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榮海欽
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強化血糖和血脂控制后對血清腸促胰素水平的影響
劉瑋 榮海欽
目的 探討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強化血糖、血脂控制后對血清腸促胰素水平的影響。方法 將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分為三組:A組:強化血糖控制組;B組:強化血脂控制組;C組:強化血糖、血脂控制組。所有T2DM患者在治療前和經治療后的第8周分別測量FPG、2 hPG、HbA1c、TC、TG、LDL-C、HDL-C、腸促胰素水平各一次, 探討腸促胰素與以上各指標的關系。結果 ①治療8周后, 與治療前相比較, 三組患者的腸促胰素GLP-1水平均有顯著性升高(P<0.05), GIP水平無顯著性變化;②治療8周后, 與治療前相比較, A、C兩組患者的空腹FPG、2 hPG、HbA1c水平均有顯著性降低(P<0.01, P<0.001), B組無顯著性變化;B、C兩組患者的TC、TG、LDL-C、HDL-C水平均有顯著性改善(P<0.05, P<0.01), A組患者的LDL-C、HDL-C水平有顯著性改善(P<0.05), TC、TG水平無顯著性變化。結論 通過結果分析發現, 腸促胰素GLP-1水平與空腹FPG、2 hPG、TC、TG、LDL-C水平呈負相關,與HDL-C水平呈正相關, 臨床考察腸促胰素水平變化情況, 有助于準確診療T2DM患者血糖、血脂具體情況, 便于臨床更有效的治療T2DM, 可作為T2DM患者臨床療效評價的參考標準。
新診斷T2DM;強化血糖;強化血脂;腸促胰素水平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 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 且呈現年輕化狀態。有研究表明, 我國20歲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已經達到9.7%, 因此, 早期診斷和合理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1,2]。目前研究已經明確, 腸促胰素水平可準確反應胰島β細胞功能和血糖、血脂等一系列臨床指標變化情況[3]。因此, 本研究將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強化血糖、血脂控制前后的一系列臨床指標進行檢測, 以探討腸促胰素兩種指標水平與這些臨床指標的關系, 以便臨床更好的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 更有效的治療2型糖尿病。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10月于本院內分泌科門診就診并堅持隨訪的新診斷T2DM患者共計150例。所有患者按照診斷標準分為三組:A組:強化血糖控制組56例, 男29例, 女27例, 年齡平均(56.8±10.2)歲;B組:強化血脂控制組42例, 男23例, 女19例, 年齡平均(57.3±10.6)歲;C組:強化血糖、血脂控制組52例, 男26例, 女26例,年齡平均(57.2±10.1)歲。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 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9 年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中關于新診斷 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4]。具體如下:①血糖異常:癥狀+ FPG≥7.0 mmol/L, 或癥狀+ 2 hPG≥11.1 mmol/L, 或癥狀+隨機血糖≥11.1 mmol/L, 無癥狀者, 須兩次FPG≥7.0 mmol/L或2 hPG≥11.1 mmol/L。②血脂異常開始藥物控制標準根據1997年中國高血脂癥患者開始治療標準:TC≥5.2 mmol/L, 或TG≥1.8 mmol/L, 或LDL-C≥3.1 mmol/L。所有患者入院后, 進行飲食控制2~3 d,停用對血糖產生嚴重影響的食物或藥物。
1.3 治療方法
1.3.1 強化血糖控制組 患者FPG≥7.0 mmol/L或2 hPG≥11.1 mmol/L, 血脂無明顯異常或尚未達到強化血脂組標準。多數患者初始降糖藥物為二甲雙胍(22例)或阿卡波糖(9例)單藥口服治療, 若血糖下降不明顯者采用藥物聯合治療(10例)和聯合胰島素治療(15例)。治療過程中, 根據患者血糖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藥物劑量。強化血糖控制標準[5]:FPG≤6.1 mmol/L, 2 hPG≤8.0 mmol/L, HbA1c≤7.0%。
1.3.2 強化血脂控制組 患者TC≥5.2 mmol/L, 或TG≥ 1.8 mmol/L, 或LDL-C≥3.1 mmol/L, 血糖無明顯異常或未達到血糖控制組標準。根據不同的高脂血癥類型選用非諾貝特和辛伐他汀, 強化血脂控制標準:TC≤4.7 mmol/L, TG≤1.7 mmol/L, LDL-C≤2.6 mmol/L。
1.3.3 強化血糖、血脂控制組 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均達到以上兩組的入選標準。治療方案及控制標準同上, 其中二甲雙胍+非諾貝特12例, 二甲雙胍+辛伐他汀11例, 阿卡波糖+非諾貝特9例, 阿卡波糖+辛伐他汀10例, 二甲雙胍+阿卡波糖+辛伐他汀5例, 胰島素+非諾貝特2例, 胰島素+辛伐他汀3例。
1.3.4 常規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 加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維生素E(4周后)、復方丹參滴丸(4周后)治療。
以上三組患者均給藥8周, 分別于治療前后分別抽取靜脈血進行離心取血清, 檢測FPG、2 hPG、HbA1c、TC、TG、LDL-C、HDL-C、腸促胰素水平各一次。檢測方法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GraphPad Prism 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繪圖, 所有指標結果進行雙因素方差分析, 結果以均值±標準差)表示,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腸促胰素GLP-1、GIP水平變化情況 治療8周后, 與治療前相比較, 三組患者的腸促胰素GLP-1水平均有顯著性升高(P<0.05), GIP水平無顯著性變化, 具體結果見表1。
2.2 三組患者空腹FPG、2 hPG水平變化情況 治療8周后, 與治療前相比較, A、C兩組患者的空腹FPG、2 hPG、HbA1c水平均有顯著性降低(P<0.01, P<0.001), B組無顯著性變化。具體結果見表2。
2.3 三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變化情況 治療8周后, 與治療前相比較, B、C兩組患者的TC、TG、LDL-C、HDL-C水平均有顯著性改善(P<0.05, P<0.01), A組患者的LDL-C、HDL-C水平有顯著性改善(P<0.05), TC、TG水平無顯著性變化。具體結果見表3。

