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廣元至巴中高速公路黑水塘至元壩段K12+800~K13+250(AK0+400)段路線以路塹形式從斜坡(右高左低)前緣通過,挖方邊坡高度15~28 m。K12+800~AK0+320段斜坡覆蓋6~14 m厚的坡殘積粉質黏土夾碎石角礫;AK0+320~AK0+320段上覆粉質黏土0~3 m,下伏砂泥巖互層(優(yōu)勢產(chǎn)狀337°∠8°)。在路塹部分開挖前提下,該工程迎來了2010年雨季,區(qū)內強降雨頻發(fā),給山體斜坡的穩(wěn)定帶來隱患。K12+800~AK0+320段斜坡土層出現(xiàn)多道裂縫(裂縫寬0.1~0.4 m),后緣基巖陡斜坡處(距設計線160~220 m)出現(xiàn)了多道弧形基巖裂縫(裂縫寬0.2~3.5 m、錯臺高0.6~1.8 m),致使斜坡上個別房屋產(chǎn)生輕微裂縫,坡體前緣未見鼓脹變形及地下水滲出;AK0+320~AK0+400段斜坡后緣陡坡處出現(xiàn)基巖裂縫,未貫通,裂縫寬1~10 cm。斜坡體裂縫、錯臺呈逐步擴大的趨勢,嚴重威脅了高速公路施工安全。
場區(qū)屬構造侵蝕剝蝕低山地貌,附近最低點為長灘河,海拔514 m,最高點為官梁包,海拔783.2 m,整體地勢南高北低。路線穿越斜坡中部緩坡平臺前緣,下部自然坡度一般為25°~35°,上部地形順傾向坡緩,其自然坡度與巖層傾角相近,多為3°~10°。兩岸植被發(fā)育,斜坡主要生長柏樹,平緩處種植農作物。
場地多為旱地,僅在斜坡緩坡處有少量水塘等地表水體分布。地表水主要為降雨時的坡面水流。場地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基巖裂隙孔隙水兩種類型。
基巖裂隙孔隙水主要富存于基巖強風化帶裂隙、構造裂隙及砂巖孔隙之中,接受降水及上覆地層中的地下水補給,順地形向坡下排泄。因其含水層薄,富水性、透水性受巖性、裂隙發(fā)育的制約而量小,具動態(tài)變化大,與氣象關系密切的特征。
根據(jù)斜坡變形體平面圖、路基施工開挖橫斷面圖以及裂縫發(fā)展的觀測、監(jiān)視情況,并結合斜坡體的裂縫變形大小不等,性質不同等因素,將該段邊坡分為3個區(qū),見圖1。

圖1 變形斜坡平面示意
Ⅰ區(qū)基巖滑坡,順坡長77 m,寬約147 m,滑體平均厚度約9 m,距設計線160~220 m,主滑方向角250°。該段斜坡后緣陡斜坡處出露砂泥巖互層,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風化解體嚴重,呈碎裂鑲嵌塊狀結構。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響,后緣陡傾裂隙進一步張開變形,地形上有利于地下水的匯入,在連續(xù)暴雨工況下,地表水從裂縫處下滲,形成靜水壓力,擠壓、推移巖體(裂縫寬0.2~3.5 m、錯臺高0.6~1.8 m);強風化泥巖是較好的隔水層,地下水運移至該巖層,容易產(chǎn)生富集并浸潤軟弱接觸面,從而導致強風化破碎巖體沿軟弱結構面發(fā)生滑坡破壞,造成前緣個別房屋產(chǎn)生輕微裂縫(圖2)。

圖2 Ⅰ區(qū)基巖滑坡后緣錯臺裂縫
Ⅱ區(qū)覆蓋層滑坡,坡順坡長288 m,寬約475 m,滑體厚度4~14 m。該段以后緣基巖陡坎為界,呈臺階狀地形,上緩下陡,地勢較低,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匯集;上覆粉質黏土夾碎石角礫厚度約4~14 m,坡向與下伏基巖傾向基本一致,屬順向土質邊坡。在連續(xù)暴雨的工況下,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綜合作用,斜坡的土體自重增加,土石界面處抗剪強度降低,從而導致上覆土層沿土石界面發(fā)生滑動,造成后緣的土體開裂,形成多道裂縫,處于蠕滑階段(圖3、圖4)。

圖3 Ⅱ區(qū)覆蓋層滑坡前緣開挖變形

圖4 Ⅱ區(qū)覆蓋層滑坡后緣錯動裂縫
Ⅲ區(qū)蠕動變形邊坡,自然坡度一般為25°~35°,零星出露中生界侏羅系上統(tǒng)蓮花口組(J3l)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剝蝕風化嚴重,卸荷裂隙發(fā)育,完整程度較差,巖體呈塊狀結構,結構面外傾且結合程度差。在連續(xù)暴雨工況下,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綜合作用,地表水沿基巖節(jié)理裂隙下滲,裂隙中形成靜水壓力,擠壓、推移巖體,后緣形成基巖裂縫,裂縫寬1~10 cm(圖5)。

