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紅
剖宮產后個體化護理的效果評價
李春紅
目的 對剖宮產后個體化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本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剖宮產者82例, 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40例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42例給予個體化護理,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及并發癥情況。結果 觀察組乳房脹痛率、腹脹率及出血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術后2 h、24 h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結論 在剖宮產后給予個體化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出血率及并發癥發生率, 護理效果理想,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剖宮產;個體化護理;術后出血
剖宮產手術是對難產問題予以解決、對孕產婦和圍生兒生命予以搶救的重要措施[1], 然而同時也會引發諸多并發癥,如腹脹、產后出血等[2], 需采取有效護理措施促使并發癥發生率降低, 為產婦及新生兒健康與生命安全提供保證。河南省濟源市婦幼保健院在為剖宮產產婦進行護理時,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觀察組采取個體化護理, 結果觀察組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剖宮產者82例, 年齡為22~39歲, 平均為(28.9±3.1)歲;孕周為34~42周, 平均為(39.4±0.2)周;其中經產婦14例,初產婦68例;剖宮產指征為產程延長13例, 頭盆不稱20例,宮內窘迫18例, 妊娠并發糖尿病10例, 雙胎妊娠6例, 胎盤早剝1例, 前置胎盤4例, 引產失敗7例, 妊高癥3例。將8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40例, 觀察組42例, 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對比。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 觀察組采取個體化護理干預, 主要措施包括準確掌握產婦情況、情況觀察、心理護理、用藥指導、體位指導、飲食指導、腹脹預防、導尿管留置、母乳喂養指導等。
1.3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展開統計學分析,用)形式表示計量資料。對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組內數據展開t檢驗, 當P<0.05時, 二者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乳房脹痛、腹脹及出血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40例患者中乳房脹痛8例(20.0%), 腹脹7例(17.5%), 出血9例(22.5%);觀察組42例患者中乳房脹痛3例(7.1%), 腹脹2例(4.8%), 出血4例(9.5%), 對比可知, 觀察組乳房脹痛率、腹脹率及出血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產后2 h、24 h出血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對比)
組別例數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住院時間對照組4077.8±12.8365.7±15.412.5±0.7觀察組4213.5±10.7302.5±14.29.1±0.4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及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剖宮產手術已成為產科應用最為普遍的術式[3], 且其應用率呈不斷升高趨勢。剖宮產率的大幅升高不僅會導致醫療風險不斷增加, 同時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而剖宮產后護理質量對產婦術后康復順利與否有重要影響。
本院在為剖宮產產婦進行護理時,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個體化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①準確掌握產婦情況:對產婦剖宮產手術情況予以了解, 包括術中血壓、用藥情況及失血量等, 仔細聽取醫師所講的注意事項, 并做好新生兒、產婦交接工作。②情況觀察:對產婦各項生命體征予以觀察, 每10~15 min展開1次巡視, 對其意識狀態、呼吸、體溫、脈搏、躁動與否、血壓情況及是否發生呼吸困難進行密切觀察, 每30 min為患者測量1次血壓, 待連續4次測量平穩后將每日血壓測量次數改為2次;對患者面色進行觀察,當其出現煩躁、出冷汗、口唇慘白等癥狀時要注意觀察, 當發現休克或內出血時果斷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處理, 并及時向醫師報告。③心理護理:鼓勵產婦家屬給予產婦充分的關心和幫助, 在產婦狀態良好時可告知其新生兒狀態良好, 表示恭喜, 并可根據產婦及新生兒情況安排母嬰接觸, 給予其有效心理慰藉。④用藥指導:使輸液管保持暢通, 結合藥物藥理作用、產婦心功能對輸液速度、輸液量予以調整, 特別是可對有妊高癥、貧血等合并癥的產婦, 要注意對血容量不足、低血糖及心功能衰竭等加以預防。⑤體位指導:指導產婦在術后6 h中取去枕平臥位, 將頭向一側偏, 避免誤吸嘔吐物而引起窒息;在6 h后取下腹部切口上沙袋后, 指導其適當翻身, 由家屬協助其作適當的下肢屈伸活動。12 h后改為半臥位, 可根據實際情況下床進行適度活動, 避免腸粘連發生。⑥飲食指導:術后6 h禁水禁食, 對體液過度丟失、產程延長產婦可在6 h后進食脂肪含量低的流質食物, 少食多餐,禁止進食易產氣食物如蘿卜水、糖及奶等, 當排氣之后可恢復普通飲食, 注意加大維生素、高蛋白及易消化食物進食量,可適當進食含有豐富營養的湯類, 促進乳汁分泌。⑦腹脹預防: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 減少含糖量高、奶制品食物進食量, 加大粗纖維食物進食量, 促使腸蠕動加快, 并可根據腸管走向對腹部加以輕輕按摩。⑧導尿管留置:對術后補液量和尿量平行與否及顏色正常與否進行觀察, 同時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腹部疼痛表現。在將導尿管拔除后指導其及時排尿,并對尿量、是否有排尿困難等予以觀察。⑨母乳喂養指導:指導孕婦掌握正確哺乳方法及姿勢, 采取床上坐位進行喂奶,并指導產婦對正確擠奶方法熟練掌握, 使母嬰分離產婦可正常泌乳。指導其早開奶, 根據需要進行哺乳, 這不僅對乳汁分泌十分有利, 同時也可降低乳房脹痛發生率, 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實施相應護理后, 通過對比可得知, 觀察組乳房脹痛率、腹脹率及出血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術后2 h、24 h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結果顯示, 在剖宮產后給予個體化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出血率及并發癥發生率, 護理效果理想,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 陳郁蔥.預防剖宮產術后產后出血的護理干預.實用醫學雜志, 2012,28(16):2808.
[2] 吳衛利.剖宮產后并發腸系膜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護理.中華護理雜志, 2010,45(49):855.
[3] 李靜.剖宮產術后宮底沙袋加壓對產婦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 2013, 48(3):210.
459000 河南省濟源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