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



“日前,天津一富戶嫁女,別出心裁地采用近百筒連體鈔票作為陪嫁現金,價值輕松過千萬,讓人大開眼界。據在場知情人士及眾多網友爆料,新婚女方家底雄厚,陪嫁嫁妝除了天津富力中心、北京昌平等地的幾處房產、上百萬元的名車等,最讓人驚嘆的就是99筒整版鈔,寓意‘ 天長地久 ,筒內裝的每張都是未經過裁剪的、連在一起的真幣。除了中國人民幣連體鈔外,還有不少國外珍貴錢幣,一般人聞所未聞。” (摘自網絡)
國人在婚慶上從來都是舍得投入的。豪擲百萬、千萬金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花樣翻新的破費層出不窮,唯恐創意落后,辜負新人。有些極品,干脆現鈔塑形,金銀堆砌,一副翻身得解放,轉型成土豪的傲驕狀。
我無意批評那些用心良苦的父母,他們辛苦打拼了一輩子,讓兒女風光嫁娶或許就是奮斗意義的某種證明;我也無意批評高調炫富的的新人,良辰吉日,金玉滿堂,圖的就是個大富大貴。我只是在想,除了錢之外,我們還可以什么來表達親愛、寄托感情。
一些假設:就婚禮而言,父母送給女兒的如果不是珍稀貨幣,而是某種可以傳承家風的紀念物,可以不值錢,但卻足可讓新人明了內涵,永志不忘;又或是一幅書畫、一件家具、一個妝奩,可以不值錢,但其傳承深意遠超實際功用;實在無計,那么就悄悄塞一張薄薄的儲蓄卡,不在多寡,而在這其中是否包含著值得效仿的金錢觀。陪嫁為什么一定要讓外人看見呢?現場賓朋和網上看客的陣陣驚呼真的要遠勝于內心的富足與安寧嗎?
豈止是婚禮,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人情往來都離不開一個錢字。“錢”成了衡量交情深淺,感覺彼此溫度,揣摩對方意圖的標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于今,寫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錢”更恰切些。
每逢春節回家,總要給子侄輩發紅包。有那么幾年,我改了方式,特意到書店為他們買書,根據他們的閱讀缺口買不同的書,很費勁地挑完,“重重”地送給他們,效果卻不盡理想。長輩誤會我小氣,子侄懷疑我囊空。到后來還是點完鈔票,紅包一封最簡單。而對所謂意義的最后堅守,就是盡量包新鈔票、包連號的的新鈔票,算是對“新年新氣象”、“好事連連”的滑稽應和罷。
什么時候開始,赤裸裸的金錢成了我們表達感情如此重要,甚至唯一的介質?即使往來的不是錢,也往往要加上“錢”的說明:“這東西很貴的”、“這東西價值幾何”等等。究竟是錢確實可以將情精準度量,還是情離了錢便無從表達呢?
資中筠先生曾說:自己個人沒有任何焦慮,但是對民族精神的焦慮卻非常嚴重。“有人告訴我,有的學校居然到了這樣的地步,過年的時候學生們互相交換禮品,有個孩子帶來一件自己做的、精致的東西,結果老師往地上一扔,說‘這種東西也拿得出手。在老師心目中,以金錢衡量禮品的價值,這樣的老師能夠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 她說我們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價值取向就有問題,擔心孩子會不會被教成勢利小人。我以為比這“擔心”還糟糕的,是人們已經麻木,認為這一切都理所當然。
錢是個好東西,本身無所謂庸俗不庸俗。用得其所就是雪中送炭,用的無度就是雪上加霜。慈善捐款,大把捐錢好不好?好!但也得看怎么個捐法。陳光標先生擬在臺灣當眾發紅包遭拒。為什么?臺灣同胞認為受助人不能因為公開獲捐而失去尊嚴。有人或許會說尊嚴值幾個錢?要我說,尊嚴一錢不值,因為尊嚴無關金錢,那只是人可以被稱作人的一條底褲而已。
爸爸也不知道要去哪兒
微博上總有人@我,建議我帶上閨女去參加《爸爸去哪兒》。我自忖即使參加了也沒那么多的戲,因為閨女太聽我話了,孩子一溫馴,就沒了沖突,想來是不會好看的。怕是想當然了,沒有置身于那些個場景,沒有按規定完成那些個任務,誰都別假定你和孩子的表現會如何、會發生什么。
這類節目好玩好看的根由,依然是明星生活起底,你看到了想看卻看不到的明星家私。附麗其上的意外收獲才是親子與倫常。別抬杠,不信你換上普通人家試試,沒人看是一定的,沒準人還以為是衛計委辦的電教節目呢。
節目成功,因素各種,身在圈中,不便置喙。身為父親,家有一女,相伴成長,卻可一書。
我每次出門,閨女都要送,起初是應我要求,現在是她主動。她最常用的贈別語是:“爸爸你快點回來。”舉手投足儼然家婦模樣。想象著若干年后她與他道別,會否也是這一句?每念及此,當爹的小心靈就瞬間稀碎稀碎地。
仔細算下來,父母真正能陪孩子的時間確實太少了。《爸爸去哪兒》中意的懵懂三兩歲到七八歲狗都嫌的區間,稍縱即逝。那么與其將來扒拉著照片、淚眼婆娑地對著閨女說抱歉,不如現在就行動,抓緊一切時機多陪她。于我,這是《爸爸去哪兒》帶來的啟示。
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問題是該怎么學?跟誰去學?有人說當爹的本事一半來自家承,一半來自雜取。沒系統、沒體例、沒樣板,就這么趟著來,一路到娃長大。想想都怕,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沒準已將糟粕傳給了他(她),因為當爹的本身就缺乏分辨力。《爸爸去哪兒》里這樣的細節不少。那么該如何調整,怎樣改善呢?節目沒告訴我們,也沒法告訴我們。千人千面,千家千樣,沒有一種父子(女)相處模式是可以照抄無誤的,也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可以百試不爽的。是做虎爸狼爸, 還是貓爸蟲爸,根本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常常看節目時開懷,看完節目凌亂。因此,《爸爸去哪兒》不是親子教科書,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教學相長,在節目里是找不到答案的。
要感謝明星們的與怯,他們與大多數父親沒什么兩樣:幼稚、低能、魯莽,卻勇敢地選擇與孩子一起笨拙地成長。你以為爸爸就應該知道去哪兒嗎?抱歉孩子,爸爸也不知道風往哪一個方向吹,但爸爸知道如何不讓風吹到你。我其實也是這隊伍中的一員。
(責編:張志國)