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梅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055-01
在課堂中開展地理創新教學,最重要的是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就會愿意學、樂于學、勤于學,就會不由自主的去學習、去鉆研、去體驗從而去創造。地理課堂教學的創新與教學設計密切相關,怎樣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有利于實現地理課的創新教學呢?
一、借用漫畫,創新地理教學
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學習中很重要,讓學生從漫畫中學會觀察的方法,從已知中尋找未知,找到和課文內容相關的聯系點,是提高觀察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學習“世界的人口”問題時,將“苦難的母親”這幅漫畫用投影的形式出示,指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幅漫畫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呢?為什么叫“苦難的母親”呢?學生未經太多的思考,踴躍發言,結果卻并不盡人意,學生往往只從表面現象來分析、說明,講的大多是“一個家庭人口過多會帶來的問題”。這時,讓學生再一次觀察漫畫并思考,圖中除了一個不堪重負的母親和眾多饑餓的孩子外,還有什么?地球在這幅漫畫中是否有寓意?這幅漫畫到底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學生經過這樣的點撥后,頓悟,其實這幅漫畫所說明的是“人口過多,增長過快,超過環境、資源的承認能力所帶來的問題”。
二、借助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游戲能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學到一定的知識。在進行游戲前,教師應預先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課前準備。例如:中國政區拼圖游戲,首先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別把本書最后一頁的中國政區圖貼在硬紙片上,用一定的時間熟悉各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形狀和方位,然后開始拼圖比賽,以小組為單位,同時將分散的省級行政單位拼合成一幅中國行政區全圖,拼好后放在課桌上。由老師評定哪一組拼得最快。此類作業能充分調動全班同學的共同參與。
三、構建知識系,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一個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狀況決定于本地的氣候,氣候對其它地理要素的影響是深遠的。對一個地區,我們在了解其區域位置,地形特點的基礎上,根據氣候的分布規律認識本地的氣候,并由此分析掌握其植被、水文等自然狀況,進一步可了解該地區的農業生產、人口、城市、經濟等人類活動中受自然條件影響。這樣,當一個經緯度坐標給出的時候,同學們的地理思維不僅反映出這一點的位置,還可以推測它的熱量狀況,根據海陸位置推測它的水分狀況,再考慮到地形和淺流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推知該地的氣候,關于這一點的其它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特征會源源不斷展現出現,串聯成一條知識鏈,強化了知識同時有效地梳理了知識。
四、加強知識的對比與總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不同的或相似的地理事物加以對比或總結,可以使規律的東西凸起來,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加深記憶。如我國西北地區干旱與中亞、西亞、太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東側等地的干旱在成因、特點方面的比較分析;東亞、南亞季風在成因、風向對比……通過分析比較,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進而對內搞活,對外延伸,在解決問題時,搬得動,用得上,答得準。舉一反三,思維能力不斷提高。
五、借助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
中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烈,好奇心是學習的內部動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造特別的情境,激發和迎合他們的好奇心理,并以好奇為動力,推動學生的自學進程。
在學習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時,首先清兩位同學上臺演示地球自轉運動的方向,一位同學順拔地球儀,教師不加評判,另一位同學逆拔地球儀,教師同樣不予評定,老師只是說:二種轉向,只有其中一種是對的,究竟那一種轉向是對的?此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再請學生觀察地球儀的造型,問地球儀的地軸為什么不垂直于底座而是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儀地軸的傾斜角度是同樣的?這樣的造型是否只是考慮設計上的美感?通過學生的演示、觀察,教師的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探索奧妙,再以教師形象生動的講解,讓學生牢牢地掌握了地球自轉運動的一些知識。
六、創新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素質
創新不是技能,不是通過教學教出來的,而是在適當的學習環境中由學生自主學習而發展起來的。從創新教育的特點看,這個環境應實現學生兩個方面的解放:一是心理解放,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環境中心理是放松的、開放的,其意識和思維是自主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敢于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是創新教育的最基本因素。二是學生思維的解放,這就要求教學環境是開放的、學生在學習中能突破教材和教師的束縛,敢于和能夠用自己的思維去分析認識和解決問題,是創新素質教育發展的核心。
(責任編輯 劉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