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孫曉東
作者簡介:王濤(1985-),男,山東省濱州市,青島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團總支書記
孫曉東(1982-),男,山東省煙臺市,青島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輔導員
摘要:每當報道一則關于大學生因感情問題自殺、他殺之后,大學生感情問題似乎登上了各種論壇的首頁,但是更多時候看過這個問題表面看本質的時候,人們就不再給予重視了,所以表面留給人們深深思考,本質卻無人去探究?,F在的教育似乎很少有關于愛情的教育吧,除了政治課的那幾頁“知識”。因為封建傳統我們避諱不談還是這種問題到一定年齡自己就會懂,不需要過多教育?本人指出了關于促使大學生談戀愛的幾點原因,希望從“根”上讓大學校園感情至真、至美。
關鍵字:大學生感情;愛情;男女朋友
最近看到一則報道,說一位大學生吃了一個月的面條,原因就是寧可讓自己受苦也不愿意讓自己女人受苦,省下來的錢作為他們出去吃飯、逛街等各項活動的“經費”。由此引發更多關于“大學生談戀愛該誰買單”的熱議。而本人更
想探討的是大學生的感情問題。
本人作為一名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首先擺明一下觀點:對大學生談戀愛問題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本人覺得大學生談戀愛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對感情的好奇。
從高中那種壓抑、緊張、“一切以學習為重”的環境進入大學輕松、自由、“體現民主”的環境,把在高中所禁忌的事情想在大學統統彌補回來,“談戀愛”更是其中的一部分,于是剛進大學沒幾天就有了“男女朋友”就不足為奇了。他們懷著對愛情的好奇走在了一起,不管合不合適先“過足癮”再說。
其二,生理上的需求。
從生理學角度講,大學階段正是荷爾蒙急劇增加的時候,男女朋友為了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走在了一起,沒有誰對不起誰,沒有誰虧欠誰,說難聽點,彼此在“利用”中“培養”感情。也許在這個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家說出這種話尤其是對學生可能會被批判為“大逆不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出于這種原因談戀愛的大學生確實存在,當然只是極少的一部分。以上兩種情況,本人極力的要求有老師給予積極地引導,不要讓更多的學生因為沖動、無知褻瀆了愛情的神圣,給人生留下不和諧的一頁
其三,難得的“自己人”、宣泄的最佳對象。
大學里同學們都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接觸起來難免會有摩擦,再有就是在大學這個小社會里人際關系相比高中來說復雜的多,而且容易戳破很脆弱,同學們各忙各的,很難交到知心朋友,對于出門在外的同學來說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這時候就特別需要一個男朋友或女朋友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宣泄”,在特別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她)肯定是第一個出面真心誠意幫自己的人,而且完全沒有“人情的虧欠”等世俗的顧慮。本人覺得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是基于這個目的的。也許會有讀者要問,既然這樣,為什么非得要成為男女朋友關系呢,因為在這個敏感、關于青春的各種問題都特別關注的環境里,必須要有明確的關系才不會有所謂的謠言,關系確定了才是個“正派人物”,一切都會按部就班進行下去了。他(她)在需要任何幫助時,就是另一個你,就是“自己人”,互相照顧,互相鼓勵,一起進步,一起學習,一起研究等等,為你在大學里不管學習還是別的方面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其四,只談“大學戀”。
不管當初他們因為什么走在了一起,接觸久了覺得以后可以作為自己的另一半,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基于好多現實問題他們都很確定以后不會在一起,其中這里的現實問題需要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父母不同意、各自都有著不一樣的人生規劃但對于未來都不肯讓步、有著不一樣的就業機會等。他們都不忍心在大學放棄彼此,畢業就是終點,也不需要找任何借口分手。因為一切都是“現成的”。畢業以后可能會傷心一段時間,但是時間可以淡忘一切,幾年以后這段感情就成了一段美好的回憶,僅此而已。于是就有了只談“大學戀”,這種情況其實跟第三種有著相似之處,只不過這種情況往往有著更傷感的一幕。
其五,找到了愛情的真諦。
彼此一見鐘情也好,時間培養出來的感情也罷,總之,最終要鐵定“私定終身”了,而且雙方父母也同意,不管以后男人會變成怎樣、女人會變成怎樣,就像一根很深的鋼管一樣,看到了他(她)的中間還有尾端,看準了他(她)的全部。這種情況下,肯定會有一方對未來規劃妥協的,為了她(他)對未來讓步。換句話說,他們就是缺少了一道正式的“程序”而已。
大學是一個塑造人格、性格、掌握專業知識、規劃人生方向的地方,同學應該積極的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增加自己的內涵,應該有一個積極健康的愛情觀,不要讓它成為以后事業上的遺憾,兼顧好學業和愛情,讓感情在大學各項活動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同時對于感情問題,一定要有個“度“來時刻支撐自己。不要因為一時的感情問題讓美好的未來之夢成為一個“愿望”。本人不想更多的討論關于“大學生談戀愛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問題”,因為本人覺得利弊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引導方法,即便得到一個結論,那么擁有不同觀點的同學就會改變看法?談戀愛的因此不談了,或者談的就分手了?還是提出一些更符合大學生心聲的觀點更為重要。
本人希望大學生懂得怎樣愛、如何愛、怎樣迎接愛、怎樣拒絕愛。
參考文獻:
[1]陶國富《大學生戀愛心理》,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
[2]利錫嵐《朱勝利老師做客青年論壇講述大學生戀愛觀》,洛陽師范學院論壇,2009年.
[3]巫蘭英.論社區社會指導員素質構建[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2):119,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