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要刺激企業回收塑料、抑制浪費、培養百姓環保意識,就要挖掘塑料環保成本,改革塑料定價體系,適當提高塑料出廠價格。
2014年7月29日,西班牙環保公益組織Cicloplast發布的一項最新報告顯示,去年西班牙全國共回收37萬多噸塑料垃圾,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率達56.6%。而我國每人每年所使用的回收塑料用品僅為3.846公斤(按13億人口計算),是其約三分之一,回收明顯不足。但我國塑料消費量卻在過度包裝、“限塑令”執行不力等現象中不斷攀升。這一方面加重了塑料垃圾帶來的環保負擔,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生產塑料所需消耗的石油資源負擔。
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師于鵬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這個趨勢與中國正在進行的能源價格改革顯然背道而馳,因為能源價格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市場手段促進節約和高效使用石油資源。”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重新衡量塑料的環保成本,適當提高塑料原料的出廠價格。這樣既刺激了企業回收、抑制浪費、還培養了百姓的環保意識,可謂一石三鳥。
消費與回收之癢
近幾年,我國塑料需求量猛增,年均增長率達16%,而與之對應的卻是我國相對落后的塑料回收能力。這就造成一方面浪費和污染嚴重,而另一方面供給一直無法滿足需求。塑料消費量猛增的原因最主要是由于塑料價格過低,導致“限塑令”執行不力和滋生過度包裝等塑料浪費現象。而回收率不高則與我國回收技術水平低和垃圾分類觀念淡薄有關,但也是由于塑料價格不高,導致企業和個人回收意愿不足。
據粗略估算,2014年,我國塑料消費量將達到約1300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消費國。但從我國的人均塑料消費量(46公斤)來看,與發達國家的人均塑料消費約120公斤相比,塑料消費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由于國內塑料需求一直十分旺盛,而國內生產能力又相對不足,導致我國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塑料(超過50%-60%),甚至進口洋垃圾,進行加工回收,以彌補缺口。
在通用塑料制品中,增長較快且最不易回收的主要是塑料包裝和塑料袋。
網購雖然一直被認為是“時尚”、“高效”、“環保”的購物方式,但有調查顯示,網購需要浪費掉多于實體消費幾倍的塑料包裝使用量。我國每年收發快遞總件數在48億件左右,按照每件快遞使用1米長的膠帶進行計算,我國網購包裝每年使用的pvc透明膠帶總長度足以沿赤道繞地球近120圈,每年造成的網購包裝浪費相當驚人。
至于塑料袋。自從2008年我國發布 “禁塑令”,嚴禁商場免費提供塑料袋以來,雖然對塑料袋使用有一定限制作用,但由于價格偏低,消費者仍然容易隨手丟棄,或將之當做垃圾袋。反觀法國,自其2008年立法終止了商場提供方便袋,取而代之塑料手提袋和小型紙袋后,由于其價格“昂貴”(1歐元—2歐元),“禁塑”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據記者實地觀察,在遍布城鄉的農副產品市場中,免費塑料袋仍大行其道,“限塑令”如一紙空文。
在工業塑料方面,汽車用塑料、醫用塑料雖然增長也十分迅速,但我國在這些領域的回收機制也相對完善。
對于我國塑料制品回收率低的問題,于鵬說:“一個根本問題在于,我國的塑料制品的價格難以體現其環保價值,這就難以激發塑料制品使用企業和回收企業的回收積極性。”價格過低一方面“創造了”消費量,另一方面“抑制了”回收率。
環境與能源之殤
自1907年,美籍比利時人列奧·亨德里克·貝克蘭發明了塑料以來,塑料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造福了人類,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大量消耗石油等問題。
