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杰
糖尿病性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的臨床探討
馮淑杰
目的 探討糖尿病性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對本科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50例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采取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 探討治療效果。結果 術后兩組患者視力恢復情況無明顯差別,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性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可以有效提高白內障患者的視力, 且術后并發癥較多, 但都能有效治療, 值得推廣使用。
糖尿病性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術;摘除手術
糖尿病是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胰島細胞功能降低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而造成血糖異常升高, 引起一系列脂類、蛋白類代謝紊亂, 近年來發病率逐漸上升, 同時伴有多器官受累, 其中眼底病變是重要的特征性改變[1]。白內障是糖尿病眼底病變的主要疾病之一, 可分為真性糖尿病性白內障以和假性糖尿病性白內障, 有研究結果發現, 糖尿病性白內障的發生與年紀無絕對相關, 多與血糖控制不理想導致眼部一系列變化有關,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 均無特殊臨床表現, 均符合Ⅱ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男33例, 女17例, 年齡20~72歲, 平均63.5歲, 病程0.6~13年, 平均5.8年。將50名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設置為觀察組, 再選取50名無糖尿病史白內障患者設置為對照組, 男35例, 女15例, 年齡22~69歲, 平均65.6歲,病程0.8~11年, 平均5.4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嚴重程度等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進行有效溝通, 使其對手術過程有個基礎的了解, 減輕心理負擔, 然后給予觀察組患者正規調整血糖治療。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在手術開始前30 min給予苯巴比妥0.1 g肌內注射, 然后給予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在手術開始前5 min及使用開瞼器后, 分別使用0.5%的愛爾卡因滴眼液滴眼2次, 1~2滴/次。用剪刀剪開眼結膜, 用燒灼的方法止血后, 在右上方鞏膜處切開一長度約6 cm的反眉形切口, 將黏彈劑注入切口內, 用截囊針做開罐式截囊, 水分離并使核脫入前房, 將黏彈劑注入到核下,然后把晶狀體核用晶狀體圈匙托出, 將皮質清除干凈, 再將人工晶體植入, 無需縫合切口, 如有水密不良者, 可采用間斷縫合1~2針。
手術結束后, 給予常規術后抗感染、降血糖及對癥支持治療。可在一天給予兩組患者復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滴眼, 3~5滴/次。如患者發生瞳孔后粘連, 給予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如患者前房有滲出, 可給予典必殊滴眼液滴眼。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t表示, 治療前后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視力恢復情況 兩組患者視力恢復情況無明顯差別,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術后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視力恢復情況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糖尿病性白內障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 具體發病機制不清楚, 可能與血糖控制不理想導致晶狀體內糖代謝紊亂有關, 其病情變化較快, 預后不理想, 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因此, 積極治療糖尿病性白內障對患者的健康有著比較重要的意義。
在手術前進行積極的調整血糖治療, 為患者安全度過圍手術期提供了重要保障。現在臨床上, 針對有糖尿病眼底病變的患者, 建議經過干預治療后, 血糖水平不超過6.7 mmol/L,如果患者病程較長, 且血糖水平不宜降低的患者, 應控制血糖水平不超過8.3 mmol/L[2]。在手術前通過治療, 可以有效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對病情較輕且無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可口服降糖藥物治療, 對病情較重伴有嚴重并發癥, 或頑固性高血糖的患者, 給予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 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針對性的胰島素, 或者聯合降糖藥物治療。由于機體的應激反應, 手術后機體往往血糖升高, 且升高的程度與手術時間成正比, 手術時間越長, 機體損傷程度越重, 血糖水平升高越明顯。
由實驗結果可以看出, 兩組患者在進行糖尿病性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后, 視力情況均得到明顯改善, 手術效果較好, 且兩組患者療效差異并不顯著,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血糖的高低與手術效果的好壞并無明顯關系。
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由實驗結果可以看出, 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發病率明顯比非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高, 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考慮可能與血糖水平有關, 建議在手術前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可以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于并發癥的具體情況, 采用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經過治療都能被有效控制。因此提高手術者的專業技術水平, 通過縮短手術時間, 達到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術后應給予常規降血糖治療, 控制術后并發癥。
有文獻報道指出, 糖尿病性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也有一定的手術風險, 主要考慮與患者角膜內皮細胞密度低,且數量少, 在操作時容易被器械損傷, 同時用于散瞳的滴眼液及手術器械也對角膜內皮細胞有刺激作用, 因此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手術時, 手術者應盡量減少手術器械進入前房的次數, 避免角膜內皮細胞發生失代償反應[3]。
綜上所述, 針對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 術前給予積極降血糖治療, 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采取相應預防及治療措施,可以起到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 本次試驗結果表示, 糖尿病性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 治療效果好, 但術后并發癥較多, 一般經過積極治療都能得到控制,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陳杰波.糖尿病性白內障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的臨床觀察.海南醫學, 2010,21(17):316.
[2] 榮瑜.小切口小瞳孔下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的臨床觀察.安慶醫學, 2011,31(2):4.
[3] 張奇.糖尿病患者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的臨床觀察.寧夏醫學雜志, 2011,33(6):915.
455000 河南省安陽市安鋼職工總醫院五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