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昆山 215300
品管圈活動在神經內科壓瘡管理中的效果觀察
蘇昇毛梅紅奚曉霞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昆山 215300
目的: 采用品管圈活動對壓瘡管理進行干預,以降低住院壓瘡發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將2012年1-7月品管圈活動前住院患者982例作為對照組,2012年8月-2013年2月品管圈活動干預后的960例住院患者作為觀察組,調查分析導致壓瘡的原因及現有預防措施效果等,制定相應的對策并組織實施,并進行效果檢查。結果難免壓瘡申報率由活動前的8.86%提高到活動后的9.79%;在院壓瘡發生率,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9, <0.05)。結論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有效降低了壓瘡的發生率,增進護士的團隊精神,提高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品管圈;壓瘡;管理;神經內科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同一工作現場的人員自發地進行品質管理所組成的小組,這些小組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環節中的一環,在自發、相互啟發的原則下,運用各種統計工具,以全員參加的方式不斷進行維護和改善自己工作現場的活動[1]。品管圈活動對解決護理工作中的難題和患者需求的熱點問題,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以及改善護理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神經內科收治的老年患者較多,伴隨的基礎疾病多,多伴有肢體行動障礙或意識障礙,臥床患者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3],發生率達30%~60%[4]。壓瘡的發生不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延長住院天數,甚至引起醫療護理糾紛,因此,科學管理分析、積極預防處理,降低壓瘡發生率是護理工作的重點。我們于2012年8月在神經內科成立壓瘡品管圈,取得較好成效,現將方法及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神經內科2012年1月-2013年2月的住院病人納入研究范圍,共分為兩組。對照組為2012年1-7月住院病人982例(申報難免壓瘡后,發生壓瘡5例),觀察組為2012年8-2013年2月住院病人960例。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0.05),具有可比性。
1.2 品管圈(QCC)活動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 品管圈小組由護理組長任圈長、護士長兼傷口小組組員任輔導員、不同崗級臨床護士作為圈員共10名組成,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護師5名,護士2名。
1.2.2 確定主題
運用頭腦風暴法確定圈名為"救身圈",圈徽由藍色放大鏡、紅色愛心及十字組成,意為護士用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以及誠于醫德的信心,帶給病人關心、關懷與呵護,見圖1;為了對患者:降低安全風險,減少治療費用,提高生命質量;對醫院:減少醫療糾紛,提高醫院形象;對護士:減輕工作量,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確定了"降低住院壓瘡發生率"為活動主題,活動時間為2012年8-2013年2月。

圖1 救身圈
1.2.3 制定活動計劃
按照PDCA(Plan-Do-Check-Action)程序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表,2012年8月為確定QCC主題、現狀調查、設定目標、原因分析及制定對策階段;9-11月為組織實施階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為效果檢查和標準化、檢討與改進、總結資料及成果發布階段。
1.2.4 現狀調查
收集護理部高危患者難免壓瘡申報率、在院壓瘡發生情況,召開圈會自制問卷調查表調查壓瘡發生的主要原因,內容包括壓瘡知識知曉度、高危人群的評估方法、預防壓瘡的措施等。
1.2.5 設定目標
設定目標為:全年在院發生壓瘡率≤0.05%,即半年度發生例數≤1例(含已申報難免壓瘡的)。
1.2.6 要因分析析及要因論證
根據調查結果運用魚骨圖進行逐層分析,共有32個末端因素,綜合考慮后進行要因論證,確定了6個本科室發生壓瘡的主要原因:①護士對壓瘡認識不足,如壓瘡與IAD的區別、預防措施掌握不全,尤其是特殊部位等;②皮膚交接不到位;③局部皮膚受壓時間長、床單不平整;④病情變化時,未做到動態評估;⑤難免壓瘡、帶入壓瘡申報流程不完善、標識不全。見圖2。

