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林業行業代表的曝光率越來越高,大的背景是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得到重視,直接原因是霧霾問題關系到每個人的身心健康。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被稱為地球之肺,肺的作用就是新陳代謝、吐故納新,我來自傳統的森林工業企業,但現在的森工企業每天研究和思考的就是如何讓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樹更壯的問題,作為森林經營者主要任務就是讓森林更茂盛,空氣更清新,為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盡力,這是森工企業的使命和責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林業事業發展,我理解這是一個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不斷互動的過程,而全國人大代表就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我們是傳聲筒、是建議箱、也是廣播員。”全國人大代表、吉林森工集團董事長柏廣新對自己的使命有著清晰的認識。
柏廣新的代表意識來自于長達十二年的履職經歷。從2003年開始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他已經連任三屆,提交了100多件議案建議,居林業行業代表之最。 “林業事業深化改革和不斷創新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一個又一個具體問題的過程。如果把林業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比作一個大拼圖,那么我們提交的議案和建議就是每一塊小拼圖,拼著拼著,就看出整體的模樣了。今年,我又帶來了幾塊小‘拼圖。”柏廣新代表生動地形容他提交的議案建議。
非林哺林——生態建設新方向
今年柏廣新提交的建議包括免征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森工企業發展非林非木產業所得稅,并將此資金轉化為育林基金,以及建立稅前提取生態建設基金制度等。以上建議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實現“非林哺林”,建設美麗中國。
非林哺林,顧名思義,就是用非林產業利潤反哺林業,這是吉林森工集團經過近十年時間探索出的一個森林企業經營發展模式。2013年,集團召開職代會和股東代表大會,修改了公司章程,加入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條款:今后每年從所屬非林子公司凈利潤的1%5%提取專項生態建設基金用以反哺林業,補充育林資金不足,專項用于造林、綠化、森林經營管護。當年集團就提取了1194萬元撥給所屬各林業局專項用于管護和培育森林。
“進行生態建設和發展林業事業是需要資金支持的,錢從哪來是一個核心問題。”柏廣新說,森工企業管護和經營森林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從木材銷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育林基金和國家撥付的天保工程資源管護費,但隨著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逐步停止主伐,木材銷售收入的銳減將直接導致育林基金提取減少,培育和經營森林的資金將面臨巨大缺口。如果“十三五”國家停止長白山林區木材主伐,原來從木材收入中提取的3億元育林基金就沒了著落,只能靠國家投入,否則經營管護森林的經費將難以為繼。
“但我們森工人不能坐等國家增加資金投入,自己也要想辦法,非林哺林就是我們的辦法。”柏廣新的底氣來源于吉林森工集團努力進行的產業轉型,改變了既往“獨木支撐”的經營困局,為非林哺林奠定了一定基礎。
“非林哺林”是對森工企業走多元化發展道路、跳出林業發展林業戰略舉措的最好肯定,是森工企業發展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重要創新,不能全靠國家輸血,自己也得造血,這樣的發展模式才是可持續的、富有生命力的。
“我們希望國家能夠支持和鼓勵非林哺林這一做法,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允許稅前提取生態建設基金,我們也更有干勁做好管護和經營好大森林!”柏廣新充滿了期待。
機構升格和考核標準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路線圖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理論成熟和實踐創新的有機統一,生態文明建設也遵循這一規律。”柏廣新說,黨和國家已經在理論上高度肯定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寫入了黨章,這標志著我們黨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理論上更加成熟。理論的成熟同樣需要實踐的創新,解決不了落地問題就只能是空中樓閣、空發議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加強林業部門力量,加大林業投入,并制定正確的量化考核機制,所以這次我提交了3個建議,分別是恢復國家林業部,提高中央財政對林業支出,以及把喬木林公頃蓄積量作為考核政府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核心指標。”
柏廣新解釋說,關于恢復國家林業部的呼聲一直就很高,他12年來就曾11次提交這方面的建議。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不斷加重,這一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必須要及早解決。林業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自成一個系統,同農業在功能、定位、作用、職責各個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不能混為一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加強機構力量,賦予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更大的職權。柏廣新拿出了一組數據:國家林業局管理著45.9億畝林地、8.01億畝濕地、39.3億畝荒漠化土地,全國有專業執法人員20多萬人、近6萬森林公安民警、近2萬森林武警部隊,承擔著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治理荒漠生態系統、保護野生動植物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責,任務十分艱巨。