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艷清,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
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際交流變得越來越普遍。新聞語篇做為大眾攝取外界消息的主要文本之一也引來更多學者的關注。新聞以其特有的方式將消息準確而有效地傳播給讀者。語言學者們對新聞語篇的分析則集中在其是如何有效而準確地傳播信息的。換言之,新聞語篇的哪些特征使其能夠準確而有效地傳播信息。本文運用了韓禮德的語域理論試圖分析一篇刊登在《衛報》上的新聞語篇。
語域分析從“語旨”、“語式”和“語場”三方面分析語篇,目的在于發現“何種因素決定何種語言特征”。(Halliday, 1978:85)。其意義在于將語言的外在變現形式與交際者的目的聯系起來,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全面了解語篇產生的語境,深入體會語篇的深層意義,還有助于我們分析語篇行文的得體性。本篇論文旨在發現何種因素決定新聞語言特征。意義在于通過對這篇新聞的分析,深入體會這篇新聞的意義并發掘語篇的作者是通過哪些語言的外在變現形式來表達他的目的的。
語域理論起源、發展及其應用
語域理論起源于語境。首先,20世紀30年代時,人類學家Malinowski將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后來,Firth 將語境概念發展為“語義存在于語境”的理論 (Eggins, 1994:45)。這一理論由韓禮德 (Halliday) 最終發展為語域理論。而 “語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Reid 在1956年研究雙語現象時提出的。(Ure, Z Ellis, 1977:198)自1964年韓禮德 (Halliday) 等人的“語言規劃框架” (institutional linguistic framework) 研究后,“語域”這一概念得以廣為流行。韓禮德 (Halliday) 將語域定義如下:
“語言情境的類別各不相同,但概而言之,有三種類型:第一,是有關究竟發生了什么;第二,是有關該語言究竟起何作用;第三,是誰起作用。這三個發面共同發生作用時,就決定選擇語義的域度和表達語義的形式。換言之,它們決定了語域。”(Halliday, 1978:54)
在此定義下,他又在1985年構建了相對完整的語域理論框架:
語場—交際過程中實際發生的事,以及參與者所從事的活動,其中語言活動是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談論話題。
語旨—交際者,參與者,以及參與者的性質,社會地位和角色;參與者的角色關系既包括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關系,如老師和學生,也包括語言交際中談話角色關系,如作者和讀者等。
語式—指語言交際的渠道或媒介,如說還是寫;是即席的,還是有準備的,包括修辭方式,即語篇要達到的諸如說明、勸說、命令之類的效果 (Halliday & Hasan, 1985/1989:12)。
近年來,語域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翻譯、教學、問題分析和語篇分析。其中,語域理論在語篇分析方面主要應用于對幽默語篇、廣告語篇、政治演講語篇、旅游宣傳語篇和文學語篇的分析。對新聞語篇的分析則相對較少。為了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篇文章選取了2013年8月刊登在《衛報》上的題為 “Edward Snowden asylum:US disappointed by Russian decision”一篇新聞做為分析語料,探究語域理論在新聞英語語篇分析中的應用,目的在于通過語域分析發現語篇的語言特征和語篇的深層意義。
語域分析
語場分析
語場指交際中實際發生的事,換言之,它是指在一定的語境下談論的話題以及談話的內容。因此,語場設定話語的主要范圍及話語結構,參與交談中詞匯的選擇。它決定需要使用語言的社會活動的性質。概念功能中的經驗意義表達語場,概念功能的不同選擇體現語場的變化。 (黃國文,2001) 概念功能在詞匯語法層上主要表現為詞匯、及物性和語態的不同選擇上。本篇論文則將重點放在對新聞語篇的及物性的分析上。
在功能語法中,“及物”較其傳統意義更廣,指的是由種種的事件和活動構成的人們的主客觀的經歷。這些經歷反映純理功能中的概念功能。及物系統是連接外界和語言的語義系統,被交際者選擇來構成和解釋語句。根據韓禮德(Halliday),及物性系統包括六大過程:物質過程即動作發生過程,參與者主要是動作者(Actor)和目標(Goal);心理過程即心理活動過程,涉及感覺者(Sensor)和現象(Phenomenon);關系過程即能體現實體性質和狀況表明各個實體間關系的過程。它涉及識別(Identification)和歸屬(Attributive);行為過程關注于生命體生理行為如微笑、打噴嚏等;存在過程涉及事物的發生和存在;言語過程包括一切有意義的符號表達的過程,主要體現在語言的表達,涉及聽話者和說話者。
話語交際實際是信息傳遞的過程。而信息的傳遞又要靠篇章來完成。對篇章語場的分析有助于讀者把握語篇語義的變化;掌握語篇的語場有益于讀者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增加讀者對信息解碼的準確性。這是因為語場一旦被確定,作者就會圍繞篇章的主題和中心概念展開語義場。在一定的情景下談論的話題最直接的體現在篇章的詞匯選擇和及物性系統上。因此,對篇章詞匯選擇和及物系統的分析有利于我們明確其語場,進而有助于我們對篇章概念意義的理解。
通過對所選新聞語篇”Edward Snowden asylum:US disappointed by Russian decision”的及
物性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本篇新聞共涉及110個過程,其中49個物質過程,29個關系過程,25個言語過程,6個心理過程和1個存在過程。物質過程所占比例最大反映出新聞語篇報道者想盡量客觀地描述新聞事件和傳遞信息。同時,也反映出報道者盡量避免主觀臆斷力求新聞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其次占據比例較大的是關系過程。它主要用于描述意義、反映事物之間的關系。在本篇新聞語篇中,因為作者要介紹美國方面對俄羅斯失望的原因以及斯諾登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最新進展,所以語篇中避免不了要出現較多的關系過程。再次出現頻率較多的是言語過程。這體現了新聞語篇的主要特征之一。為了避免出現主觀臆斷,新聞報道者在報道過程中盡量引用當事人的話語來向讀者或聽眾傳遞信息。同時,引用話語常常能增加語篇的趣味性,尤其對新聞語篇而言,引用話語可以傳遞說話人的幽默、嚴肅等情感,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語篇的及物性系統反映出斯諾登(Snowden)是如何來到俄羅斯并獲得俄羅斯提供的幫助和保護,以及美國方面是如何對俄羅斯做出回應和兩國的領導者及外交發言人怎樣回應對方國的態度及行為。
