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華
腸梗阻手術時機選擇的探討
付秀華
目的 分析腸梗阻的手術時機。方法 對65例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 觀察患者不同手術時間和保守治療的結果。結果 65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療, 痊愈患者為10例,其余患者中轉開腹治療。其中<24 h治療患者25例、24~72 h為17例、>72 h為13例。患者在24 h內進行手術所發生腸壞死和死亡幾率明顯低于24 h后進行手術患者, 并且前者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后者(P<0.05)。結論 準確地判斷患者梗阻段血運情況, 合理地把握好手術時機, 能夠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手術時機;急性腸梗阻;保守治療
急性腸梗阻是一種常見性的急腹癥, 具有發病急和發病原因多樣以及處理困難、病死率高等特點[1]。因此, 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是保證治療的關鍵。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腸梗阻患者為65例, 收治時間在2009年3月~2013年3月。男性為30例, 女性為35例;年齡在15~89歲,平均為(52.0±0.5)歲。其中腸粘連15例、嵌頓性腹外疝20例、腸腫瘤21例、腸套疊5例、腸扭轉4例。
1.2 方法 保守治療:對患者禁食和胃腸減壓以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并進行抗感染等處理。
手術治療:其中<24 h治療患者25例、24~72 h為17例、>72 h為13例。
手術方式:腸套疊復位術、粘連松解術、腸扭轉復位術、疝囊高位結扎術、小腸部分切除術、結腸腫瘤切除、疝內容物回納、腸造瘺術。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采用χ2或t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65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療, 痊愈患者為10例, 其余患者中轉開腹治療。其中<24 h治療患者25例、24~72 h為17例、>72 h為13例。患者在24 h內進行手術所發生腸壞死和死亡幾率明顯低于24 h后進行手術患者, 并且前者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后者(P<0.05)。見表1。

表1 患者不同方法治療效果情況( x-±s)
急性腸梗阻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為腹脹和腹痛以及停止排氣、排便等, 并伴有一定的生理紊亂等情況。采用X線和B超等檢查, 則存在液平面和腫瘤嵌頓改變情況。采用手術治療則沒有有效避免粘連發生方法, 術后患者還會出現新的粘連, 嚴重時還會出現粘連面擴大的情況。所以, 一般對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 對于存在腹膜炎而難以緩解的患者則需采用手術治療。此次研究發現, 保守治療時, 患者恢復時間明顯縮短, 防止患者因手術而發生的切口感染和粘連。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當保守治療無效時, 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水腫和缺血情況, 進而需將腸進行切除。
此次研究發現, 患者發病<24 h者, 其腸壞死的幾率明顯低于延后手術患者, 并且其恢復時間要短于延后手術患者。所以, 對患者選擇最佳的手術時機則能夠有效地降低并發癥和死亡率。在手術時, 要盡量選擇在患者發生絞窄前。如何正確把握手術時機是經常困擾臨床醫生的首要問題[2]。手術過于積極, 使本可保守治療有效的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手術打擊, 甚至引發各種嚴重并發癥。保守治療期間, 醫生應該反復進行腹部體查, 動態觀察, 以及隨時做必要的影像學或實驗室檢查[3]。一旦是保守時間在3 d以上且有下列表現之一者, 可考慮終止保守治療, 患者存在以下情況時, 需進行手術治療或者探查:患者發病急和疼痛厲害, 病情發展較快,同時患者血壓下降和發熱等。患者出現持續性或陣發性腹痛,伴有腹肌緊張等癥狀。嘔吐物或排泄物為血性物者;X線片發現患者孤立巨大的腸袢不會隨著時間而變化[4]。腹部穿刺抽出血性液體;血磷升高。另外一種情況也可以考慮手術治療:亞急性腸梗阻, 在保守治療5~7 d仍未見好轉或者加重者。再者是急性發作的絞榨性腸梗阻一經發現即刻手術。
腸梗阻的病因多種多樣, 分型就是單純性和絞窄型。一般單純型腸梗阻或者病因不明者, 可以考慮早期行保守治療,但應該嚴密動態的觀察病情變化, 注意腹部體征變化以及隨時動態復查相關的影像學或實驗室檢查, 一旦出現絞窄型腸梗阻的表現, 均應該爭取時間盡早手術, 以免錯過最佳的手術時機, 導致嚴重不可逆性的后果。
[1] 畢旭東,趙晶,黎輝,等.急性腸梗阻的手術時機探討—附385例臨床治療分析.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06,16(24):3742-3745.
[2] 符方杰,黃科寧,吳亞明.腸梗阻的臨床手術時機分析.現代醫藥衛生, 2011,27(14):2096-2097.
[3] 劉菊炎,田啟維,劉俊,等.不同手術時機在治療急性腸梗阻中的療效觀察.中國醫藥指南, 2013,11(21):537-538.
[4] 向建文.基層醫院成人急性腸梗阻急診手術時機的決策.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2013,17(05):347-349.
510070 廣州醫學院荔灣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