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百年潮》雜志編者與讀者的聯系,我們自本期開始恢復《編讀往來》欄目,不定期刊發讀者對我刊的意見與建議。本期刊發的這幾篇讀者來信是從本刊2013年改版后收到的大量來信、來稿中甄選出來的,除表示檢討之意外,還兼作勘誤。讀者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對編輯部工作的改進具有極大的意義。我們將參考這些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和細化工作,把《百年潮》辦得越來越好。《百年潮》編輯部:
我訂閱《百年潮》已經有十多年,獲益匪淺。2013年第10期齊心的《憶仲勛》十分感人。但編輯校對工作需要加強。《探訪上甘嶺王牌軍誕生地》一文中內容上有差錯,第66頁右側第8—10行:“寨墻與寨河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修建,到同治七年(1886年)春竣工,前后修建25年。”這里1886年應為光緒十二年,而非同治七年。同治從1862年開始,同治七年應該為1868年,如果同治七年是正確的,則只修了8年而非25年,希望能夠加以改正。
讀者孫應鼎《百年潮》雜志社編輯部編輯同志:
你們好!首先,祝賀雜志社轉企改制順利成功。今后,辦好雜志,吸引讀者,廣泛傳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健康發展便成為你們的努力方向。
我想說的是:2013年第1期雜志刊登的曲躋武先生寫的《尋人啟事——董慎五還在世嗎》和黃春生《為曲躋武先生尋友記》這兩篇文章編發得非常好,猛一看,會疑惑黨史類雜志怎么像報紙一樣登起尋人啟事來了。仔細讀后,感覺立刻不一樣。曲老文筆升華,講的故事很吸引入,“60后”的黃春生續上故事的后半截,使讀者隨著文章的描述而開始放下心來,繼而感到高興與感慨。文中說到董小吾是歌劇《劉胡蘭》的創作者之一,又是歌手蘇小明的父親,這就是文章的“眼”,使我們讀者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謝謝你們在新的一年開始時為讀者提供了好文章,也希望繼續發揚老編輯和老同志們過去出版、編輯的優良傳統,豐富雜志內容,不斷增強《百年潮》的吸引力,擴大讀者群體。
我的批評意見:冀朝鑄撰寫的文章《憶朝鮮停戰談判》的配發照片(78—79頁)應該加上說明文字,以免年輕的讀者不清楚。
雜志社在給我郵寄2013年第1期樣刊時(包括郵局取款通知單),把我的名字寫錯了。應該是滕久昕,不是騰久昕。
讀者、作者:滕久昕(苗族)
某讀者2014年2月17日來電:
貴刊2014年第2期《1958:將軍下連當士兵》一文,題目不準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中,士兵分為列兵和軍事士兵,1958年將軍下連當士兵是當列兵,所以題目中的“士”字是多余的。
另外,這期封底的畫應是版畫,不是油畫。
我從貴刊創刊起就一直訂閱,我很喜歡這份雜志,是份可信、可讀、可存的雜志。現在的雜志內容主要是反映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文章,建議應選些反映歷史上重要思潮方面的文章。《百年潮》編輯部:
2013年第9期《百年潮》勘誤如下:第5頁第2欄倒數第11行“沐”應為“沭”。第2 5頁第2欄倒數第8行“的爭奪”三字多余。
又,第41頁第2欄倒數第5行,“國慶工程十個工地同時開工”是假設,并未同時進行。
第44頁2欄倒數第1段稱“萬名施工代表”參加大會,周恩來“與每一位與會代表握手、問候”。顯然是太夸大了。即令握手問候一次僅用一秒鐘,一萬次也得仨鐘頭。這是想當然了。
恭祝編安!
讀者楊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