表1 三組患者腸促胰素GLP-1、GIP水平變化情況( x-±s)

表2 三組患者空腹FPG、2 hPG水平變化情況( x-±s)
表3 三組患者TC 、TG、LDL-C、HDL-C水平變化情況

表3 三組患者TC 、TG、LDL-C、HDL-C水平變化情況
注:與治療前相比較, a, P<0.05, b, P<0.01
組別n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HDL-C(mmol/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565.3±1.15.0±1.12.3±0.31.9±0.23.8±0.63.2±0.2a1.0±0.21.1±0.2aB426.4±1.24.9±1.0a2.7±0.31.7±0.2a4.0±0.73.0±0.3b0.9±0.31.3±0.1bC526.4±1.14.8±1.3a2.7±0.21.6±0.1b4.1±0.53.0±0.2b0.9±0.31.3±0.1b
1932年, La Barre首次提出了“腸促胰素”這一概念,用來描述一種攝食后由小腸內分泌細胞反應性分泌的激素,這種激素通過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來降低血糖。腸促胰素主要由胰高血糖素樣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和葡萄糖依賴性腸促胰素分泌多肽(glucp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 GIP)[6]。上世紀80年代, Nauck等發現, 2型糖尿病患者腸促胰素作用減退, 提示腸促胰素系統異常可能參與2型糖尿病的發病[7], 可能為GLP-1分泌的減少和GIP促胰島素作用的減少的綜合原因。
基于以上理論, 作者將患者治療前后腸促胰素與FPG、 2 hPG、TC 、LDL-C、HDL-C、TG水平進行研究, 通過相關性分析, 結果表明, 經過強化血糖、血脂治療后, 腸促胰素GLP-1水平均有顯著性升高, GIP水平則無顯著性變化,這與當前國際主流報道一致。同時, FPG、2 hPG、TC 、TG、LDL-C水平均有顯著性的降低, HDL-C具顯著性升高。結果提示, 腸促胰素升高的同時, 可能較好的改善了β細胞的功能, 促進胰島素的分泌, 改善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因此,臨床考察腸促胰素水平變化情況, 有助于準確診療T2DM患者血糖、血脂具體情況, 便于臨床更有效的治療T2DM, 同時可作為T2DM患者臨床療效評價的參考標準。
參考文獻
[1] 景斐,鄭冬梅,管慶波,等.腸促胰素類藥物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的作用及評價.藥品評價, 2013(13):28-31.
[2] 尚霞,唐國斌.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轉為多次皮下胰島素注射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比較及用量探討.中國全科醫學, 2011,21(35):4042-4044,4047.
[3] 熊靜,莫朝暉,謝艷紅,等.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后腸促胰島素的變化.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2, 20(2):120-123.
[4] 南映瑜,陳瑜,張蘊蘊,等.諾和銳30三餐前注射和胰島素泵短期強化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比較.重慶醫學, 2010, 39(16):2184-2185.
[5]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華醫學雜志, 2008,88(18):1227-1245.
[6] 成瑋,黃勤.腸促胰素及其分泌機制.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21(22): 2498-2501.
[7] Vermeire E, Wens J, Van Royen P, et al.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adherence to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2):CD003638.
250022 山東省內分泌與代謝病研究所(濟南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 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在職碩士研究生(劉瑋);山東省內分泌與代謝病研究所(榮海欽)
榮海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