語旨分析
語旨又稱為話語基調,指的是參與交際者之間的關系。它可具體分為“功能語旨”和“人際語旨”。“功能語旨”指語言被交際參與者使用的目的,即言語在交流中的功能;“人際語旨”指參與者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關系。(楊雪艷:2001)語旨主要通過語篇的情態系統和語氣系統體現。它是通過人際功能來表達的。
對語篇語氣結構的分析得到以下結果:本篇新聞語篇共有113個小句;其中,現在時態的小句共有32個,約占總數的28.3%;過去時態的小句共有67個,約占總數的59.3%;含有情態動詞的小句的總數為13個,約占小句總數的11.5%;將來時態的小句總數為2個,約占總數的1.9%。一般過去式出現頻率最高說明新聞報道者主要向讀者描述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因為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所以能體現新聞報道者盡量客觀地向讀者敘述真實世界已經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主觀地猜想或臆斷。這也體現出新聞報道者希望得到讀者的信任。
其次出現頻率較高的是現在時態。經統計發現本篇新聞的現在時態主要出現在引語中。在32個現在時態的小句中僅有7個不是在引語中。現在時態的使用使得引語顯得生動、客觀,有助于吸引讀者。并且這也符合新聞報道者向公眾報道客觀事件、傳遞信息的語旨。值得注意的是,其他7個非引語的、使用現在時態的小句均表示報道者的推斷。盡管如此,讀者在讀到這些小句時,常常會覺得這些小句所敘述的內容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或者是已經發生的。這是因為現在時具有產生真實感的效果—讓人信以為真。將來時態出現頻率較低,僅為1.9%。由于將來時態用來表明某事將要發生,僅可用來展現未來而不是描述過去。由此可見,新聞語篇旨在敘述過去發生的事情,并交代與之相關信息,而不是對將來做出預測。
體現情態系統的小句中的情態動詞主要由will, could, can, would, should, might 和must. 大部分含情態動詞的小句出現在引語中。總體來看,有情態動詞出現的小句比例相對較低,這表明新聞報道主要是基于客觀事實而不是主觀判斷。盡管如此,這些情態動詞仍能體現主觀成分。
語式分析
語式指在一定的語境中,交際者對于不同的交際對象所選擇的最佳表述方式,比如書面表達和口頭表述。報刊新聞語篇通常是采用書面表述形式。這就決定了交際是單向的,沒有互動和讀者反饋。這樣的交際方式也促使新聞報道者在報道事件時在心中明確自己的交際目的和交際對象,從而有效地選取最佳的行文方式進行表達。新聞語篇的語式主要體現在語篇的主位結構上。
系統功能語法把小句分為兩大部分,即主位和述位。主位是說話人或作者談話的出發點,也是整個小句的起點。述位是一個小句中除主位之外的成分,即句子中圍繞主位而敘述的部分。主位總是出現在述位之前。(朱永生,1990)本篇論文所選語料是針對斯諾登事件的后續報道,即斯諾登獲得俄羅斯提供的臨時避難處所之后,美國白宮方面對此做出的回應。因此,在語篇中多數小句的主位為斯諾登,白宮發言人、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奧巴馬。除了主位的選擇以外,主位還有標記主位和無標記主位之分。標記主位指的是小句中的主語和主位不重疊時,小句的主位;反之,則為無標記主位。對所選語料的標記與無標記主位的分析得出以下結果:18.6% 即113個小句中有21個小句的主位和主語重疊;這些小句的主位為標記主位;多達81.4% 的小句中主語和主位重疊,說明多數語句的語序是正常的,符合提供信息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標記主位中以狀語主位為主,包括讓步狀語、時間狀語和地點狀語。這說明新聞報道為滿足敘事的需要,展示事物發展的時空關系和內在聯系,常常使用時間、地點和讓步等狀語。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所選語料在詞匯語法、及物性、語態結構、主位特征等方面的特點。所有這些特點的分析都是圍繞語域這一理論而展開的。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也看到語域理論在語篇分析方面的可行性。同時,以上的結果頁表明對語域在新聞語篇中的重要性。為有效地解讀新聞英語語篇,我們可以從影響語域變化的語言情景中尋求新聞英語語篇的主題思想和行文特征。
參考文獻:
[1] Eggins, S. An Intr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 London: Pinter. 1994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 Baltimore: Edward Amold & University Park Press. 1978.
[2]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M]. Geelong, Vic. :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Republished by OUP, 1985/1989.
[3] 黃國文.功能語篇分析縱談[J]. 大連: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 (12), p.1-19.
[4] Leech, G. N. & M. H. Short.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8.
[5] Ure, J., Z. F. Ellis. Register in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Sociology in Issues in Sociolinguistics [M]. Wonton Publishers. 1977.
[6] 楊雪艷. 社論英語的文體研究 [J].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5):367-373.
[7] 朱永生. 主位與信息分布[J]. 大連: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0,(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