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亂局誰之過
世事紛擾,讓人目不暇接,利比亞沙海之中的連綿戰火幾乎難以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直到7月26日,美國外交官們在重兵掩護下,從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撤出,人們才突然發現,如今的利比亞已經變成了索馬里,美國不但不想管,而且是跑得最快的。
美國之所以在撤退中“身先士卒”,是因為在推翻卡扎菲的過程中他們就拖泥帶水,后期主要被英、法拖著走;而2012年使館被襲擊、史蒂文斯大使遇害,更讓奧巴馬政府擺出一副“鄭重撤離”“安全第一”的姿態。
英、法是當年推翻卡扎菲時,國際干預的主力和推手,但法國當時主政的薩科齊業已下臺,奧朗德政府猶豫再三,也還是放下前任的包袱“該撤就撤”。而英國仍是當年主戰的卡梅倫執政,正如《衛報》所評論的,如果英國也跟著撤,就會顯得很沒面子,因此雖然部分英國使館人員和僑民隨著法國撤離隊伍悄悄離開,但大使館還開著。
和2011年3萬余人的利比亞大撤僑相比,此次中方更加高效,對利比亞境內的1200多名中國人,采取了借助友好國家幫忙的辦法。通過大使館的協調,突尼斯和希臘都給予中國工人優先待遇,甚至惹得一些外國人眼紅。截至8月4日,共有878名中國人撤出利比亞。目前在的黎波里以東200公里處的兩座鋼廠還有264名中國務工人員,他們將在米蘇拉塔機場陸續乘坐飛機撤出利比亞。
《每日電訊報》質問,西方曾答應幫助利比亞改變命運,如今卻留下個爛攤子一走了之,什么時候才打算回來?這一問,成了空谷回響。
三年前,卡扎菲被反對派虐殺,開啟了利比亞的“后卡扎菲時代”。當時西方政、學、媒體界處處彌漫著對利比亞未來的樂觀情緒,諸多觀點認為這個人口僅600萬、石油儲量高達415億桶的小國在擺脫卡扎菲統治后,將迅速變成又一個迪拜。但事與愿違,后卡時代的利比亞,生靈涂炭,已經到了全面內戰的邊緣。
宗教勢力和世俗勢力之爭,是利比亞問題的核心。兩派不僅就權力和地盤展開激烈爭奪,而且就未來應該建設一個世俗國家還是伊斯蘭國家存在重大分歧。2012年7月選舉產生的利比亞國民議會被宗教勢力主導,同年10月世俗勢力的代表人物扎伊丹出任利比亞臨時政府總理一職,雙方實現了微妙的權力平衡。
但在兩派勢力隨后的交手中,宗教勢力“三連敗”。今年5月16日,世俗勢力代表人物、退役將領哈夫塔爾以反恐為名在東部城市班加西對伊斯蘭民兵武裝實施打擊;6月9日,宗教勢力支持的總理人選馬蒂格被利比亞最高法院裁定當選無效;6月25日,宗教勢力在新一屆議會選舉中又遭遇慘敗。
宗教勢力在選票上沒優勢,索性點齊人馬,和世俗派的民兵真刀真槍玩起命來。米蘇拉塔、津坦兩大民兵武裝分屬宗教、世俗兩大陣營,軍事實力平分秋色。7月中旬開始,兩大武裝就首都的黎波里的控制權展開激烈廝殺,暴力沖突持續升級,迄今已造成至少97人死亡、400多人受傷。
如今利比亞已被“槍桿子”分為三個對立的政治“極”:自由派的“國家力量聯盟”,原教旨穆斯林兄弟會背景的“正義與建設黨”,和極端原教旨的“安薩爾陣線”。而部落和地域間的矛盾更是錯綜復雜,號稱“中立”的政府軍在各派混戰中尷尬圖存。
如此亂象,西方難辭其咎。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后,西方國家很快就撒手不管,對戰后利比亞的重建不聞不問,沒能幫助利比亞重建有一定控制力的中央政府,更沒能幫助利比亞重建強有力的正規軍和警察體系。截至目前,也尚無國家或國際組織表態要斡旋利比亞兩派民兵武裝之間的沖突。沒有人知道,利比亞的民兵武裝沖突還會持續多久,看不到盡頭的沖突、流血與仇恨,彰顯了“阿拉伯變局”背后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
阿基諾 不謀求連任
菲律賓總統府8月3日公開表示,菲總統阿基諾在完成剩下的兩年任期后不會再尋求連任。菲律賓憲法明文規定,總統任期6年,不得競選連任。不過,據稱有一些菲律賓網民在互聯網上呼吁阿基諾連任,菲總統府新聞部長強調,這些留言只是一些民眾在自發地表達情緒,菲總統府并未插手。
安倍 車隊車禍未受傷
8月1日下午,正在巴西訪問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車隊遭遇車禍,日本職員乘坐的3輛車在圣保羅市連環相撞,造成日本外務省和首相官邸共有12名職員受輕傷。但安倍和夫人昭惠所乘車輛未卷入事故,安倍本人也沒有受傷。
小布什 闖蕩文壇為父寫書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自2009年卸任后就淡出公眾視野,潛心繪畫和寫作。今年4月,他曾舉辦個人畫展在美國引起不錯反響。7月30日,美國皇冠出版社宣布,小布什要再次闖蕩文壇,為他的父親——第41任美國總統老布什寫傳記,該書將于今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