“國家林業局這幾年工作業績非常突出,有能力承擔更重要的責任——全國森林面積達到29.25億畝,森林覆蓋率由建國時的8.6%提高到目前的21.63%,活立木蓄積量達149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9.25億畝,居世界第一位。森林碳匯達到78億噸,年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3萬億元;全國沙化土地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共建立林業自然保護區2407處,面積21.75億畝,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50%的自然濕地;林業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速超過20%,2013年達到4.46萬億元;已確權集體林地27.05億畝,8981萬農戶獲得林地承包經營權,惠及4億多農民。”柏廣新對這些數字如數家珍。
柏廣新對記者說,目前國家對林業投入嚴重不足,2013年對林業的投資僅為418億元,農業是林業的6.7倍,水利是林業的3.4倍。當年農、林、水在國家經費投入上是持平的,目前造成如此大的差距,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國家林業局降格為副部級單位后缺乏足夠的力度和話語權,從而影響了林業建設,后果是很嚴重的。柏廣新強烈建議,要恢復國家林業部,或以國家林業局為主體,組建正部級的國家陸地生態委員會,從制度上加強生態建設的力量。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需要有量化考核指標的,否則就落不了地。經過多年實踐,我認為把喬木林公頃蓄積量作為考核政府生態文明建設核心指標是最合理、最恰當的。”柏廣新介紹說,我國目前的宜林地已經不多,僅有0.57億公頃宜林荒山荒地和0.54公頃的宜林沙荒地,但這些宜林地中,質量好的僅占13%,通過植樹造林增加森林面積進而增加森林蓄積量是很困難的。但通過對森林進行撫育和經營,提高單位面積的森林蓄積量,這個潛力是十分巨大的。以吉林省為例,吉林雖然森林絕對面積同其他東北、內蒙古省區相比很小,但經過省委、省政府多年來堅持不懈培育和經營森林,吉林的森林質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根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吉林省森林喬木每公頃蓄積為116立方米,其中吉林森工集團所轄森林喬木公頃蓄積達到143.68立方米,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新疆和西藏;已經連續34年無重大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累計減少生態災害損失40億元,據專家估算,吉林省森林創造的生態效益和社會價值超過5000億元。
“給金給銀不如給個好制度,制度是管長遠的。如果在政府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量化考核指標中,把喬木林公頃蓄積量作為考核權重最高的一項核心指標,那么就會建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正向激勵機制,發揮正確導向作用。這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組建林業銀行
——林業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今年是柏廣新第四年向大會提交組建中國林業銀行,為林業建設提供金融支持的建議。
“2013年最火的產品是余額寶,大家見證了互聯網和金融碰撞和結合能產生多么強大的合力。其實林業也富有巨大潛力,一旦成立了林業銀行,同金融業深度融合,很多現在困擾林業發展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一樣會迸發出驚人的能量。”柏廣新說,由于林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林區地處偏遠、大多位于欠發達地區,林農收益比較低,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延伸不夠,服務于林業的金融體系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但如果由國有森工企業、基金機構和民營資本共同出資組建中國林業銀行,通過對林權進行流轉和抵押,使林業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資金再造林,整個林業的沉淀資源就徹底盤活了,將極大調動林農和林企造林、營林的積極性,從過去有勁使不上,到不用揚鞭自奮蹄。這一做法也是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改革大力發展銀行等金融業精神的。
生態移民
——實現生態建設和林區群眾共贏發展
“這次我還帶來了一個建議,希望國家能夠在長白山林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這個建議可以看做是國家支持林業棚戶區改造的2.0版。”柏廣新從2008年起就一直提請國家開展林業棚戶區改造,造福廣大林業群眾。國家從2009年開始實施林業棚戶區改造工程,5年來,集團所屬8個林業局通過政府投資、企業墊付、員工自籌等方式總計投入棚戶區改造資金36億元,改造面積382萬平方米,6.4萬戶居民、16.6萬人喜遷新居。棚戶區改造不是簡單在原址重建,而是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使林區群眾從生態脆弱林區異地搬遷到城鎮聚集區,這樣通過異地搬遷,集團所屬林業局增加林地65.3公頃,每年降低9.9萬立方米社會性森林資源消耗。
以吉林森工集團所屬、地處白山市的松江河林業局為例,自2008年來,該局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采取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職工各拿一點的辦法解決建設資金問題,共改造棚戶區63.1萬平方米、10400戶、3.4萬人,全局13個林場合并為5個中心林場,8個林場實現整體搬遷,林區生態移民1832戶全部遷入棚改新居。騰出的土地用于發展林業種植和旅游經濟,使林業資源得到了恢復,經濟得到發展,促進了林區經濟轉型。該局大力發展林下產業,啟動實施“百戶千萬元”工程,給政策、給資金、給技術、給土地,鼓勵生態搬遷戶興辦企業、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了移民職工由單一的工資性收入向工資性收入、創業性收入和資本性收入等多途徑增收的轉變。2012年,全局林下經濟營業收入達到8000萬元,純收入4900萬元,木材生產營業收入比例僅占企業總營業收入的13%,職工人均收入達到5萬元,增長28.2%。