圖5 Ⅲ區(qū)蠕動變形邊坡局部裂縫
Ⅰ區(qū)推移式基巖滑坡,滑動方向與設計線走向近似平行、距離遠,故對高速公路無影響。
Ⅱ區(qū)覆蓋層滑坡,由坡面第四系坡殘積松散堆積的粉質粘土夾碎石角礫沿土石界面發(fā)生滑移引起。設計路線位于滑坡前緣通過,右側最大挖方邊坡高度約14 m。K12+800~K12+990施工現(xiàn)場部分開挖3~5 m,已造成邊坡淺表層滑塌,后緣水塘產(chǎn)生多道裂縫,施工完成的線外截水溝錯臺、斷裂。進一步施工開挖,將破壞了推移式滑坡的前緣阻滑段,穩(wěn)定性降低,須對該滑坡進行及時的工程治理。
Ⅲ區(qū)蠕動變形邊坡,自然邊坡處于整體穩(wěn)定臨界狀態(tài)。設計路線位于邊坡前緣通過,右側最大挖方邊坡高度約28 m。該段路塹右側邊坡為順層邊坡,待邊坡開挖完成后,將削弱坡腳的支撐力、改變坡體的應力狀態(tài)和地下水的滲流場。在動水壓力的影響下,邊坡整體易沿泥巖隔水層發(fā)生順層滑動,形成工程滑坡;受節(jié)理結構面控制,在地下水的影響下,局部邊坡也易發(fā)生楔體滑動。
(1)滑體重度的取值:滑坡體物質主要為粉質黏土夾碎石角礫,考慮暴雨工況,其重度取20.7 kN/m3。
(2)滑面參數(shù)的確定:結合地勘鉆孔資料,現(xiàn)場勘察及滑坡現(xiàn)狀穩(wěn)定狀態(tài),擬合1-1、2-2、3-3三個代表斷面,取安全系數(shù)1.0分別計算各坡面的滑面參數(shù),計算結果見表1。
根據(jù)滑坡形態(tài),對該滑坡進行分段研究。K12+130~AK0+120段以剖面1-1、2-2為代表,地勢相對較陡,滑體厚度7~14 m,相對較大。該段滑面參數(shù)取值粘聚力C
=7.558 kPa,內摩擦角φ=8°。 K12+800~AK0+130以剖面3-3為代表,地形平緩,滑體厚度4~8 m。該段地下水豐富,土體含水量大,滑面參數(shù)取值粘聚力C=3.176 kPa,內摩擦角φ=4°。

表1 安全系數(shù)1.0反算參數(shù)
(3)處治方案:根據(jù)滑面參數(shù),取安全系數(shù)(暴雨工況)K=1.15,邊坡開挖后,計算1至3剖面的滑坡推力分別為1 307.1 kN/m、1 639.7 kN/m、596.9 kN/m。設計分段采用2.0 m×3.0 m、 2.5 m×3.5 m、1.8 m×2.5 m三種樁徑埋置式抗滑樁支擋加固;樁后按1∶1.5放坡至第一級邊坡平臺,坡面采用菱形骨架植草防護,并設置擋土墻收縮坡腳;其中K12+800~AK0+130擋土墻上方樁間設置仰斜式排水孔,以減小地下水的影響(圖6)。

圖6 覆蓋層滑坡處治設計示意

圖7 蠕動變形邊坡加固設計示意
(1)重度的取值:路塹邊坡物質主要為強風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在邊坡整體穩(wěn)定計算中,其綜合重度取24.0 kN/m3。
(2)參數(shù)的確定:采用K=1.00反算臨界狀態(tài)自然邊坡參數(shù),邊坡結構面參數(shù)C值為14.217 kPa、φ值為6°。
(3)處治方案:根據(jù)滑面參數(shù),取安全系數(shù)(暴雨工況)K=1.15,計算開挖后邊坡下滑力為480.6 kN/m。設計采用壓力注漿錨桿、錨索框架梁植草防護,分級高度10 m,機耕道邊坡分級高度8 m,邊坡平臺寬度2 m。錨桿采用φ32螺紋鋼筋;錨索由4φs15.2高強度、低松弛鋼絞線組成,強度級別為1 860 MPa。錨桿、錨索入射角度25°(圖7)。
上陡中緩下陡的緩坡平臺地貌是四川紅層地區(qū)較為常見的一種地貌形態(tài),一般緩坡平臺上覆較厚的土層。路線通過此類地形時,應貫徹地質選線原則,選擇合適位置通過斜坡體,以減少工程活動的擾動。同時應查明地下水的排泄路徑,重點評價水的影響。該類地形的基巖陡斜坡,因巖體構造應力的釋放、卸荷,以及裂隙充水受壓、地震、河谷下切等因素的影響,形成蠕動變形邊坡。設計路線通過該區(qū)域時,應加強邊坡的支擋防護,必要時需進行預加固處治。
[1] 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設計院.公路路基設計手冊[M].第2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
[2] 馬惠民,王恭先,周德培. 山區(qū)高速公路高邊坡病害防治實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鄭穎人,陳祖煜,王恭先,等. 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