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就在大家奔忙在回家的路上,期待一年一度的家庭大團圓時,從遙遠的澳大利亞傳來喜訊,我國網球選手李娜在2014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中力克斯洛伐克選手齊布爾科娃,三進決賽之后終于首奪澳網冠軍,這是李娜職業生涯的第2個大滿貫冠軍,也是亞洲人首奪澳網單打冠軍!
李娜贏了!這個消息對即將過春節的中國人來說,是再好不過的禮物。央視網球解說員張盛贊美李娜說:“如果每個人都向李娜學習,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所希望的中國夢必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能早日實現。”
第二次捧起大滿貫的冠軍獎杯,職業網壇對李娜的歷練,已經讓她可以從容地用自己的氣場,控制住整個頒獎典禮。在澳網中央球場,李娜就像主人,用巨星般的風范面對提問和觀眾們的掌聲。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現在的李娜已經是世界女子網壇的巨星級球員之一。這個舞臺曾經只屬于歐美球員,這也曾經是世界網壇難以逾越的傳統,但李娜改變了這個傳統。
2014年是中國傳統的馬年。牛馬年好種田、龍馬精神、馬到成功,很多關于馬的成語和俗語,都充滿了美好的寓意。作為美好的期盼和祝福,馬年承載了更多中國人的內心渴望。作為馬年第一個“馬到成功”的祝福,李娜的澳網冠軍無疑是最好的詮釋。
如果說30年前的春節,我們還津津樂道于年夜飯中酒的檔次和肉的多少的話,那么今天我們更多人則將春節的精神愉悅放到了第一位。不管是春節舉家出游領略美好的景致放松心情,還是家人朋友聚會享受團員美滿的幸福時刻,都是精神的范疇。
這些變化,追根朔源還是改革的成果。我們的生活一天天富足美好,使我們逐步擺脫了溫飽的束縛,邁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這是30年改革開放的結果。而李娜能夠打破歐美選手對網球百年的統治,成為亞洲的驕傲,也是改革的成果。
網球是中國較早走職業化的體育項目,也是職業化最堅決最成功的項目,無論是以國家隊面目,還是以個人為單位,李娜、鄭潔、孫甜甜等代表的女網“黃金一代”都曾留下深刻印象。李娜的成功帶給我們的啟示在于,職業化要“玩真的”,要真正與國際接軌,這需要“高度專業化和高度的分工”。
如今,中國的經濟車輪滾滾向前,李娜的巨大成功,不僅讓體育從業者、也讓其他行業從業者從當代視角反思各自的發展模式。李娜的價值究竟何在?筆者認為,她制造了一個絕佳的體育競賽表演產品,給體育愛好者乃至普通民眾帶來了快樂、激情、振奮及競相效尤的動力,這就是真實的李娜魅力之所在。事實上,這也是體育職業化、商業化的應有之義——職業體育的內涵,即在于靠娛樂或鼓舞大眾來賺取票房、贊助和粉絲等,實現商業價值和盈利的最大化,以及品牌價值和內涵的不斷提升。
李娜的澳網奪冠帶給國人新年的驚喜中,除了網球和冠軍的快樂外,更多的還是改革的驗證。李娜的成功告訴我們,改革勢在必行,讓市場成為市場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