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枝
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應用椎管內麻醉鎮痛的效果觀察
張春枝
目的 對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應用椎管內麻醉鎮痛的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實施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的200例產婦分成兩組, 其中100例無任何鎮痛方式, 為對照組;另外100例實施椎管內麻醉鎮痛, 為觀察組。對比分析其臨床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陰道裂傷發生率和中轉剖宮產率和對照組相比明顯偏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產后出血以及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和對照組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患者實施椎管內麻醉鎮痛, 有助于降低產婦陰道裂傷發生率以及剖宮產率, 值得推廣。
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椎管內麻醉鎮痛;應用
產婦在分娩時由于子宮收縮會引發身體劇烈的疼痛, 并且在生產過程中胎兒頭部不斷下降, 壓迫盆底, 會進一步加劇疼痛, 致使產婦焦慮不安, 精神高度緊張, 分泌出過量的茶酚胺類物質, 進而延長產程, 使胎兒在子宮內滯留時間過長, 嚴重威脅到母嬰的健康。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 椎管內麻醉鎮痛在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有效減輕了產婦的疼痛、確保母嬰生命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的200患者中, 100例實施椎管內麻醉鎮痛, 臨床效果顯著, 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間收治產婦100例作為觀察組, 所有產婦均給予椎管內麻醉鎮痛,平均年齡(25.5±4.8)歲, 平均孕周(39.3±4.9)周, 選取另外收治產婦100例作為對照組, 所有產婦均未采用任何鎮痛方法, 平均年齡(26.5±5.6)歲, 平均孕周(39.5±5.4)周。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未采用任何鎮痛藥物, 產婦進行自然分娩。觀察組:在產婦的子宮口部開長約2~3 cm, 實施椎管內麻醉鎮痛術, 在對產婦進行麻醉之前使其右側臥, 且進行消毒, 在產婦的下腹部位置進行硬膜穿刺, 穿刺時應以錐板為指導前進, 在接觸到黃韌帶時放緩速度, 直至推進至硬膜腔, 硬膜外給藥首劑采用低濃度局部麻醉藥(即0.1%的羅哌卡因或左布比卡因)混合1~2 μg/ml的芬太尼或0.3~0.5 μg/ml的舒芬太尼;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聯合首劑采用蛛網膜下腔注入芬太尼10~15 μg或舒芬太尼3~5 μg。硬膜外維持注藥僅用低濃度局部麻醉藥(PCA), 必要時間段追加阿片類鎮痛藥(芬太尼10~15 μg或舒芬3~5 μg)。比較分析兩組產婦的生產情形。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兩組側切、陰道裂傷發生情況及比較分析兩組產婦分娩方式、產后出血、胎兒窒息以及母嬰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次研究所得的全部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側切、陰道裂傷發生率及產鉗助產、中轉剖宮產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婦側切、陰道裂傷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 中轉剖宮產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結果見表1。
2.2 兩組產婦并發癥 兩組產婦在生產后出血、胎兒窒息以及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產婦側切、陰道裂傷等情況比較 [n (%)]

表2 兩組產婦并發癥比較[例(%)]
椎管內麻醉鎮痛是最近幾年來臨床廣泛采用的一種無痛分娩方法, 椎管內麻醉應用于分娩鎮痛中可能使孕婦更好地配合陰道分娩, 有效地減少剖宮產率, 與硬膜外麻醉相比,對運動神經阻滯更輕, 且不影響產程和胎兒, 從本院本次研究結果來看, 實施了椎管內麻醉鎮痛的產婦中轉剖宮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也并未增加產后出血、胎兒窒息等并發癥的發生率[1]。椎管內麻醉可阻斷肌梭的傳入沖動, 抑制腹肌和盆地肌的牽張反射, 松弛盆底肌, 這樣胎兒在第二產程分娩也不需要會陰側切, 即便是采用陰道助產, 除會陰嚴重水腫,一般情況下只要會陰條件允許仍不需要側切, 能夠有效地降低會陰側切率, 從本院實踐結果來看, 應用椎管內麻醉鎮痛的產婦會陰側切率顯著低于未實施分娩鎮痛的產婦, 不僅能夠保持產婦會陰的完整, 還能有效地減少會陰側切后帶來的傷口疼痛、感染等不適[2]。
綜上所述, 椎管內麻醉鎮痛應用在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中, 可有效低減少產婦陰道裂傷率, 同時可降低剖宮產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徐淑蘭, 劉光文, 齊新卓, 等.椎管內麻醉用于分娩鎮痛的臨床觀察.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2(27):3878-3879.
[2] 楊俊紅, 馮曉明, 于樹靜, 等.無保護會陰陰道分娩應用椎管內麻醉鎮痛對母嬰結局的影響.河北醫藥, 2013, 35(18):2768-2769.
2014-04-05]
466100 河南省商水縣計劃生育服務站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