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浪潮中的福建機遇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包括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一 改革福祉
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出“改革總動員”后,改革的分量進一步凸顯。改革將貫穿于2014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盤點2013年的中國經濟政策,可以看出,在國際經濟形勢低迷,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中國正在嘗試打造多個經濟新增長點,以為全面深化改革騰出更多空間及增加民眾福祉。
其中,中國對中小微企業的關注與扶持,成為中國深化改革進程中的一個大熱點。
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2013年全國市場主體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市場主體數量突破6000萬戶,注冊資本(金)總額達100萬億元人民幣。
“一元”可開公司更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官方今年明確,將推進企業注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雖然場地、人員等費用的存在,讓“一元辦公司”更像是比喻,但開辦公司成本大幅降低備受期待。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指出,2014年將采取系列措施大力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同時,官方將充分發揮信用約束手段的作用,在“寬進”的同時做到“嚴管”。
2013年11月26日,中共福建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福建省委關于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全文2萬多字,分16部分66點。
《決定》指出,福建必須以“敢闖”的銳氣和“會闖”的睿智,持續全面深化改革,努力開創全省改革發展新局面。
自2011年以來,國務院先后批復實施事關福建開放型經濟發展及對臺經貿合作的規劃與方案。
“三規劃兩方案”顯現了中央對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開放開發的支持,其內容包括:《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和《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
當下,以福建為主的海峽西岸經濟區,連接著長三角、珠三角等大陸經濟增長極,并與臺灣產業經濟呼應,這使得福建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明顯。
令人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包括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2013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提出將區域性股權市場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2013年12月,《國務院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包括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轉板問題。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推動下,我國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自2012年正名以來,呈蓬勃發展之勢。
“深化金融改革”成為正成為福建發展熱詞。
福建省長蘇樹林表示,今年福建將深化廈門、泉州、平潭和沙縣等區域金融改革試點。
令人關注的是,被蘇樹林重點提及的福建4地金融改革試點,滲透出“兩岸金融合作”、“激活民間資本”與“破解農村融資難”多種取向,并已成為中國“金改”的熱點區域。
廈門“金改”在福建“兩會”上最受關注。與臺灣一水之隔的廈門,近年依托廈金海上航線與廈臺空中航線,不斷帶來兩岸人流往來的升溫,以及金融與物流等項合作的升溫。
去年12月發布的《廈門市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廈門將加快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
早前的2011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廈門要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擴大金融服務范圍,進一步開展對臺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探索建立服務非上市公眾公司特別是臺資企業的股份交易市場,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

“建設兩岸人民幣清算中心或對臺離岸業務中心,做大做強跨海峽人民幣代理行清算群規模”,已成今年廈門深化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指向。去年前10個月,廈門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突破500億元人民幣。
此外,今年廈門“金改”先行先試的內容還包括,支持符合條件的廈門企業到臺灣等境外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爭取設立首家臺資占51%的兩岸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
與廈門緊鄰的泉州,目前正值作為中國第三個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一年間。海交中心選擇在泉州成立第一個分支機構意義重大。