以身處長白山林區腹地的白山市為例,如果對全市林區內國有林場、工礦區、散居戶等環境脆
弱林區的8.2萬戶、19.2萬人有針對性開展移民,將實現生態和民生的雙贏發展:通過生態移民可騰出910平方公里土地用于造林,按照每公頃植樹3000株計算,將新增植樹2.73億株,提高森林覆蓋率5.2個百分點,新增造林面積每年可消耗二氧化碳3327萬噸、釋放氧氣2429萬噸。進行生態
移民的群眾既能聚集到城鎮,大幅提高生活水平
和居住條件,又能減少森工和礦產企業在水、電、
路、汽等公共服務方面的非經營成本,還可騰出7000多公頃宅基地轉化為建設用地,有效化解城鎮化建設用地難題,為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拓
寬了空間。
“我們建議國家在長白山林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并把長白山林區設立為‘生態移民示范試點區,根據初步測算,整個工程需投入1000億元左右,利用5年時間完成。”柏廣新說。
調整森林管護費測算辦法
——優化森林培育經營水平
柏廣新是森林經營的行家里手,一輩子都在同大森林打交道,他有一整套科學培育經營森林的理論,也出版了相關專著。“森林是需要經營的。道理很簡單,就像我們種莊稼,要是不間苗、不選用良種就不會有大的豐收,經營森林和經營莊稼是同樣的道理。森林不能完全靠天然演替,那樣周期太長,必須通過人工促進才能縮短周期、提高質量。我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吉林省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森林長年一棵不動,每年每公頃生長量均為0.84立方米,而鄰近開展森林經營的白河林業局則是它的三倍,達到2.42立方米,”正因為對所轄林區進行了科學管護和經營。在衡量森林質量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喬木公頃蓄積上,吉林森工集團所轄林區達到了143.68立方米,位居全國已開發林區第一。集團森林覆蓋率達到90.8%,活立木總蓄積1.79億立方米,其中紅松、水曲柳、黃波蘿、胡桃楸等珍貴樹種的蓄積量達到7876.7萬立方米,占總蓄積的44.5%。森林年凈增長250萬立方米,已經實現連續34年無重大森林火災。
“我向全國人大提交的加大森林撫育力度的一系列建議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天保二期工程把對中幼林撫育作為重要內容,并完善了森林撫育補貼制度,投資額是天保一期的二倍,有力推動了我國林業事業發展。但現行的國家森林經營政策中有一項規定還需要優化完善,就是關于森林管護費的測算問題。國家投在森林管護經營上的資金要實現效益最大化,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當年為了盡快啟動天保工程,國家林業主管部門按照管護面積為依據來測算撥付森林管護費。天保工程實施十余年來,這種單一考慮森林面積,而沒有把管護難度、公頃蓄積和森林生長量納入測算范疇的管護費測算方式日益顯示出弊端,不利于激發務林人管護和經營森林的積極性,亟待在天保工程中期調整時進行優化。綜合考慮經營森林的各方面因素,我們認為單純按照森林面積撥付管護費不盡合理,只有按森林蓄積撥付管護費才能調動務林人保護森林的積極性,才是合理的。這次我把這個建議也帶到了兩會上,希望得到國家林業主管部門的支持。”談到專業問題,柏廣新娓娓道來。
制定《生態補償法》
——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保障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柏廣新詳細向記者陳說了自十一五規劃以來我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情況,認為我國初步形成了生態補償制度框架。以林業為例,現已建立起了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根據森林法的有關規定,財政部、國家林業局先后出臺了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和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在森林領域率先開展生態補償。其中,國有國家級公益林每畝每年補助5元,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從最初的每畝每年5元提高到2013年的15元。其他的如草原生態補償、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等生態補償制度也在不斷建立。
但現在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對于生態補償問題,國家在政策法規建設上存在缺位,目前我國還沒有生態補償的專門立法,涉及生態補償的法律規定分散在多部法律之中,彼此存在不協調、不一致的問題,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這意味著我國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根本確立,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利益調節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
柏廣新說:“我建議制定出臺《生態補償法》,把各種部門法律、條例和規定統一起來,建立起完善的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生態補償法》的核心要義就是樹立誰占用破壞森林等生態資源誰補償的理念,本著誰占用誰付費,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得益,誰貢獻誰得利的原則,提高對占用森林、排放污染企業補償費的征收力度和標準,并將此筆費用轉移支付給生態保護者,從而真正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利益調節格局。”
“總體而言,我感覺國家應該加快制定《生態補償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我堅信,我們的祖國會越來越昌盛,越來越富饒,我也將一如既往地為民代言,為了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清新、藍天永駐!”柏廣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