, 不符合卡方檢驗要求, 則采用Fisher精確概率法, 將檢驗標準設定為α=0.05, P<0.05時提示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56例重癥顱腦損傷氣管切開管理者肺部感染發生3例、發生率達5.36%, 拔管后并發癥:刺激性咳嗽2例、發生率3.57%;套管留置平均時間(18.00±2.00)d, 平均住院(29.00±3.00)d。
2.2 56例重癥顱腦損傷者氣管切開管理滿意度統計 見表1。

表1 56例重癥顱腦損傷者氣管切開管理滿意度統計[n (%)]
研究顯示重癥顱腦損傷者常存在有廣泛的顱骨骨折、腦挫裂傷、腦干損傷或顱內血腫且患者昏迷時間多達6 h或以上, 其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呈再度昏迷狀態, 患者往往具有明顯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且呼吸、血壓、脈搏、心率改變以及Glasgow評分≤8分[3];而氣管切開術作為一種處理重癥顱腦損傷者呼吸困難的手術方式, 是將患者頸段氣管切開置入氣管套管以解除患者喉源性呼吸困難和呼吸功能異常所致的呼吸困難, 此種方法雖能有效解決患者呼吸困難、糾正缺氧狀態、維持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等, 但也破壞了正常的呼吸功能, 例如將氣管直接暴露于空氣中使呼吸道的加濕、加溫、清潔和過濾等功能喪失, 致使肺部感染等諸多并發癥發生而影響了搶救效果、使得護理滿意度下降[4]。
鑒于此種情況, 作者本次加強了56例重癥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者管理, 從上述觀察與研究結果可知常規管理、氣道管理、氣管套管管理、體位管理等綜合性管理效果顯著(肺部感染發生率5.36%、拔管后并發癥:刺激性咳嗽發生率3.57%,套管留置平均時間(18.00±2.00)d, 平均住院(29.00±3.00)d,且能極大提高護理滿意度(見表1)。因此結合上述數據, 作者認為此次氣道管理措施可行, 值得推廣;例如氣道管理中的氣道濕化能有效稀釋分泌物而利于將痰液吸引或咳出, 保證了分泌物引流通暢、避免了肺部感染。同時作者認為嚴格遵循以下幾方面措施方能提高管理效果和滿意度使得患者平穩渡過危險期, 例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范、加強基礎護理、提高和規范護理人員各項護理技能、對氣道情況加以評估給予預防性措施等。
總之, 對重癥顱腦損傷氣管切開加強管理, 能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使患者平穩渡過危險期, 更好的促進患者康復, 值得加以推廣。
[1] 潘宏,蔡芙蓉,奚新明.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的術后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7,7(14):3316-3317.
[2] 劉九德.早期氣管切開在搶救急重癥顱腦損傷的臨床價值.中外醫療, 2008,4 (12):36.
[3] 靳棟梁.大骨瓣減壓治療重度顱腦損傷41例臨床療效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0,5(22):92-93.
[4] 陳月姝.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護理探討.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6 (7):39.
530300 廣西橫縣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