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古妍
血清降鈣素原的檢測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陳海燕 古妍
目的 探討血清降鈣素原的檢測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對本院收治的126例疑似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其檢驗結果分為細菌感染組(46例)、病毒感染組(32例)、無感染組(48例), 患兒均接受血清C反應蛋白(CRP)、全血細胞計數(CBC)、血清降鈣素原(PCT)檢測。結果病毒感染組、非感染組患兒CRP、PCT陽性率均明顯低于細菌感染組患兒,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細菌感染組患兒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及白細胞計數均出現明顯高于病毒感染組及非感染組患兒,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降鈣素原檢測能夠準確及時的診斷小兒感染, 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兒科感染性疾病;應用價值
兒童機體抵抗力較低, 機體免疫系統尚不健全, 極易受到外界細菌、病毒感染, 從而出現感染性疾病, 疾病早期診斷及治療對于小兒的健康發育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1];血清降鈣素原作為臨床診斷細菌感染的有效標志, 在小兒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對患兒疾病進行動態檢測,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 作者對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26例疑似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6例疑似感染患兒, 男69例, 女57例, 年齡2月~12歲,平均年齡(4.36±2.17)歲,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病原學、尿常規檢查、血清學檢查, 其中細菌感染46例、病毒感染32例、非感染48例, 其中細菌感染組呼吸道感染20例、中樞神經感染10例、敗血癥7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9例, 病毒感染水痘19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11例, 麻疹2例, 非感染組高膽紅素血癥20例、新生兒窒息13例、早產兒6例、蕁麻疹6例、川崎病3例, 三組患兒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兒入院后空腹狀態下取靜脈血, 對其血清C反應蛋白(CRP)、全血細胞計數(CBC), 德國BRAHMS公司生產儀器對血清降鈣素原(PCT)檢測, 方法為免疫色譜法, 陽性:PCT > -0.5 g/L;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芬蘭ORIO公司生產的試劑對患者血清CRP進行檢測, 陽性:CRP>5.2 mg/L; 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全自動流式血細胞計數儀及其配套試劑對患者CBC進行檢測。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x-±s),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細菌感染組患兒PCT、 CRP和CBC陽性檢出率分別為82.6%(38/46)、41.3%(19/46)、34.8%(16/46);病毒感染組患兒PCT、 CRP和CBC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0%(16/32)、25%(8/32)、21.9%(7/32);非感染組患兒PCT、 CRP和CBC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6.3%(27/48)、31.3%(15/48)、25%(12/48), 細菌感染組患者陽性檢出率明顯大于病毒感染組、非感染組患兒,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病毒感染組、非感染組患兒, 細菌感染組患兒PCT、 CRP濃度和CBC 水平均有明顯升高, 具體見表1。
2.2 病毒感染組及非感染組患兒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及白細胞計數無變化, 細菌感染組患兒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兩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1 三組患兒兒PCT、 CRP濃度和CBC 水平比較( x-±s)
表2 三組患兒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及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

表2 三組患兒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及白細胞計數水平比較
組別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白細胞計數(×109/L)細菌感染組(46)81.36±3.5713.2±4.3病毒感染組(32)65.43±4.029.25±3.6非感染組(48)60.19±43.839.41±3.4
重癥感染是嚴重威脅患兒健康及生命的重要原因, 相較成人, 小兒器官發育存在一定的特異性, 早期臨床癥狀及體征均不明顯, 同時病情進展快, 變化復雜, 多在實驗室檢出前病情惡化, 耽擱治療[2], 因此對其早期診斷及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傳統臨床檢驗時多通過CRP、CRC、血沉、體溫及補體等多種傳統炎癥指標對患兒進行診斷, 然而上述指標特異性較低, 本次研究中, 三組患兒PCT陽性檢出率均明顯大于 CRP和CBC檢出率, 由此可知, 在對兒科感染性的疾病診斷中, PCT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 。作為甲狀腺C細胞分泌產生的無激素活性糖蛋白的降鈣素前肽物質, 在體內外均有較大穩定性, 常規情況下, 健康人群血清內基本無PCT存在, 而當體內出現大量細菌毒素、炎性細胞因子時,體內出現PCT[3], 從而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在本研究中,對126例疑似感染患兒進行研究, 結果顯示, 感染性疾病患兒PCT、CRP 和CBC陽性檢出率均明顯大于其他兩組患兒, PCT、CRP 濃度和CBC水平均大于其他兩組患兒, 患兒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及白細胞計數均大于其他兩組患兒, 由此可知,在兒科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 通過血清降鈣素原的檢測能夠準確判斷疾病, 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 提高患兒康復。
[1] 魯敏翔.膠體金法檢測降鈣素原診斷兒科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性能評價.武漢大學學報, 2012,33(06):843.
[2] 雷云宏.PCT在兒科感染性疾病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現代預防醫學, 2012,39(24):6406.
[3] 吳雪梅.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價值.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23(13):3051.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兒內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