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衛 徐倩祥
(1高青縣唐坊鎮第一小學;2高青縣第四中學,山東 高青 256300)
教師只有在認真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像重視課堂教學那樣,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才能鞏固和發展課堂教育成果,使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擴大知識面,提高自學能力和寫作水平,同時提高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開展課外閱讀可以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課外閱讀訓練進行得越早對學生的影響就越深遠。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為完成語文課程標準賦予的使命,下面我談談怎樣結合語文課堂教學開展課外閱讀。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課外閱讀指導要從“興趣”入手。只有當學生樹立了強烈的課外閱讀意識,才能積極主動地閱讀課外書籍。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除了講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外,還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特點,進行啟發誘導,使他們對閱讀感興趣。具體做法如下。
(一)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簡介與所學課文有關的文章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閱讀的欲望,然后利用故事中那些感人、精彩的情節設置懸念,讓學生產生尋根問底的好奇心。比如講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童話故事時,到最精彩時就停下來,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網上查找或到圖書室借閱。這時候閱讀是認真的、有效率的,閱讀過程是愉快的。
(二)教師要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與課文有聯系的課外讀物,加強課內與課外的聯系,做到讀有所思、學有所得。在課堂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經常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課外學到的知識,解答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我提問:“蝙蝠夜間飛行,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蜜蜂是你們比較熟悉的小昆蟲,你們知道它靠什么認路的嗎?”有位同學說:“蜜蜂是根據氣味認路的。”我問他是怎樣知道的。他說是在課外書上看到的。我及時表揚了他,并號召同學向他學習。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引導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學習了《草船借箭》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學習了《景陽岡》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等等。學生閱讀量不斷增加,閱讀能力不斷提高,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高漲。
(三)利用班級活動引導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利用閱讀課組織讀書筆記展評會、讀書故事會、演講比賽等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通過課外閱讀所獲得的新信息,教師給予其積極的評價,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養成閱讀習慣。閱讀中,他們讀到了性格迥異人物、怪異荒誕的故事,獲得了新鮮感和滿足感,逐漸產生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學生積極閱讀的欲望強烈。我適當地介紹一些符合他們認知水平的讀物,如《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吹牛大王歷險記》、《哈利·波特》、《淘氣包馬小跳》、《雷鋒》、《十萬個為什么》等,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有選擇地閱讀,提高閱讀積極性。
(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向課外延伸,拓寬視野。小學生課外閱讀與課堂閱讀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是提高小學生語言水平的兩條平行線,兩者相互促進,互為補充。教師要把落實語文課內重點訓練作為“點”,把優秀課外讀物作為閱讀訓練的“面”,以此構建“以點帶面”的閱讀教學全過程,擴大課外閱讀面,這是連接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紐帶和橋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閱讀活動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對于提高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營造課外閱讀氛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完《長征》(魯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一課,我及時介紹《紅軍不怕遠征難》;教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魯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一課,介紹《魯迅先生的故事》。除了語文課堂教學外,我還結合品德教育課、常識課的有關內容,介紹大量的科普讀物作為語文閱讀課的補充,讓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主動找書認真閱讀。不少學生還自發地把家里的圖書拿到學校供大家閱讀。
(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要做到有計劃有重點,還要做到廣與精相結合。在教學活動中,一方面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各種有益的書,另一方面要求重點讀好與課文密切配合的適合各年齡段特點的課外讀物。推薦的課外讀物要符合學生的興趣點,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這是開發課外閱讀的源頭活水,如《小學語文報》《小學生報》《作文報》等,引導學生閱讀。這樣既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和寫法,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調動了閱讀積極性。
另外,學生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齡特征,小學生一般都好奇心強、好表現,比較渴望冒險、刺激、神秘、勇敢的人物等,我利用課外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掌握閱讀要領。指導學生讀懂一句話、讀懂一段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內容,密切聯系課堂,循序漸進地向課外閱讀延伸。
如對文藝書籍,要求學生了解全書的主要內容和故事的發展,有的還可以對書中的主人公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短小精悍的記敘文,要求他們運用講讀課學到的閱讀知識和方法,像學習獨立閱讀課文那樣,仔細閱讀,認真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文章的表達形式,摘抄優美詞句,寫些心得體會。為了方便學生自記自讀,隨讀隨記,要求每個學生都準備一本讀書筆記。記的主要內容有讀書時間、書名、作者,有學會的生字、學會的詞語、學會的精彩語句,還有主要內容、句段賞析、心靈感悟等。每周上交一次,做到有指導,有督促,有檢查,有評比。
學生課外閱讀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首先,我利用家長會、家訪、家校通等形式,讓家長了解開展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為孩子提供可進行課外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準備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有益書籍。其次,充分發揮家長在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中的指導作用,讓家長節假日帶孩子到書店、圖書館看書,家長帶頭每天堅持看書為孩子做榜樣,通過親子合作閱讀、相互交流討論,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獲,感受到課外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與快樂,營造和諧、合作的課外閱讀氛圍,保證語文課外閱讀的順利進行。
教師在閱讀課上不僅要傳授閱讀知識、教會閱讀方法,更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認真讀書的習慣、積極動腦思考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質疑問疑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愛護書報的習慣、用眼衛生的習慣等。這些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不但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有所幫助,而且對課內教學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課外閱讀的指導著力于課外其實受益于課內,課外閱讀訓練給孩子們埋下了學好語文的種子,對孩子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隨著學生閱讀興趣逐漸濃厚,閱讀能力不斷增強,閱讀質量逐漸提高,閱讀面逐漸拓寬,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斷提高,語文素養也逐漸提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小學生課外閱讀與課堂閱讀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是提高小學生語言水平的關鍵。堅持課堂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堅持課外閱讀的興趣性、指導性、循序漸進性原則,就能使閱讀教學結出豐碩的成果,為學生實現終身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學語文教科書.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