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李昊珂,江愷強,張禮杰,黃博文
(四川農業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都江堰611830)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人口老齡化也是我國目前所面臨的,我國早在1999年就進入了老齡社會。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1.8億之多,占總人口數的13.26 %,相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1]。從老齡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來看,我國31個省市當中已經有26個進入老齡化狀態[2]。從老齡人口的數量和老齡人口的分布可以看出,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快速發展階段,大量老齡人口的生活、居住條件急需改善。
居住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居民生活質量優劣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3]。居住環境的建設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狀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下,我國東部地區的農村經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在經濟相對滯后的西部地區的經濟體制和農村風貌上都還有待提高。自2007年6月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批準重慶市和成都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通知要求成都和重慶市從實際出發,根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盡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成都市政府積極地完善了都市區、中等城市、小城市、新市鎮、農村新型社區的五級城鄉規劃體系。到2011年,已經新建農村新型社區602個[4]。本文將從半城市化地區的微觀研究層面出發,采用“滿意度”的主觀評價分析方式,嘗試從使用者——老齡人口的角度,分析成都周邊地區新建農村新型社區的居住環境建設情況。
針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全球性問題, 國外許多專家在老齡人口居住環境方面也做過大量研究。根據老齡人群的需求,各國創造出不同的居住模式,如美國在1960年設計的“集合式住宅”( congregate housing );日本在1968年提出的“銀發住宅建設計劃”(Silver Housing Project);新加坡開發的“多代同堂屋”等老年居住模式[5]。同時還通過建立模型來進行分析,如1981年Marans和Sprechelmeyer提出了以客觀狀況與居住“滿意度”之間的關系來建立一種概念模型進行分析[6]。1985年,Weidemann和Anderson論述了以“滿意度”為核心的居民反應與行為意愿、行為和居住環境社會層面的關系[7];Francescato等人論述了以經濟、生態、技術功能的穩定性等評價因子與居住環境“滿意度”有關的模型[8]。國內也有部分學者對涉及影響居住環境“滿意度”的客觀因素進行了研究,如吳碩賢等人在1990年,結合問卷調查,利用多元統計方法,分析居住環境質量各因子的統計關系和規律;磊青等在1999年,研究比較了上海市的多層住宅和高層住宅的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的影響;陳浮在2000年,從城市居住的層面,以安全、舒適、和諧、方便等原則建立了城市人居環境“滿意度”評估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9]。
本次調查選取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區郫縣、新都區、雙流縣、溫江區、龍泉驛區的這五個區域的新農村社區的老齡居民作為分析研究的對象,開展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獲取半城市化地區新農村社區老齡居民的社會、經濟、人口和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等方面的信息。通過對這些地區的調查,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應成都市周邊地區新農村社區居住環境建設狀況。
本次調研設計的問卷分為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客觀居住環境的情況以及居住環境滿意度的信息三個方面,問題的設計本著以下原則進行:(1)從農村居民使用的主觀角度出發。(2)評價的指標體系能夠真實客觀反映農村居住環境現狀(表1)。

表1 問卷基本框架
本次調查對象為半城市化地區新農村社區的居民,調查以農戶作為調查單位,隨機選取新農村社區中的農村居民作為調查對象。通過2個月的對調查區域的隨機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51份,回收率87.75 %。去除未填寫新農村居住環境功能的問卷30份,針對本次研究對象為老齡人口,我們將年齡在50歲以上的定義為“老齡人口”,去除年齡小于50歲的調研問卷233份,去除未填寫新農村居住環境功能是否滿足自身需求的問卷12份。最后得到有效數據76份,占回收問卷的19 %。
我們對回收的數據統計,老齡人口的年齡段、性別等基礎信息分布情況如表2。

表2 老齡人口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分布表
此次研究建立了兩個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為自然環境系統、社會環境系統、居住環境系統、支撐環境系統四大類,每個一指標又包含若干二級指標。我們把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五個等級,其中非常不滿意為“1”分,其余依此遞增。通過對數據分析與計算。一、二級指標滿意度情況見表3。

表3 新農村社區居住滿意度測度表
基于以上數據,老齡人口居住環境滿意度分析如下:(1)自然環境的滿意度平均值為3.71,其中綠化、景觀建設、空氣質量的滿意度較高,而噪聲污染的滿意度偏低。據部分老齡居民向調研者反映,新農村社區周邊工地的施工是造成新農村社區噪音影響的主要原因。(2)自然環境的滿意度平均值為3.48,民俗保留狀況和社區安全是拉低社會環境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其中據郫縣部分新農村社區老齡居民反映,在他們所居住的新農村社區中時不時出現偷竊現象。這導致了對社區安全狀況的滿意度偏低。新農村社區應加強社區安全建設,通過加強社區警衛人員巡邏、提高社區居民自身安全防范宣傳等措施來改善新農村社區安全狀況。民俗是一個地區文化的凝練、是地方歷史的精華和魅力所在,然而在社會環境滿意度中民俗保留狀況的滿意度最低。因此,應加強開展新農村社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以豐富老齡人口社會活動。同時也是增強地區文化、加強特色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措施。(3)居住環境的滿意度平均值為3.76,其中住房面積、到各類基礎設施、居住樓層的滿意度較高。停車設施的滿意度偏低,隨著社會發展,居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農村社區私家車擁有量有所提高。加強新農村社區停車設施的建設是改善停車狀況的主要措施。其次在調研人員走訪的過程中也發現,部分居民會在新農村社區的車行道上曬農作物,占用了部分地面停車位。這對社區內車輛的通行造成部分影響,據筆者分析這也是造成停車設施滿意度偏低的原因之一。(4)支撐環境的滿意度平均值為3.94,在一級指標中滿意度最高。其中對外交通、垃圾回收的滿意度均在4以上。其中康體設施、購物設施的滿意度也比較高,說明成都周邊地區新農村社區的配套建設比較齊全,能夠滿足老齡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通過對成都周邊半城市化地區新農村社區老齡人口對于居住環境滿意度數據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老齡人 口對于成都周邊半城市化地區新農村社區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3.7225,說明成都周邊半城市化地區新農村社區居住環境的建設能夠基本滿足其老齡人口的居住生活。(2)老齡人口滿意度的一級評價指標由高到低依次是支撐環境(3.94)、居住環境(3.76)、自然環境(3.71)、社會環境(3.48),表明目前成都周邊半城市化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各項配套硬件設施的建設良好,而在社會環境建設方面還有待加強。
[1] 中國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60歲以上人口占13.26 %[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8/3004135.shtml
[2] 衛生部官員稱中國26個省市進入老齡化狀態[OL].http;//www.chinane.com/jk2012/04-07/380177.shtml.2012-10-11
[3] 齊玉梅, 黃志明. 居住環境質量評價的多因子評分法[J]. 環境保護, 1999,(3)
[4]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OL].http://www.china-reform.org/?content_164.html. 2014-3-23
[5] 王蓓,胡帥敏,趙志.論老年人居住環境模式與設計理念[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1):1-2
[6] Marans.Robert W,Spreckelmeyer.Kent F.Evaluating built environments:A behavioral approach.[M]Survey Research Center,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1981
[7] Sue Weidemann, James R.Anderson, Roger L.Brauer.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M].Priorities for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1978
[8] Preiser WFE Francescato G, Weidemann S.Evaluat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an attitudinal model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M].New York:Plenum Press,1989:181-198
[9] 杜宏武.影響小區居住環境質量居民滿意度因素——以珠江三角洲地區若干小區例[J].城市規劃匯刊,2002,(5):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