塑料制品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主要是因為塑料垃圾往往混合于居民生活垃圾中,難以分離。“居民生活垃圾中40%是包裝物,其中一半左右是塑料制品。”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副會長劉強介紹。在中國,這些難以分離的塑料垃圾最終只能與普通生活垃圾一同埋于地下,這樣做的嚴重后果就是大多數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需要200年左右才能腐爛,而且還會嚴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如果采取焚燒處理方式,則會產生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污染大氣。而進口“洋垃圾”還會帶來病毒污染。
為了對廢棄塑料進行處理,國外將之用于高爐噴吹代替煤、油和焦,用于水泥回轉窯代替煤燒制水泥,以及制成垃圾固形燃料(RDF)用于發電,效果理想。但這些先進的塑料垃圾處理技術在我國發展并不順利。以垃圾固形燃料為例,2004年我國就已經有了第一條生產線,但由于成本過高,一直難以獲得大范圍推廣。
眾所周知,塑料是石油制品。按照制造1噸塑料制品需要消耗3噸石油計算,2012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1.71億噸,其中包含的塑料制品需耗費石油1140萬噸,相當于兩個多年產原油約450萬噸的華北油田。據于鵬分析:“按照塑料制品年產量約6千萬噸計算,如果其中3千萬噸是用回收塑料制作的,就可減少消耗石油約9千萬噸。”這占2013年我國石油消費總量約18%。
眼下,我國正在進行能源價格改革,而能源價格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調節石油進口和石油消費表觀。于鵬介紹道:“我國目前在向內需型經濟轉型,正帶動石油消耗迅速增長。而能源價格改革,力圖通過提價,來逼迫市場自愿節省消耗。從而實現進出口貿易帳平衡。”所以說,塑料消費量大增、回收率低下與能源價格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亟待解決。
替代與價格之憂
經濟學理論認為:“有效控制經常消費品的手段一般有:大力發展其他同質替代品、提高回收利用率和通過價格杠桿調配。”
在發展替代品方面,目前紙袋包裝替代塑料包裝正在推廣,但由于紙制品的性質限制,難以全面替代塑料。而比較常見的環保袋也不一定環保。環保袋的材質有無紡布袋、帆布袋、紙袋、尼龍袋等,其中以無紡布成本最低(僅0.5-3.5元人民幣),一般商家傾向于選擇這種環保袋免費派發。其實,無紡布也是以聚丙烯(PP材質)粒料為原料。國內某環保NGO組織負責人表示,其在自然環境下需90天才能分解,不能定義為環保材料。而的確“環保”的塑料制品又因為其“昂貴”的價格一直得不到大面積推廣。
除了發展替代品之外,于鵬說:“短期內只有通過價格杠桿,才能一方面限制塑料消費,另一方面提高回收率。”
中國石化化工銷售分公司某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我國現行的塑料定價體系是完全市場化的。通常價格的形成主要受兩種因素主導:一是消費拉動,二是成本推動。這些年,塑料的價格隨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以及國內需求的猛增,雖然漲跌互現,但總的趨勢是上漲的。比如,現在回收塑料的價格已經接近或者超過幾年前新塑料的價格。但仍無法徹底釋放塑料的回收價值,也無法阻止塑料需求的迅猛增加。
“只有設置合理的塑料制品價格提升機制,才能矯正人們對塑料制品的消費慣性。”于鵬說:“在提價標準上,除了考慮成本和利潤,還應該把塑料的回收、物流、處理等環保成本考慮在內,并考慮居民的承受能力。”對于北愛爾蘭采取的“塑料袋稅”等稅收調節手段,于鵬分析認為:“這種征稅是顯性的,往往會遭遇阻力,不如價格手段更市場化更靈活。”
當塑料價格上漲后,以飲料企業為例,過去其總強調飲料瓶的各部分塑料材質不同,顏色不同,難以回收。當每個塑料瓶生產價格達到1-2元人民幣時,大型塑料瓶消耗企業必然樂于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回收體系。
于鵬最后還呼吁國家相關機構盡早考量塑料制品的環保成本,“把塑料定價機制和能源價格相掛鉤。從中收取必要的環境費用。塑料價格機制要與回收機制,企業自行回收機制,白色污染物立法機制相配套,這些非常重要。隨著價格的上漲將促進百姓的垃圾分類以及回收的環保意識。”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