有別于浙江溫州、廣東珠三角的“金改”,泉州“金改”以解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為突破口,重點打開金融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和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兩個通道”。
其中,如何激活當地雄厚的民間資金受到外界廣泛關注。
令人關注的是,國家在金改區建設的頂層設計中,明確支持泉州建設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地方金融機構、推動兩岸金融合作等,這為化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中小微企業多、融資難”等問題,留足了突破空間。
當下,隨著“金改”的深入,泉州的民間資本亦找到多元的釋放通路。去年,晉江融資租賃特區獲準建設;設立各類股權投資基金10多家,規模超過200億元;新設類金融機構42家,注冊資金超過80億元。
當地活躍的民營企業亦受到金融業的支撐。據泉州市政府介紹,去年1至11月間,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589.04億元,增長20.48%;金融業資本搭建晉江鞋業協會等11個產業融資合作平臺,其中金融機構對電商企業、高新企業授信125億元;地方法人銀行還向民間募集資金14億多元。
泉州“金改”致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亦是一個大亮點。當地正探索海峽股權泉州交易中心與全國性資本市場建立轉板合作機制,推進企業在境內外主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或股權融資,力爭海峽股權泉州交易中心掛牌企業突破300家。
此外,開展多樣化債券,票據融資,推動企業到香港、臺灣發行人民幣債券,試點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爭取成為小微企業扶持債和地方政府市政債券試點城市,亦是當地融資渠道拓寬的努力方向。
平潭“金改”受到關注,不僅因為平潭綜合實驗區作為國家級的對臺合作區,還因為福建力推平潭建設自由港。
去年,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尤權提出,“積極爭取和推動平潭自由港建設,促進兩岸投資、人員往來、旅游購物、金融服務等方面的便利化”。
此次福建“兩會”上,有委員提出,平潭應把離岸貿易、離岸金融、離岸外包等作為發展重點,破除建設“自由港”難關。頗受與會者認同。
以“沙縣小吃”聞名中國的福建沙縣,2011年12月成為中國6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之一。從那時起,地處閩西北山區的沙縣,便開始為破解中國農村融資擔保難而進行探索。
幾年來,沙縣以發展普惠金融為目標,在擔保模式、農房抵押貸款、民間資本管理等方面突破創新,逐步形成了沙縣模式的農村農戶融資機制。
如今,改革紅利已然顯現。截至2012年11月,這個只有25萬人口的縣城,借貸總量已達到150多億元。福建銀監局三明分局局長陳怡估計,如果將區外銀行貸款也統計進來,今年貸款總量或許已達到200多億元。
隨著上海自貿區的誕生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加快自貿區建設。福建由此積極推動自貿園區建設。平潭實施自由港政策和廈門申報設立自貿園區的文件均已上報國務院。
福建省長蘇樹林在去年底召開的福建省經濟工作會議上介紹說,福建推動建設自由貿易園區,平潭實施自由港政策和廈門申報設立自貿區的文件已上報國務院。
廈門與平潭加快向自貿區、自由港“沖刺”的步伐,被福建工商界寄予了厚望。值得關注的是,此兩地均突出“對臺”特色,推動自貿區、自由港能獲準實施。
廈門特區再尋競爭優勢
據媒體報道,廈門已成立了申報自貿區的工作協調組。
從火車站出站口朝里眺望,從北京過來的列車在站內緩緩地停下來。有人從列車上下來了,人像河水一樣,朝出站口流過來。他仿佛看到一張蒼白的臉,臉上的縐紋就像干涸了的稻田,到處布滿溝溝叉叉;一身骯臟的衣服,縐縐巴巴,散滿了星星點點的痕跡,弓腰駝背,仿佛無力再承受生活之重的橘紅,到了站臺出口。她的腳步那樣艱難,那般沉重,仿佛每走一步,都帶著人生的苦難,帶著心靈的創傷。他張開雙臂,迎接夢中的苦人兒——他深深地牽掛著的橘紅。
近年來,隨著中國進一步加大開放,廈門作為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已不再顯著,開始尋求新一輪改革開放的突破口。
作為中國最早的特區之一的廈門,亦在近年謀求進一步的發展。2011年,國務院批復了《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使得廈門開放開發進入了新層次。
而顯現廈門深化對臺經貿往來為主向的“廈門自貿區”申報,則被認為特區再“特”有力支撐點。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是“綜改方案”的起草者之一,亦是自貿區方案研究的參與者。在他看來,經貿自由化是全球大潮流,廈門也要從市場化的經濟特區,過渡到自由化的自貿區,廈門經濟特區才能進一步“特”,否則廈門將失去競爭優勢。
“廈門具備了自貿區的一切條件,但要脫穎而出,除了‘共性’,還要有‘個性’”,唐永紅說,和當年廈門獲選成為經濟特區一樣,廈門的“個性”在于除了促進改革開放的功能,更有對臺交流的功能。
臺灣綜合研究院研究員戴肇洋近日在廈門參加“廈門自貿區研討會”時也表示,廈門建設自貿區的一個方向就是兩岸。他說,因為文化共通、特殊地緣等先天優勢,加上大陸方面給廈門“對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定位,以及對海西經濟區的政策等支持,廈門要落實這些支持,讓自貿區亮出對臺特色。
在唐永紅看來,自貿區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產業投資、金融服務四方面自由化。而事實上,經過30年改革開放和兩岸多年交流,廈門特區也的確積累下了豐厚的“家底”,尤其是對臺交流成果卓著。
在貨物往來上,貨物吞吐量排名全球第十九位的廈門港,目前對臺航線覆蓋臺灣北、中、南部港口,尤其擁有大陸唯一到臺灣高雄港的定期航班。今年上半年,廈臺貿易額超過40億美元。
就人員往來而言,廈門不但有對臺海空“大三通”直航,更有年運輸旅客量百余萬人次的廈金“小三通”直航。
在金融合作上,廈門“綜改”方案的一個重點即是打造“兩岸金融中心”,目前臺灣多家銀行已和廈門銀行建立代理清算關系。今年前10個月,廈門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突破500億元人民幣。
在產業投資上,廈門素來是臺商投資聚集區,到去年底已有臺資企業超過4000家。
