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娟 黎丹鳳 張進安
(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yī)院內分泌科,上海 201508)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是導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對DR的治療手段較為有限,因此,認識DR的危險因素并早期預防DR十分重要。本研究納入我院內分泌科糖尿病患者253例,初步探討DR的相關危險因素。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2013年8月在我院內分泌科住院且行眼底檢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253例,其中男性139例,女性114例;年齡17~95歲,平均年齡(58.57±14.31)歲;病程1~30年,平均病程(7.49±7.2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 1999年的糖尿病診斷標準,DR的診斷及分期依據(jù)1984年眼科學會第三次全國眼科學術會議制定的《DR分期標準》,分為單純期與增殖期,且排除了高血壓、青光眼、眼外傷等疾病引起的眼病病變,共77例DR患者,其中單純期DR 65例、增殖期DR 1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收集年齡、病程、吸煙史、身高、體質量、血壓、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資料;采用氧化酶比色法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xiàn)BG),采用反相陽離子交換層析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采用GPO-PAP法檢測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采用均相酶比色法檢測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采用Lucica GA-L法檢測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采用化學測定法檢測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采用散射比濁法檢測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MA),采用酶比濁法檢測尿肌酐(urine creatinine,UCr),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空腹胰島素。所有患者均由眼科醫(yī)師通過眼底鏡和眼底照相機進行眼底檢查。

2.1 DR組與非DR組一般資料及臨床指標的比較 253例糖尿病患者中DR 77例(30.43%)。兩組年齡、病程、收縮壓、尿微量白蛋白及其尿肌酐的比值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DR組與非DR組性別、吸煙史比較 (n,%)

表2 DR組與非DR組一般資料及臨床指標比較
2.2 Logistic回歸分析DR的危險因素 將DR作為因變量,將吸煙、性別、BMI、病程、血糖、血脂、血壓、HbA1c、GA、U-MA、U-MA/UCr、空腹胰島素等因素納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糖尿病病程是DR的獨立危險因素(OR=1.191,P<0.005)。
2.3 單純期DR與增殖期DR的比較 77例DR患者中,單純期DR 65例,增殖期DR 12例,對單純期DR和增殖期DR患者的BMI、病程、血糖、血脂、血壓、HbA1c、GA、U-MA、U-MA/UCr、空腹胰島素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膽固醇、U-MA/UCr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單純期DR與增殖期DR比較
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近些年來,國外報道DR的患病率為15.3%~35.5%[1];國內報道DR的患病率為26.35%,其中單純期DR為21.26%,增殖期DR為5.09%[2]。本研究中DR的患病率為30.43%,單純期DR為4.74%,與上述研究基本一致。
本研究顯示,糖尿病病程是DR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張丹等[3]的報告一致,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DR的患病率隨著病程的延長而逐漸增加[4]。
很多研究[2, 5]顯示,血糖水平和DR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高血糖引起機體蛋白質非酶糖化,所形成的糖基化終產物大量堆積,這是導致DR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但是,本研究未得到類似結論,可能原因為GA及HbA1c等指標僅能反映近期內血糖的控制情況,無法得知入組糖尿病患者既往長期病程中的血糖控制情況。
研究[5]顯示,收縮壓每升高10 mmHg, DR的危險增加11%。本研究顯示DR組的收縮壓比非DR組高,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機制可能是高血壓造成血管內皮損傷,使血小板易于附著,引起血栓的形成,從而造成組織的缺氧和新生血管的形成[6]。
微量白蛋白尿往往是糖尿病微血管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DR與糖尿病腎病關系密切,有著共同的形態(tài)學基礎,兩者往往呈平行的關系。研究[7-8]顯示,隨著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的增加,DR的患病率也逐漸增加。本研究亦發(fā)現(xiàn),DR患者的U-MA、U-MA/UCr明顯高于非DR患者,且增殖期視網膜病變U-MA、U-MA/UCr明顯高于非增殖期患者,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DR組和非DR組之間的血脂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增殖期病變的患者血膽固醇高于單純期病變,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應加強糖尿病教育,積極控制血壓、血脂、U-MA等指標,定期觀察眼底,積極開展二級預防,避免和延緩DR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Wong TY,Cheung N,Tay WT,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the Singapore Malay Eye Study[J]. Opthalmology,2008,115(11):1869-1875.
[2]徐德華,劉文黎,郝麗.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9,23(4):412-414.
[3]張丹,歐陽金芝. 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J]. 臨床內科雜志,2008,25(7):463.
[4]Knudsen LL,Lervang HH,Lundbye Christensen S,et al. The North Jutland County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characteristics[J]. Br J Ophthalmol 2006,90(11):1404-1409.
[5]Stratton M,Cull CA,Adler AI,et al. Additive effects of glycaemia and blood pressure exposure on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Diabetologia,2005,49(8):1761-1769.
[6]王娟,劉敏蘭,孫瑞磊,等. 青島開發(fā)區(qū)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因素[J]. 國際眼科雜志,2010,10(12):2325-2327.
[7]黃曉波,鄒海東,王寧,等. 上海市北新涇街道60歲及其以上居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病情況調查[J]. 中華眼底病雜志,2010,26(2):105-108.
[8]Mohan VKA, Nithyanandam S, Idiculla J. Microalbuminuria and low hemoglobin as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and increasing severtiy od diabeitc retinopathy[J]. Indian J Ophthalmol,2011,59(3):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