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杰
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護理探討
張東杰
目的 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狀況的改善情況。方法 74例腦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每組各37例。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干預,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 觀察兩組患者的抑郁情況。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HAMD評分和BI評分分別為(14.26±2.68)分、(71.06±10.68)分, 對照組護理后HAMD評分和BI評分分別為(19.86±3.55)分、(51.26±10.0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加強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 能夠有效改善其抑郁癥狀, 值得推廣使用。
腦卒中;抑郁癥;心理護理;護理方法
作者對醫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腦卒中后抑郁的患者病歷資料進行分析, 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抽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腦卒中后抑郁的患者74例, 對患者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臨床診斷標準;②符合抑郁癥的臨床診斷標準;③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④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組研究。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史;②未完成治療周期;③復發性腦卒中患者。將本組74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37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6例, 年齡為43~74歲,平均年齡為(59.61±3.05)歲, 對照組37例患者中, 男23例,女14例, 年齡為45~73歲, 平均年齡為(58.22±3.17)歲。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即針對患者的原發疾病的發展情況, 取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 并加強用藥觀察, 了解其是否不良用藥情況, 并行針對性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心理護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HAMD評分標準對患者抑郁狀況進行評價;②采用BI相關評分標準評價日常活動能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表1中相關數據, 觀察組護理后HAMD評分和BI評分分別為(14.26±2.68)分、(71.06±10.68)分, 對照組護理后HAMD評分和BI評分分別為(19.86±3.55)分、(51.26±10.0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后兩組患者臨床觀察指標比較( x-±s, 分)
相關研究表明,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疾病, 具有致死率高、復發率高等特點[1]。受到原發疾病以及不良預后情況影響, 很多患者可能出現抑郁的現象, 該癥狀會嚴重影響腦卒中的臨床治療, 還可能出現死亡的現象。針對該現象, 作者認為必須加強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 促使其以樂觀的心態配合臨床治療。
3.1 主動與患者溝通 患者入院治療期間, 受到原發疾病和陌生環境的影響, 可能導致其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消極心理[2]。對此, 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 了解其心理狀態以及影響因素, 再進行針對性護理。護理期間可以通過向其介紹醫院環境、自我介紹等方式, 增加其對醫院周圍環境的了解, 緩解其消極心理。
3.2 認真傾聽患者的訴求 腦卒中疾病具有發病中的特點,且該疾病的致死率極高, 臨床治療期間, 很多患者可能擔心治療期間出現不良預后, 容易產生抑郁、焦慮的心理。當患者主訴不適癥狀時, 護理人員應耐心傾聽其訴求, 盡量站在患者的角度進行安撫。
3.3 殘疾后的心理護理 當患者出現殘疾癥狀后, 可能會出現絕望的心理, 部分患者還會因此放棄治療。此時, 護理人員應加強對其心理狀況的觀察, 指導患者自己進行簡單的活動, 并肯定其行為, 該方式能夠滿足患者的成就感[3]。同時,加強對患者家屬的護理, 囑咐其多入院陪伴患者, 耐心勸導并輔助患者進行功能訓練, 促使其以樂觀的心態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對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 加強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改善其消極心理, 提高其預后治療質量, 值得推廣使用。
[1] 蔣瑋, 李亞梅.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響.現代醫藥衛生, 2011, 27(15):2280-2282.
[2] 馮軍, 曹俊杰, 王芳.全程心理護理在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應用與效果.護理管理雜志, 2011, 11(07):514-515.
[3] 陳爽, 黃婷, 饒曉翠.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復的影響分析.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0, 9(16):1236-1237.
2014-04-16]
136000 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