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蝶然
·經驗交流·
藥膳配合“養脾舒肝湯”治療肝郁證臨床觀察
邵蝶然
以“養脾舒肝湯”為基本方, 再將原配伍的豬肝以藥膳方法配制, 囑患者或臨床營養師加工服用, 取得一定療效。有關肝郁證的相關治療有待進一步臨床科學研究, 以獲更佳效果。
養脾舒肝湯;中醫臟器食療;藥膳營養
藥膳食療是中醫藥的組成部分之一, 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中, 對防病治病、滋補強身、對抗衰老、延年益壽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藥膳食療是藥食結合的好形式,既可療疾, 也可使患者獲得需要的營養, 為發展藥膳食療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肝郁”是中醫臨床多見以情志異常而引起的一系列以自述癥狀為主的病癥的總稱。自2008年以來, 作者用“養脾舒肝湯”配合藥膳治療肝郁證36例, 并與單用“養脾舒肝湯”治療26例對照觀察, 取得較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62例觀察對象均有胸悶脅脹、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痞塊積聚等。隨機分成兩組:“養脾舒肝湯”配合藥膳合用組(簡稱治療組)36例, 年齡 25~45 歲 28 例, 46歲以上8例。單純“養脾舒肝湯”組(簡稱對照組)26例,年齡32~45歲16 例, 46歲以上 10例, 兩組癥狀、體征等無明顯差異。
1.2 治療方法 ①“養脾舒肝湯”組方:鱉甲、茅根各15 g,當歸、赤芍藥、五靈脂、蒲黃、茜草、柴胡、郁金、地龍各9 g,雞內金、青皮、枳殼各6 g。②藥膳方:【組成】鱉甲12、雞內金6 g、當歸9 g、柴胡6 g、青皮3 g、陳皮3 g、豬肝180 g。【做法】將以上中藥浸泡、煎汁后微火濃縮。后將豬肝投入煎汁內,小火煨至藥汁滲入、豬肝酥爛, 再加適量調料略煮即可。待涼后切片服食。③治療組口服“養脾舒肝湯”每日一帖, 水煎, 分二次服用、藥膳方水煮白切與三餐同食;對照組口服“養脾舒肝湯”每日一帖, 水煎, 分二次服用。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停服其他藥物, 療程均為 4周。
1.3 療效觀察 ①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學》[1]“郁證”制定, 胸悶脅脹、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痞塊積聚、月經不行為主癥。②療效標準:把肝郁證出現的主要癥狀分成胸悶脅脹;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痞塊積聚分為4組, 制定評分表。癥狀每天出現5次以上為4分;出現 3~4 次為 3分;出現1 次為 2分;癥狀消失為1分。以治療后評分表的減分率作為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療效評價指標, 分臨床顯效、有效、無效3級, 其中減分率=(治療前分數- 治療后數)/治療前分數×100%。顯效: 評分肝郁證減分率大于50%;有效:肝郁證評分減分率 20%~49%; 無效:肝郁證評分減分率小于20%。③統計方法: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評分表分值的比較,采用給藥前后的自身對照及組間對照比較, 治療前后, 組間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分析。兩組臨床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肝郁證癥狀評分表評定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 “養脾舒肝湯”配合藥膳合用治療肝郁證, 治療前后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與對照組相比4組癥狀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P<0.01);對照組雖然在痞塊積聚癥狀組中治療前后有差異(P<0.05), 但在其余3組中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評分表分值的比較( x-±s)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 治療組顯效15例(41.66%), 有效16例(44.44%), 無效4例(13.88%), 總有效率86.10%;對照組無顯效病例, 有效11例(42.30%), 無效15例(13.88%), 總有效率42.30%。癥狀緩解率治療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
肝郁證是因肝木失條達而至氣機郁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證。《醫經溯洄集.五郁論》中說:“凡病之起也, 多由乎郁,郁者, 滯而不通之意。”其發生發展主要是情志所傷, 肝氣郁結, 隨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在治療上本著[2]“木郁達之”以及《證治匯補.郁證》中說:“郁病雖多, 皆因氣不周流, 法當順氣為先。”故疏通氣機為郁證總的治療原則。“養脾舒肝湯”處方以疏肝解郁為君, 一味柴胡解六郁;郁金、枳殼、青皮、地龍理氣解郁為臣;佐以當歸、赤芍、五靈、蒲黃、茜草、茅根、內金涼血柔肝;鱉甲一味直入肝經潛納浮陽、軟堅散結。藥膳豬肝每日一百八十克, 遵循“以臟補臟,以肝養肝”理論和現代生物醫學“細胞胚胎分化”理論為基礎。研究表明藥物配合食療, 在慢性疾病的治療中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1] 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2] 陶廣正.黃帝內經·素問.中醫雜志, 2010 (011): 1045-1048.
200041 上海市靜安社區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