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金 陳妙鈿
BIS用于老年患者LC手術丙泊酚靶控輸注的鎮靜水平監測
徐沛金 陳妙鈿
目的 評價BIS(腦電雙頻指數)在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LC)丙泊酚靶控輸注過程監測麻醉意識深度的意義。方法 將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擇期手術的80例患者隨機分成A、B兩組, 做對比試驗。結果 B組的SBP、DBP、HR和BIS波動明顯大于A組(P<0.05);A組的蘇醒時間(7.3±2.4)min明顯短于B組(9.6±4.0)min(P<0.05);拔掉導管后嗜睡、惡心、嘔吐、煩躁的病例數比B組減少;A組沒有1例術中知曉發生, B組有2例術中知曉發生。結論 BIS在對采用丙泊酚靶控輸注的全麻手術過程的鎮靜水平監測, 能動態反映麻醉意識的深度, 從而指導丙泊酚靶控輸注濃度。
BIS;老年患者;LC;丙泊酚;鎮靜水平;監測
為更好地保障老年患者圍術期的安全, 客觀評價BIS(腦電雙頻指數)在老年患者不同劑量丙泊酚靶控輸注的鎮靜水平監測的意義, 對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擇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ASAⅠ~Ⅱ級的80例老年患者(患者隨機平均分為A、B兩組, 兩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誘導和維持)術中用BIS來監測其麻醉意識深度, 并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LC手術患者80例, 年齡62~78歲, 平均68.5歲, ASAⅠ~Ⅱ級。除外有癲癇病史的腦電圖異常患者, 均采取全身麻醉。8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A組(以BIS值判斷麻醉的深度然后進行用藥的調整)和B組(麻醉醫生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患者生命體征判斷麻醉的深度然后進行用藥的調整)。
1.2 方法 患者進入手術間前30 min全部肌注阿托品0.5 mg和魯米那0.1 g。麻醉誘導方法:以0.05 mg/kg咪達唑侖靜注,麻醉輸注泵(費森尤斯卡比)靶控注射瑞芬太尼5.0 ng/ml, 丙泊酚4.0 μg/ml, 待患者意識消失時給予苯璜順阿曲庫銨0.15 mg/kg, 下頜松弛后行氣管內全身麻醉。術中繼續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注射, 苯璜順阿曲庫銨用靜脈泵連續注射。手術完成前30 min左右停止肌松藥使用, 手術結束時停用鎮靜、鎮痛藥靶控注射, 等到患者自己恢復呼吸, 叫能睜眼, 吸完痰后拔掉氣管內的導管。A組以BIS指導調整麻醉用藥, B組則憑經驗(如血流動力學的變化、體動、流淚)判斷麻醉深度調整麻醉用藥, 保持40~60的BIS值和MAP和HR波動在基礎值±20%范圍內。
1.3 觀察與記錄無創監測SBP、DBP、HR、PetCO2、SpO2飛利浦 MP50多參數生命監護儀監測BIS。監測記錄患者入室后10 min的基礎值(用T0表示)、氣腹開始(用T1表示)、氣腹后5 min(用T2表示)、氣腹后10 min(用T3表示)、15 min(用T4表示、)、20 min(用T5表示)、氣腹停止時(用T6表示)各個時間點的SBP、DBP、HR和BIS,并把A、B組蘇醒的時間、蘇醒的狀態及麻醉的用藥量記錄下來, 手術后訪視患者時詢問有沒有術中知曉的發生、術后疼痛的情況、有無惡心嘔吐等等。
1.4 統計學方法 表中的所有數據用SPSS10.0統計軟件來進行分析, 均數±標準差( x-±s)表示計量資料, 各組間的比較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B組患者從性別、體重、年齡、手術時間上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4時B組SBP和DBP都要比T3時低;T4~T6時A組HR都比B組要慢(P<0.05)見表1。A組拔掉導管后煩躁、嗜睡、惡心、嘔吐的患者數比B組少,手術后訪視沒有一例患者術中知曉, B組有2例患者術中知曉。把兩組患者BIS進行OAA/S評分, A、B組患者BIS隨OAA/S評分下降而下降(P<0.05), 兩相鄰OAA/S之間的評分比較只有當評分由3分至2分時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SBP、DBP、HR和BIS變化(n=40, x-±s)
我國已成為人口老齡化國家, 老年患者也不斷增加。而老年患者由于其身生理功能下降, 對手術、麻醉的耐受力較差, 而且經常合并各種慢性疾病, 手術和麻醉的風險隨著增高。怎樣更好地提高老年患者麻醉的安全性已成為臨床麻醉工作關注的一大重點。對指導肌松藥、鎮痛藥、鎮靜藥正確使用起到關鍵作用, 同時也是提高老年患者麻醉安全的基礎。正確的麻醉深度判斷可有效減少術中知曉。而有文獻指出, 有科學證據能夠證實減少術中知曉發生率的只有BIS監護儀[2]。這次研究通過觀察氣管內麻醉手術過程中BIS的變化然后依其監測的數據對麻醉用藥進行調整, 得到了預期中的結果。A組根據BIS的數值變化, 然后進行麻醉深度及用藥的調整, 本組患者心率和血壓都較平穩, 用藥量也少,術后蘇醒又快。在手術氣腹、切皮、分離膽囊等對患者刺激較強時, 根據BIS的數據變化加多藥量, 加深麻醉, 手術完成前根據BIS減少維持的藥量, 這樣可讓患者更快清醒和恢復。而根據麻醉師經驗和患者生命體征進行麻醉的B組BIS變化明顯, 心率和血壓的波動很大, 手術中的用藥量也多, 并出現了手術完成后蘇醒延慢、術中知曉和嗜睡、惡心嘔吐、煩躁等等。通過對表中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表明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術期間BIS能很好地反映意識深度的變化情況, 通過對患者鎮靜水平的監測能合理地指導麻醉的用藥, 防止麻醉過深, 縮短蘇醒時間, 更好地保證圍術期安全和降低麻醉風險[3], 所以BIS在老年患者LC手術丙泊酚靶控輸注的鎮靜水平監測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莊少惠,曾兆東,程明華,等.腦電雙頻指數監測全身麻醉深度的臨床評價.華西醫學, 2010, 25(10):1846-1847.
[2] 岳云.麻醉中知曉的監測與預防.2006年中華醫學會全國麻醉學術年會知識更新講座, 2006:316-320.
[3] 徐國亭.麻醉深度指數用于高齡患者全麻期間麻醉深度監測的臨床評價.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2006, 27(19):1819-1820.
515041 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