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栩萍 周倩珺 陳健華 黎普茜
垂體后葉素在宮腔鏡子宮黏膜下肌瘤電切術中應用的療效分析
李栩萍 周倩珺 陳健華 黎普茜
目的 觀察并評價宮腔鏡子宮肌瘤電切術中應用垂體后葉素后患者手術時間、膨宮液用量及出血量的變化。方法 取本院婦科2008年2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Ⅰ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 隨機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25例, 兩組患者均行宮腔鏡下子宮肌瘤電切術,其中實驗組給予稀釋垂體后葉素(3 U加入生理鹽水20 ml稀釋后用5 ml)經宮頸旁注射,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膨宮液用量。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 實驗組手術時間更短、膨宮液用量更少、術中出血量更少, 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肌瘤電切術中, 給予患者垂體后葉素可有效控制術中出血量, 降低膨宮液用量和手術時間, 術野也更趨于清晰, 同時還可有效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值得臨床予以推廣使用。
子宮肌瘤電切術;垂體后葉素;宮腔鏡;子宮黏膜下肌瘤在
各類難度及復雜程度較高的宮腔鏡手術中, 患者會因手術時間過長而出現各類并發癥, 如術中出血、子宮穿孔以及TURP綜合征等, 其術后恢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因此,有效控制手術并發癥發生機率、降低膨宮液用量, 縮短手術時長成為當前婦科手術臨床關注的焦點。基于此, 本文觀察并探討了垂體后葉素在宮腔鏡子宮黏膜下肌瘤電切術中應用效果, 并觀察了患者術中出血量、膨宮液用量、手術時長等指標的改善,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國際宮腔鏡中心Haarlem分中心分類分類標準按肌瘤與子宮肌層的關系將黏膜下肌瘤分為3種類型。0型為有蒂黏膜下肌瘤, 未向肌層擴展;Ⅰ型為無蒂, 向肌層擴展<50%;Ⅱ型為無蒂, 向肌層擴展>50%。取本院婦科2010年2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Ⅰ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 年齡26~47歲, 平均年齡(32.4±5.2)歲;本組患者均已婚, 性生活史均不低于2年。所有患者均在門診經B超及宮腔鏡檢查明確診斷, 并確認肌瘤大小、位置及分型。術前查體排除急性盆腔炎、糖尿病、心血管以及肝腎病史;經陰道分泌物化驗、宮頸LCT檢查, 本組病例均排除宮頸惡性腫瘤以及陰道炎。
1.2 手術方法 實驗組:術前禁食>8 h, 手術前>10 h在陰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 肥皂水灌腸一次。術中患者均行靜脈全麻;全程無B超監護, 術中擴張宮頸至Hegar 9.5號, 置入電切鏡(宮腔鏡為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DTVST被動式連續灌流宮腔電切鏡、自動膨宮泵, 90度環形電極,選取切割功率50 W, 凝固功率40 W), 取5%甘露醇為膨宮液,膨宮壓力保持在100~120 mmHg范圍內, 膨宮液流速則保持在360 ml/min之間。術中加用垂體后葉素稀釋液5 ml于宮頸旁4點注射后行電切術。對照組除術中未用垂體后葉素外,其他術前準備及手術步驟均同實驗組。
1.3 療效觀察指標 ①術中出血量:采用Desmonol比色法,先直接測膨宮液中血紅蛋白的濃度, 再與患者原有血紅蛋白濃度相比較, 即可得出出血量。計算公式:出血量(ml)=膨宮液出量×測得濃度/原有濃度(完善術前、術后血常規檢查);②手術時間;③膨宮液用量。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4.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率卡方檢驗, 檢驗標準α=0.05,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膨宮液用量、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長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 實驗組膨宮液用量更少、術中出血量更少、手術時間更短, 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各統計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各統計指標對比
注: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a, P<0.05
組別例數膨宮液用量(ml)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長(min)對照組253089±680.536±438.7±7.0實驗組252447±654.3a19±431.8±4.9a
