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異位急性闌尾炎診治方法研究
楊明
目的 研究異位急性闌尾炎的臨床診治方法。方法 24例異位急性闌尾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入院后均行手術治療, 分析患者預后治療效果。結果 經手術治療后, 本組患者臨床不適癥狀均有所好轉, 術后1例腹腔膿腫, 占4.17%, 2例切口感染, 占8.33%, 1例手術切口愈合延遲, 占4.17%, 經針對性處理后, 患者均痊愈出院。結論 醫生應加強對異位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檢查, 基于其臨床體征、B超檢查等進行病情確診, 必要時可行剖腹探查術確定闌尾位置, 再根據其發病類型行對癥治療,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異位急性闌尾炎;病情診斷;手術
異位急性闌尾炎是常見的臨床疾病, 患者發病期間往往會伴隨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惡心、持續發熱等癥狀, 隨著疾病的嚴重化發展, 可能誘發腹膜炎。不同于急性闌尾炎,異位急性闌尾炎患者發病期間, 闌尾可留置于腹部任何位置,增加了臨床診治的難度。為提高異位急性闌尾炎的預后治療效果, 本文對本院近兩年收治的24例異位急性闌尾炎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分析, 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入本院治療的異位急性闌尾炎患者24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15例,女9例, 年齡14~56歲, 平均年齡(35.62±3.09)歲。臨床癥狀:24例伴隨轉移性腹部疼痛, 16例惡心, 11例持續發熱, 5例腹瀉, 12例尿急、尿頻, 1例黃疸。
1.2 臨床診斷 ①臨床體征檢查。患者入院后應先加強對其生命體征的觀察,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轉移性腹部疼痛癥狀以及疼痛的間隔時間, 測量體溫, 了解患者是否伴隨出現持續發熱癥狀, 并記錄其胃腸反應的表現;②血常規檢測。靜脈采血后行血常規檢查, 觀察患者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的變化情況, 若均呈明顯上升趨勢, 提示存在炎癥反應;③B超檢查。排除其他急腹癥后, 根據B超檢查資料觀察患者的闌尾位置, 若存在異常, 即可進行病情確診;若影像資料中未顯示出闌尾, 可行剖腹探查術進行病情確診。
1.3 臨床治療 本組24例患者15例經B超確診, 9例經剖腹探查術確診。10例患者闌尾位于盲腸外側, 行游離側后腹膜術治療, 5例患者闌尾位于腹膜后位, 行后腹膜切開術治療, 9例患者闌尾位于盲腸下側, 行粘連剝脫術治療。
經手術治療后, 本組患者臨床不適癥狀均有所好轉, 術后1例腹腔膿腫, 占4.17%, 2例切口感染, 占8.33%, 1例手術切口愈合延遲, 占4.17%, 經針對性處理后, 患者均痊愈出院。
正常情況下, 闌尾一般位于右髂窩內部, 然而受到胚胎異常的影響、中腸未完全旋轉等因素的影響, 闌尾尾部往往會處于游離位置, 容易誘發異位急性闌尾炎癥狀[1]。臨床研究表明, 患者發病期間往往會伴隨出現轉移性腹部疼、壓痛、尿頻、嘔吐、肩部放射性疼痛等癥狀。有學者指出, 異位急性闌尾炎患者發病期間, 臨床體征較為復雜, 與婦科疾病、泌尿科疾病癥狀相似, 容易出現誤診的現象, 進而對患者的預后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此, 急腹癥癥狀患者入院后, 應先對其進行全面檢查, 排除其他急腹癥癥狀后, 再結合臨床體征、血常規檢查、B超影像資料進行確診, 對于病情無法確診的患者, 可行剖腹探查術檢查。該方式不僅能夠降低異位急性闌尾炎的漏診、誤診率, 還有利于醫生確定臨床診療方案, 提高預后治療效果。
臨床研究表明, 手術是治療異位急性闌尾炎的常用方式。因此, 患者病情確診后應及時行手術治療, 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2]。不同于常規闌尾炎, 異位急性闌尾炎患者闌尾位置具有不確定性, 醫生行手術治療期間, 可先確定升結腸的位置, 再尋找闌尾。術中動作應輕柔, 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經手術治療后, 本組患者臨床不適癥狀均有所好轉, 術后1例腹腔膿腫, 占4.17%, 2例切口感染, 占8.33%, 1例手術切口愈合延遲, 占4.17%,經針對性處理后, 患者均痊愈出院。有學者指出, 異位急性闌尾炎患者病情確診后, 應根據其闌尾的位置行針對性治療,能夠提高手術成功率[3], 本研究結果與其相符。
綜上所述, 異位急性闌尾炎患者入院后及時進行全面檢查, 待病情確診后及時根據其發病情況行對癥治療, 不僅能夠提高手術成功率, 還能夠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
[1] 楊斌,康曉娟,李剛.66例小兒急性闌尾炎的診治體會.內蒙古中醫藥, 2011(16):28-29.
[2] 朱朝軍.基層醫院異位急性闌尾炎診治方法.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29):322-323.
[3] 萬紫旭,孟杰,張揚.異位闌尾炎24例臨床誤診分析.河北醫學, 2013, 19(6):939-941.
2014-07-10]
266223 即墨市劉家莊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