按照龔小瑋的設想,廈門自貿區應該涵蓋大嶝對臺小額貿易市場、象嶼保稅區、海滄港保稅區等六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航空港,即“六區一港”。唐永紅則認為,自貿區完全可以涵括整個廈門特區。
在唐永紅看來,廈門要設立自貿區,就是“要力爭通過自貿區建設,促進ECFA更快推進,促進兩岸經貿交流自由化,為兩岸經貿自由化先行先試”,要有比ECFA和服貿協議更開放的政策,“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唐永紅亦透露,在和臺灣學界、官員的交流中,他們普遍對廈門自貿區“樂觀其成”。他說,臺灣學界也承認廈門自貿區不可避免有和臺灣競爭的部分,但“只要更開放更自由的政策,就可以為兩岸兩地提供更好的合作機會”。
當前正規劃打造“自由經濟示范區”的金門,已表達出和廈門合作的意愿。在唐永紅看來,廈門完全可以和金門合力打造關稅同盟,并在條件成熟時邁向經濟一體化。
不過,唐永紅亦強調,對臺交流固然是廈門打造自貿區的“個性”,但絕不能僅僅自我局限于“對臺”。他說,自貿區是廈門推進對外開放、深化體制改革的重要途徑,因此,廈門自貿區一定要保留自貿區的共性,借助全球資源發展自己,“把對臺開放寓于對外開放之中”。
平潭擬對接臺灣三大自由港
去年4月,福建省政府向國務院正式提出申請建設平潭自由港。
大陸正在加快前海、橫琴、南沙、平潭、上海自貿試驗區等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區的建設。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去年8月在中共福建省委九屆九次全會上強調,要積極爭取和推動平潭貿易自由港建設,促進兩岸投資、人員往來、旅游購物、金融服務等方面的便利化。
“加快推進平潭自由港建設,要在爭取實施自由貿易港政策的競爭中搶占先機。”致公黨福建省委的福建省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提案指出,要突出平潭的獨特優勢,著力拓展自由港的政策內涵,在策略上可采取變“三步走”為“兩步跑”,把“離岸”作為平潭自由港發展戰略的靈魂。
“在實施平潭綜合實驗區實施自由港政策,除了具有區位優勢、政策優勢、海關監管優勢、體制機制優勢以外,還要注重突出其對臺工作優勢和海洋運輸等獨特優勢。”該提案認為,平潭在推進自由港建設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當前推進平潭開放開發的現實需要,又要符合國家區域經濟戰略布局的要求,在切實可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爭取各種政策,著力拓展自由港的政策內涵。
致公黨福建省委還指出,平潭自由港要把離岸貿易、離岸金融、離岸外包等作為重點發展,著力強化離岸型功能,大力發展國際中轉及轉口貿易、國際配送、國際船舶登記、國際融資租賃、研發外包、數據服務、營運總部等,打造離岸型產業的聚集區,使平潭成為與國際接軌、按國際慣例運作、離世界最近的地方。
平潭位于福建省東部海域,東臨臺灣海峽,是中國第五大島、大陸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這個古老的漁耕之地,在啟動綜合實驗區建設三年多后又開始放飛“建設貿易自由港”的夢想,以更好地對接臺中、臺北、高雄等臺灣三大自由貿易港。
2013年3月,臺灣有關部門公布“自由經濟示范區”規劃方案,將臺灣已設立的“臺北港、臺中港、基隆港、高雄港、蘇澳港”及“桃園國際航空城”的“五海一空”等6個自由貿易港區直接升級為“自由經濟示范區”。
去年舉行的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提出19條共同建議,其中包括支持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與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合作,為加快平潭開放開發注入新的動力。
今年8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伊始,“上海自貿區”成為了外界觀察中國深化改革的一個代名詞和熱詞。而前述的“19條共同建議”,將平潭綜合實驗區與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峽西岸經濟區、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等并列,明確鼓勵和支持其與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開展廣泛合作,相互借鑒,融合發展。
目前,平潭正在加緊建設分線管理、封關運作的基礎設施,力爭今年年底前具備封關條件,并盡快實施“分線”管理模式。平潭島封關運作已進入倒計時,本島324平方公里都將成為海關特殊監管區。
利好政策的頻頻出臺,是平潭建設貿易自由港的“推手”。去年9月,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文明確給予平潭部分進口貨物免稅或保稅的優惠政策。此前,財政部已批復平潭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的稅收優惠政策,平潭成為繼廈門大嶝島之后獲批建設的大陸第二個對臺小商品免稅交易市場。
業內對此分析認為,這將使平潭的保稅加工、保稅物流、貨運代理、轉口貿易及港口物流等行業直接獲利。
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周青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貿易自由港是實施全島放開的平潭優勢所在,“平潭建設貿易自由港,將在臺企工商登記、人民幣與臺幣自由兌換、貿易便利、航運自由、人流便利等方面創新管理”。
在平潭試行兩年的“臺資企業直接登記制”,將臺資企業審批、登記周期由法定最短的40個工作日縮短為1個工作日,助推平潭形成了臺商投資的特殊效應。數字是最好的說明,2011年10月試行以來,平潭新增臺資企業90余戶,比實行“直接登記制”前增長逾3倍。
對于平潭貿易自由港建設獲得的“政策先導”推力,周青松認為,平潭的區位優勢是最大成因,而“平潭實行全島開放,最重要的是封關運作”。
福州海關駐平潭工作組組長周筠光說,平潭關區將實施“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的分線管理模式,落實國家賦予的免稅、保稅、退稅以及“選擇性征收關稅”等四大稅收優惠政策,“比特區還特”。
此外,平潭關區還將加強兩岸海關的合作,推動“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積極推進兩岸貿易投資便利化、人員往來便捷化、貨物往來暢通化等方面的先行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