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勒斯坦高考20天考12門 全過才能上大學
與短短數日的中國高考不同,巴勒斯坦高考可謂漫漫征程—考生需在20天內考完12門科目考試。據悉,巴勒斯坦實行12年義務教育,小學6年、中學6年。高考科目則有12門,每門科目均安排在上午,結束后學生能有半天至兩天的時間備考下一門科目。高考通過率約為50%,考生只要有一門不及格也無法通過,因此也無法去上大學。但每名考生最多可以參加5次高考。放榜當天早上,該國教育部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及格線和通過率,報紙則會公布所有學生的姓名和分數,因此曾有考生不堪壓力輕生。 (人民網)
2.美華裔重視教育和家庭觀念貧困率相對低
據美國《僑報》報道,針對美國南加州六縣日益增長的人口貧困率問題,南加政府協會(SCAG)近日舉辦研討會,會上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亞裔中尤其是華裔,面臨的貧困問題并不嚴重,主要原因是因為華裔家庭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華裔子女的大學錄取率和畢業率都非常高,畢業之后也會找到薪水比較好的工作。另外一點是華裔的傳統是非常注重家庭觀念,較少有單親家庭,根據SCAG的數據,40%的單親家庭尤其是單親媽媽都生活在貧困線的標準以下。會議認為,如果希望未來華裔能夠一直保持這樣低貧困率的優勢,一是要堅持固有的優良傳統,另外就是要聯合其他相對“弱勢”的族裔如墨裔、非裔一同發展。(中國新聞網)
3.中國低齡留學生報告出爐 成績差才出國的說法不正確
《中國低齡留學生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日前在京發布,該《報告》顯示,準備出國讀高中和本科的學生中,在校平均成績85分以上的學生占50%,其中90分以上的16%,85至90分的34%。除了學習成績優秀,超過七成的學生多才多藝,且曾獲得多種獎項。以對是否愿意出國讀高中和本科的選擇上,超過九成的學生持積極態度,其中,56%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出國讀高中和本科的學生在校成績好、多才多藝的特點顛覆了以往:“成績差才出國”的傳統觀念
(人民日報·海外版)
4.鄭州教育體檢報告:中小學生睡眠不足負擔重
近日,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聯合鄭州市教育局發布了2013年鄭州市義務教育質量健康指數。數據顯示,2011~2013年,鄭州市城區中小學生外部學習動機有所下降,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學觀持續發生積極變化。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質量總體情況為:大多數學生達到了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學業質量總體上遠好于國家平均水平,學業質量發展較為均衡。但同時,有些數據并不樂觀。報告顯示,小學生睡眠時間能夠達到國家規定基本要求的只占1/3,初中生能夠達到國家規定“至少8小時”的僅占1/10,而且是持續三年睡眠質量連續下降。而睡眠時間少的直接原因,來源于沉重的作業負擔。(鄭州日報)
5.農村中小學經費預算今年生均提高40元
中央財政日前下達2014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預算。與去年相比,年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提高了40元,中西部年生均小學達到600元、初中800元,東部小學達到650元、初中850元。所需資金仍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比例分擔,西部地區為8比2,中部地區為6比4,東部地區分省確定。
我國從2006年開始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8年來已經6次提高生均公用經費,從最初的年均10至20元,提高到目前的600至850元。
(北京青年報)
1.巴勒斯坦高考20天考12門 全過才能上大學
與短短數日的中國高考不同,巴勒斯坦高考可謂漫漫征程—考生需在20天內考完12門科目考試。據悉,巴勒斯坦實行12年義務教育,小學6年、中學6年。高考科目則有12門,每門科目均安排在上午,結束后學生能有半天至兩天的時間備考下一門科目。高考通過率約為50%,考生只要有一門不及格也無法通過,因此也無法去上大學。但每名考生最多可以參加5次高考。放榜當天早上,該國教育部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及格線和通過率,報紙則會公布所有學生的姓名和分數,因此曾有考生不堪壓力輕生。 (人民網)
2.美華裔重視教育和家庭觀念貧困率相對低
據美國《僑報》報道,針對美國南加州六縣日益增長的人口貧困率問題,南加政府協會(SCAG)近日舉辦研討會,會上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亞裔中尤其是華裔,面臨的貧困問題并不嚴重,主要原因是因為華裔家庭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華裔子女的大學錄取率和畢業率都非常高,畢業之后也會找到薪水比較好的工作。另外一點是華裔的傳統是非常注重家庭觀念,較少有單親家庭,根據SCAG的數據,40%的單親家庭尤其是單親媽媽都生活在貧困線的標準以下。會議認為,如果希望未來華裔能夠一直保持這樣低貧困率的優勢,一是要堅持固有的優良傳統,另外就是要聯合其他相對“弱勢”的族裔如墨裔、非裔一同發展。(中國新聞網)
3.中國低齡留學生報告出爐 成績差才出國的說法不正確
《中國低齡留學生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日前在京發布,該《報告》顯示,準備出國讀高中和本科的學生中,在校平均成績85分以上的學生占50%,其中90分以上的16%,85至90分的34%。除了學習成績優秀,超過七成的學生多才多藝,且曾獲得多種獎項。以對是否愿意出國讀高中和本科的選擇上,超過九成的學生持積極態度,其中,56%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出國讀高中和本科的學生在校成績好、多才多藝的特點顛覆了以往:“成績差才出國”的傳統觀念
