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榮森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從詞義看,“過渡”指的是事情或事物由一個階段逐漸發展而轉入另一個階段,教學中的過渡則指教學過程由上一個教學環節向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切換,或者教學內容由前一部分的內容向后一部分內容的轉換。過渡環節可以使相對散亂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環節有效地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整體。重視思想品德課堂過渡環節的設計,有利于使整節課教學過程流暢自然,內容結構邏輯清晰,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教學環節一般分為課前檢查、課前導入、新課講授、課堂小結等幾個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教學所針對的內容與重點不盡相同。因此,在由上一環節切換到下一環節時,為了使學生適應教學節奏,教學重點及方向的變化,通常需要設置適當的過渡,幫助學生及時、順利地進入到另一環節的學習。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規定思想品德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教學目標不僅是教會學生“是什么”,還需要引導學生知道“為什么”,并且學會“如何做”,所以在教材中會有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內容出現。這些內容因為編寫的原因會出現語句和段落上的中斷現象,學生會較難接受和理解,產生教學內容的傳遞性障礙。除此之外,為了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教材同一課、同一框,甚至是同一目的編寫上會出現前后內容相似,需要學生加以區分,或者前后內容相反需要學生辨別的內容,這些情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學生的思維,成為教學難點,設計有效的過渡環節可以促進教學活動順暢進行。
一節完整的思想品德課包括講解、提問、練習、釋疑等,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當教學由講解轉入提問或練習時,學生經常無法及時跟上教師的節奏,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教師已經提出了問題。而當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需要解釋除疑的時候,有的學生還留在自己及同學們的疑問中無法跳脫出來,從而錯失接受新知識的好時機。這時,如果能在“任務”變化時加入一個精巧的過渡,就會留給學生緩沖的時間。
語言是教學中永不可缺的交流工具,設計簡單精練的過渡語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把教學中各個部分的內容串聯成一個整體,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接受新知識。
利用語言過渡的方法需要視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而定,可以選擇自然過渡的語句,也可以采用鋪墊式,或者轉折式的過渡等。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學期第一課第二框《創建新集體》這一節內容時,在導入環節中我先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大家進入新集體也有十幾天時間了,大家對我們班集體是什么感覺,有什么新期待呢?同學們對這個問題反應非常熱烈,積極發表意見。接下來新課講授的重點是幫同學們找出創建新集體的方法,從講授內容上看,前一環節是后一環節的鋪墊。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把剛才同學們的新期待寫在黑板上,之后針對這些“期待”,我問道:“同學們,大家能不能開動腦筋,想想我們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把這些期待變為現實?”由此順利實現由“課前導入”環節到“新課講授”環節的過渡。
再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二框《感悟青春》中,我先請學生相互交流青春期成長的各種煩惱,但是該部分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心理上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這兩部分內容前后差別較大,我設計了這樣有轉折意味的過渡語:“雖然青春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小小的煩惱,但是青春期的到來也給了我們別的年齡階段沒有的優勢。”從而順利過渡到“青春暢想”這一教學內容。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我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如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框《發掘自己的潛能》時,第一目的重點內容是“特長與潛能的關系”,如果采用平鋪直敘的講授直接從“潛能的種類”跳轉到“潛能與特長的關系”,學生會感覺很突兀,部分學生甚至不能跟上教師的節奏,對教師的講授不知所云。于是,為了順利引出“潛能與特長的關系”這一知識點,我設計了一場小辯論——小麗認為,潛能表現為特長,潛能就是特長,潛能等于特長。小敏認為,潛能表現為特長,但是潛能不等于特長。同學們,你贊同誰的觀點呢?利用此辯論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師生雙方積極互動,水到渠成,過渡自然。
教學資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想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參與教學活動,必須積極開發新穎有趣、深刻現實的教學資源,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酵母”,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現今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如故事、圖片、漫畫、歌曲、視頻等豐富的素材為我們設計過渡環節提供了良好的媒介與契機。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完重點內容時,需要學生及時反饋,反饋形式最常見的就是練習。對于活潑好動的初中學生來說,以形式新穎的教學資源為載體設計的過渡環節可以使他們耳目一新,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順利從接收信息狀態轉為輸出信息狀態。
譬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二框《對不良誘惑說“不”》時,講完抗拒誘惑的方法之后,我趁熱打鐵加上一個小練習,看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于是,我播放了一個視頻短劇《一個追星族的生活》,內容是一個中學生因為追星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出現了很多煩惱。短劇播完之后,我提出了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幫助這位苦惱的學生走出困境吧!”利用新穎有趣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轉移學生注意力,順利實現了由講授到練習的過渡。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設計并處理好過渡環節,幫助學生順利地把注意力從一個對象轉到另一個對象中,會使教學過程緊湊流暢,張弛有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思想品德課過渡環節的設計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過渡環節的設置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是必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節思想品德課都要設置過渡環節,更不意味著過渡環節越多越好。過多的教學環節會使課堂有嘩眾取寵之嫌,也會使課堂拖沓累贅,缺乏重點,浪費有效的教學時間。因此,過渡環節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教學目標的需要設置,使之切實起到承上啟下,聯結前后教學內容的作用。
利用教學語言變換教學手段、豐富教學資源是設計過渡環節的幾種不同手段,在實際教學中,過渡環節的設計切忌生搬硬套,而要根據當時學生接受狀態和程度及其他教學環節的進行情況靈活選擇,既可以獨立運用某一種,又可以組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彰顯過渡環節的魅力。
思想品德課的任何一個教學環節都不是盲目進行的,而要為明確的教學目標服務,過渡環節也不例外。在利用過渡環節時,首先要明確為什么采用“過渡”環節,這個過渡環節應如何設置才能達到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觀樹立的目的,不能只是為過渡而過渡。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鮮活的、多變的,要想自如地運用過渡環節,使思想品德課堂充滿生氣,流暢自然,就必須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勤于探索。這樣,我們才能開啟學生的智慧、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的共鳴,發揮過渡環節的應有作用。
[1]閆新波.德育課程教學過渡環節的基本原則與實踐[J].洛陽大學學報,2003(9).
[2]周慶元,歐陽芬.做專業的教師——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楊九俊.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