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宏

鋼鐵行業不是一個老態龍鐘的老人,而是一個需要減肥的胖子。
我國經濟已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難以根本改觀。在鋼鐵行業整體大環境萎靡的情況下,產能過剩仍是鋼鐵業揮之不去的陰影。2014年上半年,大中型鋼企盈利74.8億元,同比增加42.76億元,但主營業務仍虧損6.6億元,已連虧11個季度,企業資金鏈依然緊繃。盡管國內重點鋼企首次實現整體扭虧,但庫存指數仍然高企。
當前世界經濟和鋼鐵市場走勢正處在全球通脹泡沫破滅和金融經濟危機周期性震蕩的底部。在這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底部,增速放緩的國內經濟形勢注定了鋼鐵行業去產能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僥幸”盈利難持續
此次國內重點鋼企首次實現整體扭虧,主要得益于鐵礦石價格的持續性下降;而部分鋼企扭虧的局面使得行業生產積極性再度升高,中小鋼廠紛紛復產。據中鋼協的統計數據顯示,從4月底開始,高爐開工率就保持在87%-88%左右。
在終端價格低迷的狀況下,鋼廠產鋼速度加快,將進一步導致鋼廠及鋼材社會庫存壓力的增加,進而催生鋼價的下滑;近期礦價已經隱有止跌企穩態勢,鋼企的盈利行情在下半年或將再次消失,扭虧成為“曇花一現”。
而粗鋼產量繼續保持攀高局面,或將拖延鋼企自救之路,僅靠僥幸的原料下跌來實現盈利必然不可持續。
生意社鋼鐵分社主編何杭生指出,僅靠縮減成本來改善盈利狀況將是杯水車薪。鋼企應在產能淘汰,環保改革;結構重組,轉型升級;產品提質,產量控制;縮減內銷,加大出口等諸多方面一起發力,才能真正實現全行業扭虧。
盈利分化加速重新洗牌
“鋼鐵企業盈利能力嚴重分化,意味著經營困難的企業進入了風險爆發窗口期?!币苯鸸I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今年上半年,國內鋼企的效益出現明顯的分化,資金狀況未能明顯好轉。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財務指標統計的88家鋼鐵企業集團中盈利企業63家,盈利額為151.56億元,同比增長6.56%。其中盈利在5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6家,盈利額80.98億元,占盈利額的53.43%;寶鋼實現利潤38.29億元,占盈利額的25.26%。虧損企業25家,虧損額76.77億元,同比減虧15.7%。其中虧損在5億元以上的企業有7家,虧損額為53.22億元,占虧損額的69.32%。
在行政化、市場化雙重去產能驅動下,我國鋼鐵生產企業已經發生了明顯分化。一些資金充裕,受政策扶植的鋼企(國有鋼企)生產成本降低,盈利面改善,市場份額也不斷擴大,而以民營鋼企為代表的企業受融資難、成本高、差異化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退出市場的步伐正在加快。
鋼鐵企業盈利能力的分化將加速行業秩序的重新布局。一位河北鋼企的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通過市場競爭真正實現優勝劣汰,長期來看,這將加速鋼鐵行業結構調整、重新洗牌的步伐。
深度調整期的鋼鐵業
鋼鐵行業不是一個老態龍鐘的老人,而是一個需要減肥的胖子。
從產業生命周期而言,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的生命周期處于成長階段的后期,處于成長到成熟的盤整期。
鋼鐵行業出現的困難,是我國進入經濟增速減退周期后的必然結果。
當前,我國經濟經過長期高速增長后,已進入中速或中高速增長的平穩發展狀態,鋼鐵行業依靠需求高增長拉動的高增長、高盈利時代一去不返,近年來持續呈現出“高成本、低價格、低增長、低效益”的運行特征,進入深度調整期。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鋼鐵需求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低迷狀態,與此同時,鋼鐵產能供給過剩矛盾進一步凸顯,這意味著,鋼價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繼續在當前的水平上震蕩,同時行業利潤也會徘徊在虧損的“死亡線”上。6月份,鋼鐵行業產成品庫存指數結束兩連升出現下降,但幅度有限,仍處于56.4%的高位。
中國鋼鐵現貨網首席分析師馬忠普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中國鋼鐵行業面臨的經濟周期性不僅有國內的因素,更有國際金融經濟的周期性影響。
處于底部調整期的鋼鐵行業,要做好適應經濟相對低增長“新常態”的心理準備,更多地從結構轉型、創新等多途徑穩步推進轉變。從產品到產業鏈,從資源配置到技術服務,從資源結構到品種結構,從研發機制到營銷模式,全方位適應“新常態”下的市場環境,這才是鋼鐵業擺脫生存困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
制度創新解決產能過剩
近日財政部發文,對78個稅號的鋼材產品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從7月31日起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盡管鋼鐵業微刺激政策落地,但是由于行業整體依舊低迷,保稅政策取消所帶來的提振作用與國內龐大的鋼鐵產能、疲軟的市場需求相比仍顯得杯水車薪。
產能過??此坪唵?,但它之所以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痼疾”,其背后有著深刻復雜的原因,有市場自身供求關系變化引起的經濟周期波動方面的原因,但更為關鍵的原因是我國經濟體制亟待改革、經濟發展方式亟須轉變。
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并非僅僅是經濟周期的原因所致,還存在體制方面的原因,官員政績的GDP考核制度,中央和地方財權和事權不匹配,都加劇了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如果不突破現有的體制框架,優化資源配置,抑制盲目投資,消除產能過剩的政策目標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產能過剩很難再通過逆周期的經濟調控政策來消化,必須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
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關鍵要看能否消除“制度陷阱”,創造制度紅利。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形成有利于發揮市場競爭機制作用、有效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體制機制環境,最終建立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長效機制。
“通過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存量”產能,使得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真正退出市場,同時通過政府調控機制嚴格控制“增量”產能,有利于中國鋼鐵工業從大到強的轉變。” 寶鋼集團總經理助理胡學發認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