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躍文
你還會哭嗎
◎ 王躍文

有位西方人類學家研究發現,現代人正逐漸喪失三大本能:出汗、打噴嚏和放屁。看了這個研究結果,有人也許會發笑,可這絕非兒戲。
我最近忽發杞人之憂,擔心哭泣也許會是人類正在失去的第四大本能。有一年,家鄉暴發大洪水,良田萬頃頓成澤國,無數百姓家園被毀。目睹災民慘狀,一位縣長禁不住苦淚長流。一位當地作家在他的報告文學中寫到了這位縣長的哭泣,讀之叫人不無唏噓。可是,居然有人嘲笑道,他哭什么?哭有什么用?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人性的真誠和善良被人漠視和責難。我的家鄉是屈原曾經長歌當哭的流放地,那里文氣很重,浪漫的文化人都愿意相信這是繼承了屈子遺風,但屈子之風卻絕不是輕飄飄的浪漫二字,我印象中的屈原總是雙眼飽含淚水:“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幾年前,我參加過一個學習班。一位教授在講臺上痛陳官場腐敗種種,竟不能自已,失聲痛哭。全場驚愕,面面相覷,似乎這位教授的哭泣好沒來由。這個學習班是培養后備干部的,在這里學習的這些人只要學會點著頭微笑,過不了幾年就會飛黃騰達。這其中的異類——我最終躲進書房成一統,多半因為我在很多情形下笑不起來。我懷疑自己的淚腺太發達了,耳聞目睹很多事情,總是想哭,可我不敢讓眼淚流出來,往往仰天搖頭,聽憑一種酸楚的感覺順著鼻腔和喉嚨落到肚子里去。現實的生存空間其實是容不得你想哭就哭的,別人會說你懦弱、幼稚,或干脆說你有毛病。
我曾經同幾位作家朋友去湘西鳳凰看望沈從文先生。說“看望”而不是吊唁,是因為在我心里,沈先生是永遠活著的,因此我不愿說是去拜謁一位已經作古的人。我們先看了沈先生故居,然后去了他的墓地。在故居,凝視著那些我早就熟識了的照片,真覺宛如天人。墓志銘是黃永玉先生書寫的,選的是沈先生自己作品中的一句話:“一個士兵,如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人都只可能有一種命運,昨日是因,今日是果。因因果果,有果有因。正如沈先生所言:“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
沈先生無意間為自己寫下了墓志銘,道盡了人生的大頓悟。最后讓我想哭泣的是張兆和女士的《后記》碑刻。作為夫人,她懂得沈從文一輩子的喜怒哀樂,卻并不完全了解他。直到斯人已逝,她說,總算了解他了,卻一切都晚了。其實,豈止夫人不完全了解沈先生,整個民族和國家都曾漠視了他!夫人說,沈先生“斯人可貴”,平平實實四個字,讓我感悟良久。作家們湊到一起,本是很熱鬧的,可到了沈先生的墓前,大家都沉默了。讀著張兆和女士的那些文字,我心頭酸楚難禁,可只得強忍著,直到眼睛發痛。離開墓地,上了車,我才猛然意識到,作家們都沒有說話。
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竟需要為自己的真誠和善良感到羞愧?竟需要掩飾自己純真的靈性?是否終究有一天,你我都不會哭泣?
(摘自《時代郵刊》2013年第11期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