圖2 神經內科壓瘡患者發生的原因魚骨分析圖
1.2.7 制定對策并實施
1.2.7.1 針對主要原因,小組成員經過充分的分析討論,制定了如下措施,并積極組織實施:①定期知識培訓及考核:運用PPT典型案例分析講解、制作圖文并茂的皮膚護理手冊、預防措施一對一指導等對壓瘡理論知識、預防措施、壓瘡產品等培訓并考核評價;②嚴格落實交接班:床位護士對本組患者的皮膚情況掌握,有高危因素的完善預防措施并重點交接;新人院或轉科的患者仔細檢查皮膚情況并做好記錄;③減少局部皮膚受壓時間:合理應用氣墊床,Q2h翻身,避免托、拉、拽等動作,防止管道等不平整物品在皮膚下;保持床單元平整、干燥;④病情變化時,動態評估皮膚情況及Braden評分,對高危的患者申報難免壓瘡并執行相應的預防措施;⑤Braden評分低的患者及時申報難免壓瘡至圈長、護士長、科護士長及傷口小組成員,做好相應的登記,在病區一覽表上難免、帶入及發生壓瘡分別用綠色、粉色回形針變換順序標識,當班護士對本病區高危患者一目了然。
1.2.7.2 建立有效監督機制:實行護士長、圈長、圈員三級管理,定期檢查患者的皮膚有無發生壓瘡;對有可能發生壓瘡的高危患者有無做好皮膚評估及預防措施,有無填寫壓瘡高危評估表、做好護理記錄等;對有壓瘡的,檢查換藥的方法、敷料是否正確、轉歸情況等;患者的體位、床單元是否達到要求;護士對壓瘡知識、相關技能掌握程度。每月由圈長組織成員集中2次,總結品管圈活動開展情況,征求小組成員的意見,對在活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再按新措施實施,保證活動順利開展。
1.2.8 鞏固措施及標準化
對策實施3個月后,對活動效果進行檢查,具體方法為:①標準化:將壓瘡考核標準納入專科考核;②規范管理:不定期考核壓瘡相關知識及相關技能;③推廣應用:將"神經內科壓瘡規定"提交護理部審核后制定成標準,在全院推廣實施;
1.2.9 檢討與改進
針對本次品管圈活動進行檢討分析:在院無壓瘡發生,但制定的對策中仍存在問題:如帶入壓瘡和在院發生的壓瘡標識更換順序很容易混淆,已更改為難免、帶入、在院壓瘡分別用綠、粉、紅色回形針標識。對于動態評估方法沒有標準等遺留問題將制定持續質量改進計劃。
1.3 評價指標
比較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神經內科在院患者壓瘡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2檢驗,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無形成果
通過開展品管圈活動,參與人員團隊精神、專業知識、溝通協調、活動信心、責任榮譽等得到了提升,增加了凝聚力;也為品管圈在別的護理活動中運用積累了經驗;并且使難免壓瘡申報流程及標識應用、壓瘡預防措施及規定、壓瘡考核等相關指標標準化。
2.2 有形成果
活動前后難免壓瘡申報數/率及壓瘡發生數/率比較見表1。由表l可見,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開展品管圈活動后,難免壓瘡申報率上升,壓瘡發生率為0,達到預期目標。

表1 品管圈活動前后難免壓瘡及發生壓瘡比較
3.1 壓瘡發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在品管圈活動前,圈員針對壓瘡進行現狀調查,并根據魚骨圖原理,采用頭腦風暴法對壓瘡發生的原因分析及要因論證,最終確定護士對壓瘡認識不足、皮膚交接不到位、局部皮膚受壓時間長、未做到動態評估、申報流程不完善及標識不全是導致壓瘡的主要原因。根據要因分析,制定了對策表,通過理論授課、現場操作演示,技能分層培訓、組織考核等進行逐漸提高思想意識、知識技能水平,最終達到預期壓瘡發生例數≤0的目標。
3.2 品管圈活動使團隊凝聚力增強
品管圈活動讓圈員自動自發地參與活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思維,對壓瘡發生的原因等問題進行分析,制定改進措施并督促、落實這些措施,定期進行效果分析匯總,使護士齊心協力與整個護理團隊共同努力,提高壓瘡管理的有效性。
3.3 開展品管圈活動的必要性
壓瘡發生率是對基礎護理質量的真實反映,神經內科多為老年、偏癱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長期臥床、皮膚抵抗力差,極易發生壓瘡,壓瘡發生后很容易引起局部感染,甚至全身感染;本次品管圈活動通過組織護理人員參與壓瘡預防及處理的知識學習,使其對壓瘡的預防及處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強了護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護理人員的防控意識。同時,品管圈加強了預防壓瘡的細節管理,能及時評估和發現壓瘡的高危因素并進行積極的預防,切斷壓瘡發生的途徑,使壓瘡管理規范化、程序化,確保護理措施落實到位。在降低壓瘡發生率的同時,降低了患者的額外支出費用,也避免因壓瘡問題而導致的護患糾紛,保證了護理安全,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開展品管圈活動不但可以提高難免壓瘡申報率,降低壓瘡發生率,為患者減輕了痛苦和不必要的經濟負擔,還可提高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增進了護士的團隊精神,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改善住院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周東梅.品質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社,2008:1501-1502.
[2]方桂珍.在護理人員中推行品管圈活動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8,22(12):1103一1104.
[3]張世民.壓瘡研究新進展.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5,14(5):194.
[4]陳枚.壓瘡護理的綜述.護理學雜志,1999,14(6):375.
[5]姚智萍.品管圈活動在糖尿病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效果的觀察.護理與康復,20ll,10(4):347~348.
R473.74
B
1009-6019(2014)12-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