(人民日報·海外版)
4.鄭州教育體檢報告:中小學生睡眠不足負擔重
近日,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聯合鄭州市教育局發布了2013年鄭州市義務教育質量健康指數。數據顯示,2011~2013年,鄭州市城區中小學生外部學習動機有所下降,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學觀持續發生積極變化。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質量總體情況為:大多數學生達到了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學業質量總體上遠好于國家平均水平,學業質量發展較為均衡。但同時,有些數據并不樂觀。報告顯示,小學生睡眠時間能夠達到國家規定基本要求的只占1/3,初中生能夠達到國家規定“至少8小時”的僅占1/10,而且是持續三年睡眠質量連續下降。而睡眠時間少的直接原因,來源于沉重的作業負擔。(鄭州日報)
5.農村中小學經費預算今年生均提高40元
中央財政日前下達2014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預算。與去年相比,年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提高了40元,中西部年生均小學達到600元、初中800元,東部小學達到650元、初中850元。所需資金仍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比例分擔,西部地區為8比2,中部地區為6比4,東部地區分省確定。
我國從2006年開始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8年來已經6次提高生均公用經費,從最初的年均10至20元,提高到目前的600至850元。
(北京青年報)
1.巴勒斯坦高考20天考12門 全過才能上大學
與短短數日的中國高考不同,巴勒斯坦高考可謂漫漫征程—考生需在20天內考完12門科目考試。據悉,巴勒斯坦實行12年義務教育,小學6年、中學6年。高考科目則有12門,每門科目均安排在上午,結束后學生能有半天至兩天的時間備考下一門科目。高考通過率約為50%,考生只要有一門不及格也無法通過,因此也無法去上大學。但每名考生最多可以參加5次高考。放榜當天早上,該國教育部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及格線和通過率,報紙則會公布所有學生的姓名和分數,因此曾有考生不堪壓力輕生。 (人民網)
2.美華裔重視教育和家庭觀念貧困率相對低
據美國《僑報》報道,針對美國南加州六縣日益增長的人口貧困率問題,南加政府協會(SCAG)近日舉辦研討會,會上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亞裔中尤其是華裔,面臨的貧困問題并不嚴重,主要原因是因為華裔家庭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華裔子女的大學錄取率和畢業率都非常高,畢業之后也會找到薪水比較好的工作。另外一點是華裔的傳統是非常注重家庭觀念,較少有單親家庭,根據SCAG的數據,40%的單親家庭尤其是單親媽媽都生活在貧困線的標準以下。會議認為,如果希望未來華裔能夠一直保持這樣低貧困率的優勢,一是要堅持固有的優良傳統,另外就是要聯合其他相對“弱勢”的族裔如墨裔、非裔一同發展。(中國新聞網)
3.中國低齡留學生報告出爐 成績差才出國的說法不正確
《中國低齡留學生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日前在京發布,該《報告》顯示,準備出國讀高中和本科的學生中,在校平均成績85分以上的學生占50%,其中90分以上的16%,85至90分的34%。除了學習成績優秀,超過七成的學生多才多藝,且曾獲得多種獎項。以對是否愿意出國讀高中和本科的選擇上,超過九成的學生持積極態度,其中,56%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出國讀高中和本科的學生在校成績好、多才多藝的特點顛覆了以往:“成績差才出國”的傳統觀念
(人民日報·海外版)
4.鄭州教育體檢報告:中小學生睡眠不足負擔重
近日,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聯合鄭州市教育局發布了2013年鄭州市義務教育質量健康指數。數據顯示,2011~2013年,鄭州市城區中小學生外部學習動機有所下降,教師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學觀持續發生積極變化。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質量總體情況為:大多數學生達到了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學業質量總體上遠好于國家平均水平,學業質量發展較為均衡。但同時,有些數據并不樂觀。報告顯示,小學生睡眠時間能夠達到國家規定基本要求的只占1/3,初中生能夠達到國家規定“至少8小時”的僅占1/10,而且是持續三年睡眠質量連續下降。而睡眠時間少的直接原因,來源于沉重的作業負擔。(鄭州日報)
5.農村中小學經費預算今年生均提高40元
中央財政日前下達2014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預算。與去年相比,年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提高了40元,中西部年生均小學達到600元、初中800元,東部小學達到650元、初中850元。所需資金仍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比例分擔,西部地區為8比2,中部地區為6比4,東部地區分省確定。
我國從2006年開始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8年來已經6次提高生均公用經費,從最初的年均10至20元,提高到目前的600至850元。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