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玲 劉小玲 李建平
阿德福韋酯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36例臨床分析
張改玲 劉小玲 李建平
目的 探討阿德福韋酯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72例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自愿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給予保護肝臟及對癥支持治療,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拉米夫定,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阿德福韋酯, 療程均為24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變化、腹水消退情況及血清HBV-DNA的轉陰率, 觀察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兩組ALT、AST和Tbil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腹水明顯減少或消退,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本組治療前相比, 均P<0.05), 且觀察組下降更為明顯(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 均P<0.05)。觀察組治療6個月和12個月后HBV-DNA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結論 阿德福韋酯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臨床效果確切, 安全性好,值得推廣應用。
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阿德福韋酯;效果;安全性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越來越多, 已經成為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 研究報道目前全世界至少有3.5億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又以亞洲為高發地區[1]。乙型肝炎對機體損傷較大, 若不進行抗病毒治療一旦發展至失代償肝硬化期患者的五年病死率將高達70%~86%[2]。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是治療乙肝患者的常用藥物, 對于其治療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臨床效果各家不一。本研究旨,在比較阿德福韋酯和拉米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臨床效果, 為臨床治療乙肝肝硬化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2例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實驗室檢查明確血清HBsAg和HBV-DNA陽性結果, 并且達到了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議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3]。肝硬化的診斷由影像學和組織學評估, 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診斷根據Child-Turcotte-Pugh(CTP)評分≥7(B級和C級)或者出現門脈高壓并發癥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等。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肝腎綜合征、原發性肝癌, 此次治療前半年內均未接受抗病毒或者免疫調節治療。所有患者按照隨機、自愿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各36例。對照組男26例, 女10例;年齡25~66歲, 平均(53.8±9.3)歲;病程1~11年, 平均(5.2±2.7)年。觀察組男25例, 女11例;年齡26~67歲, 平均(54.6±9.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均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先進行為期4周的保肝和對癥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拉米夫定(每次100 mg, 1次/d, 口服),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阿德福韋酯(每次10 mg, 1次/d, 口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變化、腹水消退情況及血清HBV-DNA的轉陰率, 觀察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 比較用t檢驗。分類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間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間ALT、AST和Tbil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治療后兩組ALT、AST和Tbil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本組治療前相比, 均P<0.05), 且觀察組下降更為明顯(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 均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HBV DNA轉陰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6個月和12個月后HBV DNA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體見表2。

表1 兩組間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比較( x-±s)

表2 兩組治療后HBV DNA轉陰率比較[n (%)]
2.3 腹水消退情況 治療后觀察組有80.6%(29/36)的患者腹水較前明顯減少, 而對照組僅58.3%(21/36)的患者腹水較前減少, 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對照組有3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觀察組有3例患者出現皮疹或惡心癥狀,均較輕, 給予對癥治療后消失, 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肝硬化失代償期是慢性乙肝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不良結局, 大多已經到了中晚期, 臨床上常出現多種并發癥, 如胃底食管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和肝性腦病/原發性肝癌等。其主要機制與肝炎病毒在體內大量復制導致炎癥活動, 引起肝細胞大量壞死, 損傷肝臟功能, 最終引起肝功能衰竭[4]。因此對慢性乙肝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臨床意義。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是進行抗肝炎病毒治療的基本藥物, 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于慢性乙肝患者的常規抗病毒治療, 關于肝硬化失代償期抗病毒治療的藥物的選擇相關研究較少。既往的文獻報道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均可以明顯降低乙肝患者血清HBV-DNA的水平, 促使HBeAg/抗HBe血清轉換, 改善肝功能[5]。本研究對病情相同的兩組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使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 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ALT、AST和Tbil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且觀察組下降更為明顯(均P<0.05), 觀察組患者腹水明顯減少或消退;阿德福韋酯組治療6個月和12個月后HBV-DNA轉陰率明顯高于拉米夫定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且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對于此結果作者推測拉米夫定組在治療1年左右時轉陰率低于阿德福韋酯組與拉米夫定引起的臨床耐藥現象有關, 而阿德福韋酯則對耐藥和突變有抑制作用, 并且可以阻止肝硬化的發展[6]。
綜上所述, 阿德福韋酯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臨床效果優于拉米夫定, 且安全性好, 值得推廣應用。
[1] 黃英男,吳昊.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療研究進展.復旦大學(醫學版), 2013,40(2):233-238.
[2] 邱源旺,黃利華,周紅燕,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抗病毒治療的療效分析.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1,19(2):130-131.[3]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1,19(1):13-24.
[4] 郝彥強,歐超偉.乙型肝炎病毒對細胞免疫的影響.中國醫藥導刊, 2010,12(1):25-26.
[5] 楊清,龔作炯,胡丹鳳.阿德福韋酯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96周的臨床觀察.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9,17(7):515-519.
[6] 田濤.阿德福韋酯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臨床治療及其療效分析.中國醫藥導刊, 2012,14(2):252-253.
453400 長垣, 河南宏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