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軍
新生兒肺炎臨床影像學檢驗特點分析
王正軍
目的 探討新生兒肺炎的影像學特征。方法 46例新生兒肺炎患兒的CT、胸X線平片以及臨床資料。結果 X線檢查主要表現為肺紋理異常、點狀或片狀密度增高影等, 部分合并肺部或支氣管充氣征、局部肺不張等;CT主要表現為斑片狀高密度影, 病灶中心密度較周圍密度明顯增高, 且邊緣較為模糊, 同時存在肺不張以及局限性肺氣腫等。X線診斷準確率為67.4%, 低于CT檢查的8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X線平片與CT檢查對新生兒肺炎具有一定的特異性表現, 兩種方法聯合應用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新生兒肺炎;X線;胸部CT;臨床特征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 同時也是導致新生兒死亡最主要的原因[1]。早期準確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改善臨床預后的關鍵。本研究回顧分析了46例新生兒肺炎的臨床以及影像學資料, 旨在提高臨床對本病的認識和診斷治療水平,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 本院收治的新生兒肺炎46例, 其中, 男33例, 女13例, 16例為胎齡足月兒, 27例為早產兒, 3例為過期兒。新生兒Apgar評分:13例<6分, 25例在6~8分之間, 8例>8分。19例出生體重≥2500 g, 23例為低體重兒(1500~2500 g之間), 4例為極低體重兒(≤1500 g)。按照出生時間分為早期組(出生0~7 d, 29例)和晚期組(出生8~28 d, 17例)。
1.2 方法 觀察并記錄患兒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入院時以及出院前均接受胸X線片以及CT檢查。患兒取仰臥位, 拍攝胸正位以及側位X線片, 應用CR數字化胸片檢查, 球管距離為100 cm, 投照條件為2.3~3.6 mAs以及48~52kV, 進行短時間投照。檢查時注意維持患兒的配合度, 以提高照片質量及清晰度。胸CT檢查采用GE Prospeed AI螺旋CT進行檢查, 層厚為5 mm, 層間距為5 mm, 予以低劑量掃描, 在檢查前按照10.5 ml/kg的劑量經直腸予以10%的水合氯醛進行鎮靜。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 以率(%)表示計數資料, 經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表現 新生兒肺炎主要表現為進食減少、呼吸困難、反應低下以及肺部濕羅音等, 見表1。

表1 新生兒肺炎臨床表現[n(%)]
2.2 影像學表現 X線表現:早期組患兒中, 23例肺紋理異常, 14例點狀密度增高影, 4例片狀密度增高影, 5例肺部充氣征, 2例支氣管充氣征, 1例局部肺不張。晚期組中4例肺紋理異常, 4例點狀密度 增高影, 8例片狀密度增高影, 6例肺部充氣征, 4例支氣管充氣征, 未見肺不張。X線診斷與臨床診斷符合率為67.4%(31/46)。
CT表現:主要表現為斑片狀高密度影, 病灶中心密度較周圍密度明顯增高, 且邊緣較為模糊, 同時存在肺不張以及局限性肺氣腫, 7例合并肺實變。診斷符合率為87.0%(40/46)。
CT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X線診斷準確率,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新生兒由于臟器功能尚未發育成熟, 肺部含血量較多而含氣量較少, 極易發生肺炎, 尤其是早產、低出生體重兒更容易罹患肺炎[2]。新生兒肺炎多缺乏典型臨床癥狀, 且日齡越小, 其癥狀及體征越不明顯。本研究資料顯示, 早期新生兒肺炎主要表現為進食減少、呼吸困難、反應低下、肺部濕啰音、體溫不升以及口周青紫等。晚期新生兒肺炎則主要表現為進食減少、呼吸困難、反應低下、肺部濕啰音、口吐白沫、口周青紫、發熱以及吸氣三凹征等, 且這些癥狀隨著日齡的增加有所增多。故在臨床診斷中, 一旦發現新生兒出現進食減少、口吐白沫、精神狀態不良、口周青紫以及呼吸不規則等癥狀時, 應警惕肺炎, 應及早進行CT以及胸X線片檢查。
綜上所述, 新生兒肺炎多見于早產兒以及低出生體重兒,強化圍產期保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早期密切觀察新生兒的臨床表現, 并實施予以X線片檢查配合CT檢查, 有利于早期準確診斷并積極治療新生兒肺炎, 改善臨床預后。
[1] 姜志英.新生兒肺炎臨床影像學特點及X線平片影像診斷研究.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 7(5):45.
[2] 楊建樹.新生兒肺炎130例X線診斷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28):114.
2014-04-15]
461000 許昌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