2.2 并發癥 對照組有10例出現輕度下腹墜脹感伴有大便感, 休息后好轉。實驗組有1例手術后出現面色蒼白, 觀察10 min后好轉, 有1例有輕度下腹墜脹感。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 血壓無較大波動。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檢查。
對于宮腔鏡手術而言, 手術成功的前提必然包括術野清晰和子宮腔膨脹充分這兩項先決條件, 而術中出血則會導致術野模糊, 手術難度由此增加, 手術時間也相應延長, 因而與手術相關的各類并發癥發生幾率也隨之增加[1]。研究中使用的垂體后葉素是一種水溶性成分, 提取自動物腦垂體后葉,主要成分包括血管加壓素以及催產素。血管加壓素受體有兩種, 即V1及V2受體。V1受體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細胞, 作用于V1受體可使血管收縮, 尤其是微血管、小動脈及小靜脈。而且垂體后葉素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胃腸道及子宮平滑肌, 但對于大靜脈平滑肌的作用較輕微。自垂體后葉素出現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 咯血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是主要的應用人群, 而隨著近年來婦科術式的發展以及臨床的深入研究與探索, 垂體后葉素逐步開始廣泛應用于陰式子宮切除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保守性異位妊娠腹腔鏡手術以及良性卵巢腫瘤剔除術等不同術式中。研究發現, 垂體后葉素同時作用于子宮肌膜以及血管平滑肌細胞膜, 從而使血管平滑肌與子宮平滑肌二者同時收縮[2]。手術過程中, 瘤體顏色會因子宮平滑肌發生收縮運動及血管強烈收縮而變白, 在子宮內膜表面凸起, 瘤腔層次由此更趨于清晰, 電切難度降低,并減少電切過深導致子宮穿孔的風險, 而且子宮血管則在電切過程中強烈收縮, 宮腔內活動性出血明顯減少, 通過適當的膨宮及膨宮液沖洗可很快獲得清晰的視野, 能清楚的觀察宮腔的整體形態及內膜情況。而對照組因宮腔出血則需要反復沖洗機增加膨宮壓力獲得有效視野[3]。
因為黏膜下肌瘤不同分型直接影響手術效果、時間、出血量及膨宮液的使用量, 所以肌瘤分型的一致對比意義更大。而且作者認為于宮腔鏡下行0型子宮黏膜下肌瘤電切術時使用垂體后葉素效果并不顯著, 由于宮腔鏡下Ⅱ型黏膜肌瘤電切術難度較大, 本次研究中均為Ⅰ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與對照組相比, 實驗組使用適量垂體后葉素稀釋后經子宮肌層注入可使術中出血減少、手術視野較清晰使得手術時間得到顯著縮短[4], 更減少膨宮液的使用, 從而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手術的成功率。由于膨宮過程中膨宮液可通過輸卵管進入腹腔, 積聚在直腸陷窩, 患者常有下腹墜脹感及大便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 應用垂體后葉素組患者手術后不適感明顯輕于對照組, 患者的滿意度明顯增加。作者認為與手術時間縮短, 膨宮液用量減少有關。此外, 手術視野也因垂體后葉素的應用而相對清晰, 手術難度也隨之降低, 可有效規避因電切過淺而難以收到滿意療效或過深而對患者機體造成不同程度損傷等意外情況, 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因術野模糊而造成的并發癥, 如子宮穿孔等。
值得注意的是, 垂體后葉素會影響患者血液循環, 進而導致血壓升高, 所以心臟病以及高血壓患者應禁用此藥[5]。其半衰期為16~20 min, 正常人血漿濃度為2.5~8.0 ng/L, 垂體后葉素最大應用劑量為20 U。本組給藥量為0.75 U, 遠低于最大應用劑量, 因而實驗組患者血壓未出現較大波動, 無不良反應和意外事件。
綜上所述, 在肌瘤電切術中, 給予患者垂體后葉素可有效控制術中出血量, 降低液體用量和手術時間, 術野也更趨于清晰, 同時還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值得使用。
[1] 韓波,付長紅.子宮肌瘤的分型及宮腔鏡治療臨床分析.中國醫學創新, 2011,08(31):54-55.
[2] 孫文紅.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宮頸良性病變的療效和價值.中國衛生產業, 2013,(11):26,28.
[3] 胡文澤, 崔乃杰,高仲陽.國家基本藥物及新特藥臨床指南.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 1995:281.
[4] 楊益民,薛敏.垂體后葉素預處理宮腔鏡下黏膜下子宮肌瘤電切術對血鈉的影響.中國內鏡雜志, 2010,16(4):355-357.
[5] 謝寶麗,薛翔,段麗紅,等.單極、等離子雙極宮腔鏡黏膜下肌瘤電切術的臨床對照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0,31(2):231-235.
523000 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