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巍,女,(1969.11——),遼寧省營口市人,漢語言文學專業,從事語文教學研究。
摘要: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對于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高等職業學校中語文課程的開展并不順利。所以,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應當從內容上進行改革,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讓大學語文課程在提高人文素質中起到積極的作用。本文從語文課程在課堂中的教育方法,課程定位等方面入手,對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中的改革取向進行初步研究。
關鍵詞:高等院校;大學語文;改革
前言:大學語文的歷史文化悠久,它以培養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為目標。但是,目前高職院校設置的課程只是針對社會上比較好就業的專業,導致大學語文在課程設置中所占比例也較輕,從而忽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大學語文基本上屬于選修科目,因此在很多的專業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沒有當成重點科目,很容易造成語文課文學習僅僅是走過場。而語文其實又是文學素養培養的重要科目,當前的大學生其實就正缺少這種文學素養的提升,因為有很多的大學生不注重自己的文學素養,造成在日后的工作中出現交流尷尬局面。此外,我們大多數學習語文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這樣語文本身的藝術魅力不能得以體現,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一、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課程中的定位
(一)在內容上應體現高職教育的要求
大學語文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體現對文章中的事件與實踐相結合,文章中體現的人物具有領導教育意義。同時所設置的語文課程要和就業相聯系,讓語文課程與實踐相聯系,為學生就業提供相應幫助。在文章選擇上應包含對創作的經驗、藝術領域等,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豐富學生的藝術知識,讓語文學習和實踐相結合,讓語文學習在內容上變得生動有趣。使語文課程內容選取上體現當代高職院校的教育新面貌[1]。
(二)在教育方法上適應高職院校教育的要求
大學語文課程在教材編排上要充分體現專業培養方向的要求,在教育方法上也要體現學生就業的需要。以《大學語文》中的《馮援客孟嘗君》為例,讓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與學生未來的發展和走入社會的就業崗位相聯系,從寫作手法、為人處事、說話藝術等方面就行學習,將語文課程融入專業元素。教學中通過對馮援求職過程和職場中成功秘訣的解讀,幫助學生提前樹立職場意識,了解在今后工作中的為人處事,以及如何進行職業分析定位[2]。通過大學語文中教材內容的分析,讓學生在學校中提前了解職場文化,懂得走出校門如何更快的轉換角色,盡快融入社會。
二、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的改革取向
(一)創新語文教育思想,明確語文課程目標
大學語文是一門體現綜合素質的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情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中開設情況每況愈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應通過對文章的學習,結合專業本身的特色,結合實踐,讓學習和表達在實踐中得以應用體現。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其中經典文學著作更是數不勝數。這些文學著作體現了我們中華文學的發展歷程,凝聚了中華文學精神。然而在大學語文受到冷落的時候,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師要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從思想上進行改變,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語文教學的新思想、新方法。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要讓學生自己去親自體驗生活,發現生活中的事情與語文學習息息相關[3]。同時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實地考察等多種學習方式來學習語文。同時在課后作業中,可以轉變傳統的的寫論文的形式,可以通過閱讀討論、校園講座、名人采訪等學習模式。只有學生從學習語文的心態和思想上改變,教師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方法,大學語文才能在學生學習中受到重視。
(二)從大學語文課程內容設置上進行創新
大學語文課程內容設置可以通過“通識模塊”、“專業文化模塊”、“地域文化模塊”三個模塊來體現。
1、通識模塊打破由原來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文學理論研究,讓學生在學習古典文學名著文章中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通過對對經典文學的仔細品讀,讓非中文專業的高職學生,了解文學本身的強大感染力,即便是學習過的文章也能體會到不同的意義。
2、專業文化模塊結合學生本身的專業來進行語文的學習,選擇學生相關專業的文章進行分析理解,從文章中體會到與自己所學專業本身相關的知識,配合學生專業,展開教學內容。如對管理專業學生可以有選擇有代表性的管理文章進行講授,理論結合實際去講課。這樣不但提高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從知識面上擴展了學習內容。與此同時還可以為管理專業的學生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語文教學體驗,讓學生們體會到:原來語文科目的學習也可以這樣。通過符合學生專業教學內容選取,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一方面極大限度的為學生們帶來熟悉的課題[4]。
3、地域文化模塊我們祖國各省都有非常豐富的文化歷史,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高職院校所在的地域,進行語文教學的學習。如我們在實踐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利用義烏本地文化名人駱賓王等資源,從生活中體會義務人的精神,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可以通過組織參觀歷史博物館、文人古跡等等,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語文,樂于學習語文。
(三)增強互動開放教學
1、加強語文課堂開放式教學
通過不斷加強大學語文的開放式教學,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們掌握好語文學科的學習提供保障。不能夠盲目的讓學生們進行跨學科邊界學習,根據學生們的具體需求、學習資源、學習能力以及興趣等對語文課堂進行靈活教學處理。教學執行開放式教學,可以通過設立專題科小組,通過組內討論、辯論、問卷調查以及角色扮演等是進行語文課程互動交流。語文課程教學專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對議題進行深入詳細的研究,并且還要搜索大量的資料輔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論點。各課題小組之間可以進行激烈的辯論,積極發表個人意見,爭取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需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意見,讓其他的學生擁有深入其境的感覺,達到廣泛體驗的效果[5]。endprint
2、交叉式課程開放教學
隨著語文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的交叉發展,加上任課教師的意識覺醒,在教學中避免使用一些有爭議的方法,例如在缺少整體架構或關鍵結構的情況下僅依據共同主題或共同議題就開始進行語文性質教學活動;又如教學中使學生得不到概念的學習和交流機會,從而造成學生對語文的理解不夠深入,此類疑似項目化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拼湊,課程成為了某些技能課程術語與語文課的拼湊,教師對整個課程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真正的理解課程融合的內涵,對內容的設計任憑學生選擇。課程資源選擇成為了東拼西湊的專業術語與課文的拼湊;二是解體,課程成為了語文課與其它課程的雜燴,課程由多個學科碎片構成,對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及態度沒有形成統一的集合,學生不僅經歷著支離破碎、表面的學習,還無法感受到有聯系、有意義的學習,這使學生無法掌握課程的相關概念和內涵;三是失衡,在對語文課程進行設計時,過度的朝著某一學科傾斜,這削弱了課程本身的母語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內涵,使其成為了其它課程的附屬課程。上述教育問題的出現,這需要語文教師更加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項目教學不一定適合語文教學,它是一種隨大流的做法,是一種概念,對語文教學有不利的影響。
結論: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傳承下來的精髓文化更是數不勝數。然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開展面臨痛苦的文化沖突和文化選擇。大學語文課程也在不斷改革中,然而實踐結果往往是好壞參半。改革失敗的關鍵原因在于課程內容的保守,以及教學方法的不創新。筆者認為,大學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性的教育方式,創新性的教育理念。這個開放性應表現在語文課程與學生所學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內容設置上的趣味性等。大學語文課程富含千百年的文化積淀的養料,希望改革帶給的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從心底對語文真正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劉邦凡,張松竹.試論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改革策略[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3,12:17-19.
[2]吳蘭.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研究[J].學園(教育科研),2012,16:30+33.
[3]于曉楠,楊冬,范晰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J].職教論壇,2013,32:82-84.
[4]許燕.淺談理工類高職院?!按髮W語文”的教育定位[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1:108-109.
[5]林麗瓊. 讓大學語文擔負起“幸福教育”的使命——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育探討[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05:142-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